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朝那些事儿之趣事 » 第五章(二)

第五章(二)

    【党争】

    前面说了那么多,都是对崇祯的那个问题:“大家觉得张溥、张采怎么样。”的补充和解释,下面我们来看看,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的,不是别人,正是当时的内阁首辅周延儒,前面我们也说过了,在周延儒出山之前,是得到了张溥的支持,还给他提出了很多建议,后来都用上了,所以周延儒如果不出意外,应该会好好的夸赞一下二人。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老周只给出了一句很冷漠的回答:“都是读书的好秀才。”

    这下奇怪的就是崇祯了,娄东二张天下闻名,什么温体仁、薛国观去戳了一下,结果被全天下的人唾骂,怎么到你这儿,就是“读书的好秀才了。”于是崇祯问:“我听说张溥死了,只剩下个张采,只是个小知县,言官们怎么就说他很好,是个相才。”

    周延儒回答道:“张采这人,胸中有书、肚中有墨,但也只是个写的文章好手,言官也是从秀才走过来的,也写过八股,见了他写的东西有些分量,自然觉得他是个能人,不过呢,陛下问张溥,都死了好久的人了,不说也罢。”

    其实,周延儒这么说,是因为他对崇祯的了解,是不大可能用张采的,崇祯是一个孤僻的皇上,他需要的相才,同样也要“孤僻”,而张采,虽然天下闻名,但很明显,他不是崇祯的菜。

    崇祯毕竟身在事外,他对二张、对复社,其实也有一种猜疑的成份在里面,之前利用复社把薛国观干翻了,这让崇祯既新奇又熟悉,那个百官早上一句、晚上一句的复社,是否便是“东林党主义”的新派系。

    其实李自成、皇太极都不是崇祯最烦的,那些都是他平时看不见的,要问崇祯最烦什么,便是眼前的――党争。

    很多人都有一个刻板印象,就是崇祯上台后,为东林党反了平,重用了东林党人,所以崇祯时期东林党一家独大。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东林党在崇祯年间反而是失势的一个派系。

    初代东林党人当中,创始人东林八君子顾宪成、顾允成、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均是在魏忠贤彻底掌权之前过世的,剩下的两人高攀龙在天启六年被阉党崔呈秀诬陷而投水自尽,唯一活到崇祯时期的只有叶茂才一个人。不过这个叶茂才,一直远离权力斗争,远离党争,没有太大影响力,而且崇祯二年就过世了。

    实际掌权的东林党人最开始是温和改良派的叶向高,一直努力调和党争。但叶向高也是厌倦了党争,万历四十二年连上六十二道奏疏请辞内阁首辅;天启元年再次成为首辅,但后来又故技重施连上六十七道奏疏致仕,终于在天启四年获得批准隐退了。

    叶向高、叶茂才的隐退其实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东林党人内部存在一批温和改良派看清了党争的真面目,希望破灭了,积极性自然也没了。所以天启年间东林党人内部拥有话语权的实际是赵南星的激进夺权派,但这一派系是被魏忠贤整得最惨,可以说是死伤惨重。尤其是东林六君子杨涟、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顾大章、周朝瑞殉难,受牵连致死的东林党无数,可以说魏忠贤基本将二代东林党骨干连根拔除。

    余下的要么是叶茂才这种无心党争没有威胁的东林党人,要么就是他们的后代,也就是三代东林党人。不过他们还没有功名,在崇祯时期要先考取功名,才有可能进入朝堂,但这需要时间。

    更何况朝堂之上剩下的东林党人不多了,因为还有一大批初代、二代东林党人老死,没法给他们提供太多荫庇。

    尤其是最具有话语权的赵南星,天启七年就死了,东林党可以说是群龙无首。在老一辈的东林党人首领死后几年,钱谦益才成为东林党的党魁。钱谦益在阉党的《东林点将录》里对应的是天巧星浪子燕青,地位原本不算很高,颇有点“廖化作先锋”的意思。

    但是更致命的问题接踵而至,钱谦益手中没有实权!

    原来钱谦益受到了温体仁、周延儒的联手阻击,一直没法入阁。核心的东林党人没有代言人,一直没办法挤进权力中心,也很难从六部拿到实权职位。其他派系的官僚都忙着安排自己人到关键部门,怎么可能会那么好心安插竞争对手过去呢?

    所以说东林党人在崇祯初期青黄不接,根本做不到一家独大,他们其实是失势的一方。至于他们失势的原因,还有没有盟友,盟友落败、自组派系重新跟他们对立等方面原因。

    崇祯的内阁当中实际上有过亲近东林党的人士,比如叶向高的门生成基命。但他也只是扮演一个过渡首辅的角色,很快被温体仁、吴宗达、周延儒等人攻击。后来又因为想保袁崇焕,害怕被抓到把柄,赶紧效仿老师叶向高隐退了。再比如钱士升也是亲近东林党人士,开始被温体仁拉拢,后来也被排挤出去了。没了成基命、钱士升这两个同情东林党的盟友,钱谦益这些三代东林党人没有人提携,自然很难进权力中心。

    六部里面,崇祯后期还有一个兵部尚书李邦华属于亲近东林党人士,跟东林党人邹元标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但是这家伙不参与党争,对东林党人没帮助。当然了你要硬说李邦华是东林党人,你也骂不动他,因为他一直在反对党争。后来甲申之变的时候,李邦华自缢殉国;其弟李邦美在南明时期拒降满清而死,可以说满门忠烈。

    事实上在权力中枢斗得最凶的是另外一批人,他们的派系问题很难说清楚,不像万历时期那么明显。

    温体仁可能是新“浙党”首领,跟周延儒合作过排挤其他人,但之后两人也互相倾轧了。不过温体仁的派系不全是浙江人,所以我们就叫他“温派”吧。

    周延儒跟东林党人冯铨联姻过,天启年间还营救过东林党人,但到了崇祯时期,一不小心,听了温体仁的鬼话,竟然也跟东林党对立起来了。周延儒的派系,也不全是江南人,我们称其为“周派”吧。

    杨嗣昌的父亲杨鹤也曾营救过东林党人,但在崇祯时期杨嗣昌重新集结了派系,跟东林党对立起来了。也不知道杨嗣昌算不算新“楚党”,我们暂且称其为“杨派”吧。

    崇祯时期四川还出现一个派系,为首的是刘宇亮,这个刘宇亮也不是省油的灯,跟孙传庭闹过,跟孔贞运也闹过。或许可以称呼他的派系为“川党”,不过我们还是称其为“刘派”吧。

    跟刘宇亮闹过的孔贞运也有自己的派系,他跟万历、泰昌、天启时期的中立派袁可立亲近,但也卷入党争中了,一度跟郭景昌对立。我们暂且称其为“孔派”吧。

    安徽地区还出了一个郑三俊,企图跟钱谦益一起入阁的,不知道算不算新的“宣党”。他跟东林党联合的原因很复杂,但又被温体仁、周延儒针对。不过郑三俊这个人又跟吴昌时非常好,而吴昌时又是周延儒的亲信。孔贞运还营救过他跟钱谦益,又好像是“孔派”的。所以我们暂且将他独立出来,称呼其为“郑派”吧。

    “温派”、“周派”、“杨派”、“刘派”、“孔派”,这些是派系尚且比较清楚,而像“郑派”这种复杂的官员还有很多,要数清楚全部大小山头实在不容易。

    崇祯其实很早就发现了党争问题,一直在想办法平衡。

    崇祯刚上台的时候重新启用了宣党首领汤宾尹,只不过他年纪大了,还没就任就过世了。开始还任命施凤来为内阁首辅,这家伙可是提议魏忠贤建造生祠的人。不过施凤来被崇祯的这一顿反常操作吓得半死,赶紧辞官保命。阉党当中还有阮仕诚后来被重新启用了,这个阮仕诚原本是东林党人,之后依附了阉党。南明时期依附了马士英,一直想给阉党翻案。

    除了企图用各种旧派系平衡新的党争问题,崇祯还立了不少中立派。最后一批入阁的范景文便是其中之一,没有参与党争。他重提一条鞭法,主张减轻农民负担,建议崇祯禁止买卖官职等等,算是个改良派吧。甲申之变的时候,他还跳井殉国了。跟范景文类似的还有傅冠等人,都没有参与激烈的党争。吏部、户部尚书倪元璐也建议崇祯消除党争,也十分难能可贵。

    此外崇祯又引入了宦官,张彝宪、高起潜、杜勋、王承恩、方正化等等。张彝宪口碑不好,有点魏忠贤的影子;高起潜变成了杨嗣昌的亲信,后来还害死了卢象升;杜勋有一部分史料说他投降了李自成,气节不行;王承恩跟崇祯一起自缢殉国的,备受后世称赞,不过他是曹化淳的亲信,属于亲近东林党的太监;剩下的方正化甲申之变的时候,因守城战死,忠勇可嘉。崇祯引进的宦官群体,有好有坏,很难一句话说清楚。

    再说复社,其实他和东林党有很多相同之处,比如说复社和东林党代表的通常不是皇帝或者朝廷的利益,他们很明确的宣称着,他们所代表的是“天下人”(其实是封建士人)的利益。而实际上,复社被史书评价为“社局朝局,互为表里“。

    首先如果单纯以复社主旨来定位复社的性质,类似于现在的学术研讨会。但是在古代那个学而优则仕的时代,复社注定不是简单的文学会,它必然是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政治团体。因其构成之初就是多个文社的联合,所以复社成立之初就有派系色彩。但是复社清流参政入仕,文人们自视清高,眼高于顶,互相不服,自然产生矛盾,终因其利益不同,内部逐渐派系林立,也渐渐矛盾重重。

    说了这么多你应该能感觉出来了,党争,是真的让崇祯心累。我们后人“事后诸葛亮”尚且理不清楚派系问题,大部分人都以为只有东林党一家独大,更别谈他这个当局者了。崇祯一生下了六道罪己诏,虽然前面几封一直在说自己的不是,到最后,他终于暴露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诸臣误我”。这并非空穴来风,不然后世也不会有明朝亡于党争的说法。

    而崇祯,需要的人,不是阉党、不是东林党、不是复社,也不是其他什么党派,他所需要的,仅仅只是自己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