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那群孩子已当爹 » 第三十九章 最后一代轿夫

第三十九章 最后一代轿夫

    一九九五年,还发生了很多事情,它似乎关键,也似乎不关键。

    这一年,电视上播放了几部热血沸腾的电视剧,其中就有《白眉大侠》,杨军华对这部电视剧里的主角、配角都能一一道来,可见痴迷的程度。终于有一天,杨军华要爆发了,站在高高的墙头上,高喊“我是徐良”,向上一蹿,双臂大鹏展翅,而后重重地掉在了地上,再之后就是一声惨叫。等豆腐杨赶到的时候,杨军华已经疼晕了过去,豆腐杨把他送到诊所,诊所不敢收,豆腐杨转而去了镇卫生院。杨军华算是命大呀,但是右脚却留下了跛脚的后遗症,走路时一瘸一瘸地。豆腐杨心里很清楚,这个儿子一辈子就算完了,别说有毛病的人,就算没有毛病打光棍的也是一大把,将来谁愿意嫁给一个瘸子呢?还有前途问题,豆腐杨一直希望杨军华长大之后能去当兵,这也是为什么当初取“军华”这一名字的原因,退役之后转业,就顺利地进入体制,但现在希望算是破灭了。杨军华并没有意识到跛脚的后果,毕竟年龄还小,后来跛脚习惯了也就无所谓了,偶尔来一句那部电视剧的经典歌词:情是什么样的情?美女爱英雄!豆腐杨气得直跺脚,一冲动便把电视机砸了,砸过之后也后悔了,细想之后发现,这件事情并不是电视机的错,也不是杨军华的错,只怪自己天天忙生意,却忽略了孩子的教育。有人曾经讲过一个故事,说是有一个少年因抢劫杀人被判了死刑,在行刑之前,法官问他有没有什么愿望,他母亲也没有犹豫,直接就喂了他,然后说:当初我小偷小摸的时候,你若能及时教育我,我怎么会落到抢劫杀人的地步?听到这里,豆腐杨已经意识到教育问题,杨军华今天的后果不就是当初自己没有好好教育而造成的吗?但是自己没有什么文化,只会算个小账,其实不只豆腐杨,这是很多人的尴尬,后来豆腐杨有事没事都会往学校转转,偶尔还会给老师带一点豆腐,老师们也会把杨军华的在学校的表现给豆腐杨说说。

    杨军华确实进步很快,尤其是在小学四年级,但这也是后话。

    一九九五年,村里的中午时分和傍晚时分明显要比以前热闹,有年轻人的家庭好多买了磁带式录音机,家里买好了好多盘磁带,播放着流行歌曲,诸如《真的好想你》、《潇洒走一回》、《中华民谣》、《阿莲》、《花好月圆》、《纤夫的爱》、《祝你平安》等等,年轻人把声音开到最大,录音机唱着,他们跟唱,时间长了以至于那些老头老太太都能哼上几句。没有录音机的家庭,会打开电视机,电视机播放着这些歌曲的MV,其中有一首歌曲的MV是一个比基尼女郎,村民们都看得不好意思了,但年轻人很喜欢。MV最上面是流动字幕,写着“某某结婚,好友某某献上祝福,特点播某某歌曲”,有的村民说,时代真是变了,原来结婚只是送个匾额,现在送歌曲!其实变得不只是这些,连家里的装饰画都变了。年轻人把自己家里贴满了明星照、电影连环画,明星们很潇洒,也很暴露;电影连环画就是一张很大的画面,上面有很多带有电视情节的剧照,剧照下面是文字说明,在过年的时候,这些电影连环画就贴在堂屋两侧,甚是流行。

    集市上和镇上也像变了风格,一夜之间开了好几家音像店,这些音像店不仅卖磁带、录像带,还开录像厅。录像厅是很多年轻人的娱乐场所,里面烟雾缭绕,让人喘不过气。这些录像厅白天都很正规,但到了晚上就有点放肆,以至于后来周边的录像厅被派出所都查封了。

    依然是这一年,程丽珍的父亲木匠程带着媳妇去了沿海大城市,说他凭借着“高超”的木匠手艺获得了老板的青睐,转包的活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需要媳妇去帮忙。临走之前,将家里的土地托付给了他的兄弟,将程丽珍托付给了他的母亲。他们走的那一天,程丽珍、她的父母都哭得像泪人似的,程丽珍的母亲差点断了去沿海的念头,但为了生计,还是去了。走的时候说她去探探路,到那边稳定了就把几个孩子接过去。就这样,程丽珍成为了我们村最早的留守儿童。事实上,木匠程在所谓的沿海大城市过得并不如意,老板拖欠着工资不发,而生活开销又很大,但是都已经出来了,又不好意思再回去,就这样坚持到过年才回家,年底他们过得相当拮据,而木匠程依然坚持在外打工,他的媳妇直到程丽珍上了高中又外出了,这一次外出直到现在也没有回过几次村,日子是否如意尚不可知。几年之后,他家的老房子早已倒塌,院子里的荒草已经没过颓废的院墙。这依然是后话。

    还是这一年,张大成的父亲鞋匠张仍旧在修鞋,有时到集市去摆摊修鞋,有时走街串巷,在集市上一般都是与樊爱民的剃头摊相邻,用他的话说:“樊爱民干的是头顶的活,我干的是脚底的活,臭鞋味不怕脑油味。”不忙的时候,他们在一块抽抽烟、吹吹牛。鞋匠张的生意今年似乎也好了一点,商品鞋和皮鞋多了,能收上价了。与大多数农民相似,鞋匠张的手艺也不只修鞋一个,还有一个活就是抬花轿。古代称之为“轿夫”,一顶花轿需要四个人抬,再加上一个轮流替换的,总共五个人,鞋匠张就是其中之一。在我们村,唢呐、铁炮、花轿,还有厨师,基本上成“婚庆一条龙”服务,这也是那个时代的“区域特色产业链”吧。那个时候结婚还是相当讲究的,接亲的时候需要有个小男孩压轿,这是风俗,代表来回都不空轿,到了地方,女方主家需要奉上红包给男方家的客人,其中也包括鞋匠张他们,再请他们净手,然后女方主家再奉上红包请压轿的小男孩下轿,只要男孩不使坏一个红包就能下轿,若是使坏,可能需要三四个红包才能下轿。男孩下轿之后,鞋匠张开始准备装饰花轿,花轿里的座子是个木箱子,木箱子里有各种道具,称之为“行头”,各种造型的泥人都需要小心翼翼地插到轿顶上,还有那顶十分漂亮的凤冠要放到女方主家的红托盘里,然后蒙上红布,四个轿杆也需要系上红带。不多时,新娘坐在太师椅上,袖子上别着绣花针、头上戴凤冠、蒙着红盖头,被她的堂兄弟们抬出来,再抬到花轿里。抬花轿是个力气活,好在有车之后省劲多了,新娘新郎两个村离得近的话要一直抬着,中间不能放下,这是规矩;但是两个村离得远的,出了新娘的村,过了村口的桥,就把花轿连带新娘一并抬上农用三轮车或四轮车,快到新郎的村的时候,再从车上抬下来,继续抬着进村。随着时代的发展,轿车代替花轿,司机自然而然地代替了轿夫,鞋匠张也成了我们村最后一代轿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