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生之开局捡到一吨矿 » 第三十八章七龙镇

第三十八章七龙镇

    再是不舍,也到了离家的那一天。苏妈天还没亮就起来做了早餐,吃过后时间还不到七点。

    推着自行车就出了家门。

    自行车后座上,是一个木箱,上面盖着一床棉被。箱子里面是自己的衣服,压得紧紧的。

    车把手上,还挂着一个帆布袋,装着一些日常生活用品,还有几瓶辣椒腌菜干,腌菜干是用过年留下的腊味蒸得透透的。

    黑油油的,腊味的咸香和油香被腌菜糅合在一起,味道极好,用来下酒佐餐都是极品。

    母亲总是给远行的儿女塞满行李箱,不管是哪个时代,这种行为做来都是那么自然,不声不响。

    至于内容,也是大同小异,无非衣食二字。

    等过个几十年,节假日结束,晒离乡返城的后备箱,就会成朋友圈里最大的热点,当然,也会是热搜里的前排。

    出发的时候,苏妈是叮嘱再叮嘱,什么一路上要小心啊,什么有时间就回家啊。

    直到苏小明到了大路上,骑行了一段,回头看了一眼,苏妈还站在路口的那株老柳树下,遥遥看着这边,大黄就站在一旁,也伸长脖子看。

    有雾裹着她们,像披上了一层轻纱,朦朦胧胧的看不分明。

    虽然白天暑热依旧,不过早上的风还是挺凉的。为了路上不那么辛苦,苏小明今天才特意起了个大早。

    路过圆山集的时候,停了一下。苏爸早早就站在路头等着,也不多话,就是说了句好好工作。

    又往苏小明的口袋里塞了两百块钱,那都是苏小明两个月的工资了。上次去拿派遣证的时候,就知道了自己的工资是每月98.5元。

    本来苏爸想送苏小明去七龙镇的,被苏小明果断拒绝。开玩笑,加起来多少岁的人了,隔壁镇子报到还要送吗?

    虽然隔着的壁是一座山,着实厚了点。

    一路上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事,就是黄土路上车虽然少,但是偶尔开过一辆,就会卷起漫天灰尘。

    钻过这灰龙后,紧闭的嘴里也挡不住砂子钻进来,硌得牙吱吱响,很不舒服。

    还有就是孤单,公路是沿着山势开的,所以弯道特别多。

    树木也多,重重掩映之下,倒是遮去了不少艳阳的热烈拥抱。

    既然人和车都少,就吼歌吧:

    提起来是奇闻,

    说起来是笑谈,

    ……

    望望头上天外哎天,

    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

    歌声倒是惊起了无数飞鸟,咕咕咕从树梢掠过。

    到达七龙镇的时候,已经是出发三个多小时后了。很幸运的是,一路都被大片大片的树荫遮住了头顶的天空,没有被烈日暴晒的辛苦。

    至于头发变得灰黄,衣服抖抖就是灰土簌簌,那就不必再计较了。

    整个七龙镇的地势比圆山开阔了许多。进了镇子,眼前的建筑也比圆山多了许多。作为一个古镇,七龙是古时候南北交通的必经之路。

    据说秦始皇远征岭南的时候,大军就是从这里开过去的。还有一条古驿道在镇北的山上蜿蜒而过,驿道边如果仔细地观看,还能偶尔发现布满苔藓的青砖。

    地处交通要道,人口慢慢就多了起来。物资的运送,人口的流动,就给这个小镇带来了生机。

    只是,随着海运的兴起,七龙作为南北交通要道的地位渐渐消失,发展也就几乎停滞。即使这样,不管是管辖范围,还是人口规模,也远远胜过了圆山这样的小山乡。

    先到镇教委去吧,报到的第一站就是那里。很多的手续,包括粮油供应证,编制表等等,都要先去办好。

    然后才是到中心校去,那里会最终决定自己的落脚点。

    按照前世的记忆,那个黎村的老师应该已经调离了吧?而本来至少也是安排在某个山下村小的苏小明,接下来就会被安排到距离七龙镇还有三四个小时山路的黎村。

    路已经走过不少回了,虽然隔了三十年,眼前的场景依旧是那么熟悉。

    球赛后聚过餐的杨家小饭店,带学生参加过六一文艺汇演的镇礼堂,看在眼里都是那么亲切。

    镇教委主任的办公室里烟雾缭绕。一个干瘦的中年男人坐在最里边的办公桌上,手里的短烟斗里被吸的吱溜溜响。

    主任叫罗金生,原来还以为叫罗京生的。整个明扬县人说普通话基本都是平舌音翘舌音不分,要分清前鼻音和后鼻音就更是为难人了。

    记得当初班上有一个同学,有一天悄悄跟苏小明说,隔壁班有个扭孩子很漂亮。

    苏小明就笑,跟他纠正:是女孩子。

    那同学很惊讶,回道,是啊,是扭孩子。

    苏小明就在他耳朵边大喊了三声:女孩子!

    结果那同学被吓住了,喃喃自语了一句,是扭孩子啊!我没说错吧。

    苏小明就绝倒。其实关于普通话,还有很多在圆山流传的笑话。

    一些转正的民办教师,原来就是在教师极度缺乏的时候上岗的,要他们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无疑是一种苛求。

    其实,他们拿着低微的工资,一年年站在三尺讲台,对农村的基础教育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罗金生看到有人进来,把烟斗在桌子脚上敲了敲,抬头问苏小明:

    “你找哪个?有什么事吗?”

    “我是苏小明,是新分到镇里的老师。”苏小明递过去派遣证,“现在来报到。”

    “哎呀!好好好,总算又分来老师了!”罗金生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前几步,热情地握手,“前天在县里开会,说今年新分来的老师很快就要到位,没想到这么快就到了。”

    手干瘦有力,握住后还摇了两下:

    “小苏是吧,先坐下。一路辛苦啦!”

    “没事没事!”苏小明顺势就坐了下来。

    罗金生动作干脆,很快就泡了一杯茶,端到苏小明面前的桌子上:

    “你先坐,我马上就给办。”

    说完就拿着苏小明递过去的材料,坐回位置上,一边问了些身份信息之类的,一边给办理入职手续。

    罗金生动作很快,也很仔细。一杯茶才喝了一半,他就收拾好桌上的东西,把几张材料交给苏小明,说道:

    “我这边就办好了,你先到粮管所办好关系转入,再回来我这里。我陪你去中心校落实工作的事,完了一起吃个午饭。”

    话也说得干脆,交代好苏小明接下来要做的事。

    行李就按罗金生的安排,先放在他的办公室。骑上车一溜烟就奔粮管所,夏粮收购工作正是紧张的时候,还好粮管所有人值班。

    办事的人不多,苏小明很快就办理好了粮食关系转入,拿到了供应证。

    这时候人们通常把拿这本红色封皮的粮食供应证叫做吃国家粮,拥有这本证是很多农村娃读书的最高理想。

    等回了镇教委办公室,里面已经多了一个人。

    罗金生见苏小明进来,马上就和旁边坐着的男人说道:

    “这还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老李啊,这就是新分来的苏小明苏老师,我们乡教育事业又增加了新鲜血液喽!”

    那个男人头发乌黑,梳作三七分,看样子已经有三十多岁了。这时候随着罗金生的话,也打量着苏小明,嘴里说着欢迎的话:

    “这可是及时雨啊!正愁着这个学年老师的安排,马上这新生力量就充实进来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