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村儿的那些事儿 » 求学路

求学路

    白驹过隙,华子和果子都相继成年了,按照现在的标准来看,顺利的话,也要到了读大学的年纪,由于家庭困难,华子虽然也去读了书,但是稍微比果子晚了一点儿,耽搁了几年,年纪就更大了。

    俩人的求学路还是比较顺利的,五年小学,两年初中,眼看就要去县里读高中了!

    小学和初中可以在村里、镇里读,一般情况下没有过分捣蛋的行为,都是可以顺利毕业的,好在华子和果子都是好孩子,顺利毕业没有问题。果子稍微调皮了点儿,不过这点儿调皮好动的性格也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个秋天果子就要去县里读高中了,在那个年代,与义务教育不同的是,读高中需要缴纳学费,这笔学费到底值不值得缴,在当时是一个家庭的大命题。

    在那时,人们还没有条件充分认识到读书接受教育的重要性,按照当时的主流价值来看,只有劳动人民,也就是工人农民的地位最高。至少在人们心里,田间地头劳动的人们才是创造财富的主力军,其他的一切都是要靠边站的,不少人错误的认为读书接受教育都是洋墨水,无法创造物质财富,无法为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而在农村这种观点尤其盛行。

    这与小子的年代大相径庭,等小子长大成人了,人们争先恐后的为孩子读书创造条件,读书是一定要读的,还要读的好。

    “嗨,初中毕业就行了,拿得动铁锨和榔头就能干农活,有必要继续读书吗?”

    “都读到初中了,还是去读个高中,不然半途而废了!还可以去县里面看看别人家的砖瓦房,涨涨见识嘛!”爷爷喝了一口白酒,啧啧嘴巴对奶奶说。

    “看人家的砖瓦房有啥用!又不是自己的,罕见孩子呢吧!”奶奶揶揄道。

    “看看别人的瓦房是比喻,主要是开开眼界,县里老师的知识总归还是比较全面的吧?!”

    “知识有个嘛用?学来能当饭吃吗?!还不如早点去干活,早点娶媳妇!”奶奶有理有据。

    “反正还是应该去学,到时候大字不识一个,再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多丢人!”爷爷反驳道。

    “会不会写字根本不是个问题,只要能干活,能娶到媳妇就行!”

    ……

    爷爷奶奶围绕果子要不要去读高中,又在一个傍晚时分的吃饭时间里斗嘴了。奶奶的想法很符合当时农村的理念,男孩子有力气干活,将来娶了媳妇生孩子就算完成任务了。至于读不读书,都是无关紧要的,而且读书也不能当饭吃,不能生产米面做吃食,确实看起来也是没什么用的。

    爷爷的观点还是支持果子去上学,继续读高中。爷爷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还是要有一定的见识,至于这个见识究竟能带来何种收益,虽然还没有论据支撑,但是一种冥冥之中的感觉就是让他有支持果子继续读书的想法。这种想法究竟是对是错,虽然也是难以预测,但是爷爷就是支持。

    后来小子才了解到,一开始爷爷也是有打退堂鼓的想法的,因为每个学期的学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家里无法支撑。就像小子读书的时候一样,那时候虽然义务教育免费,但是还是有很多家庭买不起书本和文具……

    后来爷爷逐渐开始转而坚定支持果子读高中,还是在听到孟坛子说县里要纠正错误之后开始的,直到完全恢复退休待遇,爷爷彻底硬气了,最终果子去了县里。

    一开始,果子是不愿意读书的,毕竟是调皮的孩子,读书对他来说是束缚,读书的渴望程度远远赶不上去田里抓田鸡。

    来到高中,果子也不是“省油灯”系列,多年后据果子回忆,他辜负了很多实打实有真本事的老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