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执手揽星河 » 第一章 遇见

第一章 遇见

    巨蓝星历,公元3983年,新历299年。

    所谓新历,是指巨蓝星人类开始进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新历元年——3684年。

    而公元则代表着文字在巨蓝星人类中第一次出现的年份。

    巨蓝星是一颗巨大的星球,总人口约230亿。

    其中男人只有50亿人左右,连总人口的四分之一都不到,剩下的180亿人口,全是女人。

    因此也造就巨蓝星,基本上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女性掌权社会。

    男人们只能接受弱势群体的美称。

    巨蓝星人类近万年文明历史,男人真正掌权的时代屈指可数。

    女性掌权社会,或者说是母系社会,最大的特点与优势是很少会出现大型战争。

    顶多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打点边境战、区域战之类的局部战争。

    连世界大战这个专用名词,暂且都只会出现在文学或是影视作品中。

    但同时,也因为缺少了战争这个工业催化剂。

    造成了巨蓝星的工业革命不仅起步晚。

    工业发展速度也着实令人感动。

    时至今日,巨蓝星仍在不急不躁的沿着缓慢的历史进程前进。

    近三百年时间里,这颗星球先后经历两次工业革命。

    却仅与地球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科技水平相当,相比地球,落后了很多。

    巨蓝星是一颗超级地球,星球表面的地理分布与地球大相径庭,地表总面积比地球大百倍以上。

    其中海洋总面积占比约百分之八十七,土地面积仅占百分之十三。

    它与地球最大的区别。

    是它的巨大体积、以及截然不同的历史,和别具风格的人口结构。

    离岛,位于主大陆东南方一座人口近二千万的巨型岛屿。

    说是世界第一大城市差了点,排进世界前十名却名符其实。

    一百八十多年前,当时的大秦帝国王子,与西大陆的大西帝国皇族联姻。

    当时的大秦帝国女皇,将这个面积超过一万平方千米的帝国第二大岛屿。

    作为礼物之一租借给了大西帝国,期限是二百年,租金为每年一亿大秦币。

    一百多年来,世界第一强国大西帝国,已将这块万里之遥的飞地,建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咖啡加工及转运基地。

    同时,离岛也是东大陆最大的港口之一。

    还是东大陆排名前三的金融中心。

    这三大特点,使离岛与大贤帝国、飞马王国等国家,号称为东方大洲经济三驾马车。

    与地球当年的亚洲四小龙有异曲同工之妙。

    日沉月升,索菲亚港湾的夕阳美景无需多言。

    海面上无数来来往往的货轮、渔船、快艇等船只,在亿万枚闪闪发光的波纹金币映照下。

    美得像一幅油画。

    太阳被海水一点点吞噬,远处高楼林立的中平区,亮起了一块块巨大的霓虹灯广告牌。

    楼宇间无数个房间里的灯,渐次打开,一条条街道上的路灯也先后点亮。

    海峡对岸,大秦帝国与离岛隔海相望的南港城区上空,同样也亮起一片灯火,只是远不及离岛的亮眼。

    此时的离岛,在夜幕中尽情展现它极富现代化气息的繁华一面。

    从空中俯瞰,整座离岛地势呈一个北尖南宽,不规则的等腰三角型。

    其最北端,与东方大陆最短距离约八公里左右,海岛北高南低,地势分明。

    在北部约四分之一处,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将离岛一分为二。

    也将这座巨型海岛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

    这条长约几十千米的山脉,最高峰约二千五百米,整条山脉平均海拔约为一千五百米。

    山脉能将多数台风的威力大大减弱。

    也造就这条山脉以北地区,成了一个避风区和天然良港。

    这条山脉自东向西共有九座超过千米的山峰,被古人命名为九峰山,沿用至今。

    以九峰山为界,离岛南方多为平原,咖啡种植成其主业。

    几条自北向南的小河两侧,修建了无数的庄园和咖啡加工厂。

    岛南、岛北各生活着百分五十左右的人口,南方贫民居多,北方富人扎堆。

    岛北多森林,最北方沿海一线为人口聚居地,共有约一千万人。

    这里被划分为三个行政区,自东向西分别是东涯区、中平区和西港区。

    其中西港就是鼎鼎大名的,以大西帝国女皇名字命名的索菲亚港。

    中平区人口最多,是离岛最大、最繁华的商业区。

    而东涯区则是世界闻名的方氏集团公司驻东大陆总部。

    在东涯区东北方的海边,有一个叫做张家湾的小渔村,全村有大小七十六户人家,人口约六百人。

    张家湾村也是东涯区内唯一一块,不受方氏集团公司管控的自由之地。

    相当于是离岛政府在东涯区的最后一块飞地。

    沈寒月,出生于张家湾村一渔民之家。

    几百年前,沈家太祖辈自北方逃难来到离岛,落户张家湾村,以捕鱼为生。

    沈寒月还有个比她小十来个小时的孪生妹妹,取名为沈明溪,小名叫丫头。

    丫头出生时由于在母体内呆的时间过长,脑部缺氧造成了弱智的后遗症。

    其智商一直停留在三岁左右,是沈寒月的毕生之痛。

    姐妹俩年幼时,父母及家族成员出海捕鱼,突遇风暴全部丧生,仅剩下她俩与外婆相依为命。

    外婆年事已高,体弱多病,没有能力再出海,无奈之中,外婆卖掉家中的几间正房,只留下一间小屋子用以遮风挡雨。

    卖房所得仅仅能勉强维持祖孙三人的家用,很多时候得靠捡拾垃圾换钱,补贴本就不多的开销。

    在此期间,张家湾村长一家给予了她家不少帮助,得以使沈寒月、沈明溪姐妹俩健康长大。

    没想到姐妹俩越长越漂亮,成了附近有名的小美女。

    同时,也为她们婆孙三人带来了灭顶之灾。

    一年前,在一个风雨交加的仲夏之夜。

    邻村一名混混在深夜潜入她家,先用匕首将她外婆割喉,紧接着便欲对沈寒月施暴。

    天可怜见的是混混在与女孩搏斗的过程中,因为动静太大,吵醒了熟睡中的丫头。

    也许是天意,也许是丫头亲眼目睹姐姐被坏蛋欺负时的灵光一现。

    位于混混身后的她,几乎被混混无视的弱智丫头。

    如有神助地伸手握住混混随意放在床上的匕首,一刀便插入混混的脖子。

    锋利的匕首将混混颈部的大动脉割断,鲜血喷得满屋都是,混混挣扎一番后,当场死去。

    被巨变吓坏的,当时年仅十二岁的女孩扑了过来。

    紧紧抱住被四溅的鲜血吓得面无血色的妹妹,痛哭良久。

    事后,警方通过现场勘查,认定沈寒月姐妹为正当防卫。

    免责的同时,她们还获得了一万元离币的政府补贴。

    这笔钱,相当于一个成年离岛人一年的平均年收入。

    失去家中唯一长辈的沈寒月姐妹无处可去,只能继续栖息在小破屋中。

    张姓女村长组织村民,为她俩把小屋修补几番,并加强了防御性,避免此类恶性事件的再次发生。

    此后,沈寒月就在外婆唯一留下来的小木屋里,照顾着实为白痴的妹妹,精打细算地勉强度日。

    自此,张家湾村民们每次打鱼归来时,都会轮流送点渔获给沈寒月。

    以尽量保证她们姐妹俩有足够的营养,直至成年。

    沈寒月手中,暂时还有政府补贴的一万元钱及卖房所留余款。

    怕妹妹饿着,她隔三差五地会去买点肉类,用以改善伙食。

    加上她自己种的两块蔬菜地,差不多也能维持基本生活。

    丫头虽然形同弱智,几乎时刻需要人照顾,却是沈寒月在这世间唯一的亲人。

    沈寒月视若珍宝,从早到晚陪在她身边,宠爱不已。

    她生怕会由于自己的疏忽大意,而使丫头受到意外伤害。

    这天清晨,天色刚放亮。

    潮水褪去以后,沈寒月带着丫头在海边玩耍,顺便捡点贝壳、螃蟹之类的水产品回家,准备炖汤喝。

    丫头一个人坐在海滩上的沙地里,用姐姐给她的一个小木铲挖着沙洞玩,嘴里不时发出满足的傻笑声。

    她的世界就是这样简单,只要有件可以吸引她注意力的小事,她就可以开心的玩到地老天荒。

    沈寒月看到自娱自乐的妹妹玩得很开心,笑着叮嘱她不要下水。

    争取把这个沙洞挖成一个可以供姐姐洗脚的大洞。

    丫头看着姐姐使劲点头,她的智商虽然不高,但她非常非常听姐姐的话,从不会和姐姐对着干。

    捏住袖角,沈寒月替妹妹抹去嘴角外溢的唾沫。

    另一只手揉揉她由于营养上的缺失,而稍显枯黄的头发。

    最后,她在丫头脸上轻吻一下。

    沈寒月拿起一个小木盆,走在海岸边的碎石上,寻找各种可以食用的小海鲜。

    每每走个十几步远,她就会回头看一眼丫头。

    只要是看见丫头仍然在埋头挖沙,沈寒月的嘴角都会浮现出一个绝美的浅笑。

    姐妹俩长得一模一样,连笑容也同样是那么的简单,那么的单纯。

    很多时候,简单而单纯的笑容会分外令人心安。

    回过头来,沈寒月跳上一块稍大点的石头,她脚上那双廉价而结实的木屐。

    使她可以完全漠视石头上残贝缺石如刀锋般的威胁。

    沈寒月从不贪心要抓条大鱼什么的,如果能多找到几个大海螺,就足以令她欢呼雀跃。

    挎着小木盆,她仔细打量着石头之间的缝隙,分辨着哪个小螺小贝值得她出手摘下,收入盆里。

    碰到块稍大点的石头,她都会低头,或是侧首看看石头下的小缝里,有没有躲着被退潮困住的大海蟹与八爪鱼。

    她侧着身子转过一块大石头,石头比较大,她爬不上去,只能选择绕过。

    在那之前,她也仍然不忘回看丫头一眼,侧着身子,紧贴着大石头,刚挪了几步的沈寒月突然站住了。

    她一动不动,有点受到惊吓的样子,似乎是看到了什么了不得的奇怪物体。

    在沈寒月前方的一个小水湾里,静静的停留着一个大木盆,木盆的直径约一米来大,四十厘米高。

    颜色偏深紫色,做工精细,木纹分明,随着微波在轻轻摇晃。

    潮水退去了大半,小湾里的余水大概只有几公分高,木盆算是已经搁浅在这个小地方。

    沈寒月估计这个木盆是随着潮水漂到了岸边,潮水退去后,它就留在了这里。

    沈寒月又移动了几步,这里稍显宽敞。

    她蹲在石头上,伸长脖子看木盆里好像还有点别的东西。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木盆里放了一堆婴儿衣物,另外还有一个白铁罐和一些布片。

    可能是由于这个木盆在海面上漂了不短的时间,导致盆里的各种物品显得较为散乱。

    沈寒月先是站起来望了一眼丫头,一切如常。

    她马上又蹲下来,歪头仔细观察这个木盆,她发现木盆的深紫色既不是涂料,也不是油漆,而是天然的。

    她敏锐的认为这个木盆是个好东西,另外,她对木盆里的那只铁罐内装的是什么,也格外好奇。

    她的心中有一种要打开铁罐看看的强烈兴趣。

    她将手中的木盆小心放在石头上,脱下木屐放到小木盆里。

    顾不上岩石上半干半湿的泥印,她一屁股坐到石头边。

    沈寒月找了个较为平整的地方,双手一撑石头,小心落在她看中的碎石滩上,避免了淤泥溅得一身都是。

    走了两步,来到紫色木盆旁,她低头再次打量木盆里的各种物品。

    还是那些东西,十来套婴儿衣物,十几块棉质布片,以及一个没有商标,银光闪闪的白铁罐。

    她试着伸手翻开杂乱的尿片衣物后,却被看到的一幕吓得右手如触电般缩回。

    她的身子也后退了一步,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般,紧盯着木盆里的神奇画面。

    原来,她发现,在凌乱地衣物堆里,还躺着个呼呼大睡的小小婴儿。

    刚刚出生才几天的婴儿,皮肤还是粉红色的,有点丑,却有一头浓密而微卷的紫黑色头发。

    也不知道是哪个没良心的女人,生下来才几天,就把这么小的人儿给遗弃了。

    并且是选择了海弃的方式,真是狠心呀!

    若不是这两天的海上风平浪静,这小家伙怕是早就葬身鱼腹。

    哪怕是丢弃在路边,都要安全许多啊!

    也许是女人天性中的母性光辉闪耀。

    第一时间里,沈寒月下意识的在心里喋喋不休地唾弃那个无良的妈妈。

    同时,她的善良天性也促使她马上上前一步,双手紧握住盆边,像是担心这个小小生灵,又会被潮水带往深海一样。

    望着这个被衣物环绕,躺在一个小襁褓中,歪着小脑袋,紧闭双眼。

    两只小拳头紧紧握住,放在脑袋两侧,睡得异常安稳的小小人儿。

    沈寒月的心中仿佛被某个物体击中。

    一丝微弱的电流如纤丝般滑过她的全身……

    想要让她在看见这个小人儿后又视如不见,是绝无可能的,那是与她的道德理念产生了最严重分歧的重大错误思维。

    沈寒月很快就作了决定。

    她踮起脚,从岩石上搬下自己的小木盆,用海水沾着自己的衣服,擦去小木盆上沿的泥渍。

    她伸手扒拉了一下大木盆里的衣物,在小人儿的身体一侧空出一个地方来。

    又将婴儿衣物和布片全部隔在中间,形成一道软墙,把白铁罐和小木盆放在另一边。

    这样一放,小木盆、白铁罐、婴儿襁褓就在一堆衣物的充塞和隔离下。

    将大木盆的空间占满,不会乱动,两件硬物也不可能会磕碰到小人儿。

    沈寒月不用上手都知道,以她的力气,不可能抬得起这个古色古香的大木盆,只能利用水的浮力,拖着木盆走。

    她半弯着腰,费力的拖着大木盆,绕开这一堆石头,小心谨慎的试探着。

    沈寒月在沙地上一步一移,避免她的光脚被异物割破,海边的破贝壳锋利如刀,一不小心就会割破一道大血口。

    她要照顾好妹妹,还要做所有家务事,可不敢轻易受伤。

    绕过石头堆,她马上抬头看向丫头,妹妹仍然沉浸在她自己的世界里,双腿分开坐在沙地上。

    挥动着她的小木铲,将沙子一铲一铲挖出来,抛向一边。

    丫头的脸上洋溢着她多年不变的傻笑。

    又有几缕新的口水在她唇角滑落,在初升的阳光照耀下闪现着微光。

    妹妹不太正常的一切,在沈寒月眼中却再正常不过。

    重点是她没有乱走一步,这就特别让人放心。

    若是不把她叫醒,沈寒月知道她的宝贝小妹,可以在海滩上一直挖下去。

    挖出来的深坑,一定不会比她正艰难拖着的大木盆面积小。

    沈寒月一步一步地拖着大木盆,向丫头的位置走去,短短几十米的距离,费去了她不少力气。

    好在她们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帮家人做家务事,是从三四岁起就躲不掉的一项任务。

    这些年又独自一人抚养妹妹,照顾外婆,她的体力还是蛮不错的。

    离开水面后,她转换了拖行方式,正面对着大木盆,双手紧握住盆沿,人往后退。

    一步一移,将木盆一点点向上拖,离开水的浮力后,木盆一下子重了不少,她一只手已经拖不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