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回头草 » 附录:留级的利弊分析

附录:留级的利弊分析

    写作是有疗愈功效的,此刻我需要疗愈。

    -------小猫语

    我总觉得中国的教育是病了。因为,几乎所有的父母都觉得孩子一上小学后就很累。不光孩子累,全家都累,老师一定也累。不同的是,学渣的父母累且没成就感,学霸的父母累着,倒还欣慰。学渣的父母累了后,在老师面前还得战战兢兢;学霸的父母累了后,在老师面前相对可以昂首挺胸。

    我的一个博士朋友,是省里特邀的人才引进,在户口和学籍不符的情况下,教育局长亲自出面给她的孩子作了入学安排。她是一个不仅优秀还特别漂亮的宝藏女子,但是却有一个学习很差的孩子。于是,老师一次次找她谈话。最先的时候老师还是采取秘密谈话的方式,不让孩子知道,也让她不要被孩子知道,保护孩子的自尊。但慢慢的,老师已经没有这么多顾忌了。最后,直接把她邀请到孩子的学校,让她当着孩子的面给孩子整理学具和生活用品。一边看着她整,一边说:“孩子有问题,家长也有问题!”

    我对她的遭遇感同身受。自己何其优秀,但在孩子的老师面前,你除了被指责,还能有什么反应?她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羞辱。但是,她告诉自己,把脸皮厚起来吧,毕竟,自己没管好孩子。作为闺蜜,我对她心痛不已。

    我的大宝和小宝进小学后,都坚定地做了不折不扣的学渣。大宝以前用幽默掩盖自己的差。当大人们习惯性问孩子成绩时,他会昂首挺胸地说:“嗯,我们全班24名,我排名都在前24名。”不知道是他的昂首挺胸糊弄了人,还是人家把24名听成了第4名,反正,很多大人也只是随口一问而已,根本没有心思听。这是大人的通病,只管问,只管说,不愿听。所以得到的反应经常是:“还不错嘛,继续努力!”

    虽然大宝幽默又可爱,但是,学渣在老师面前,一点也不会可爱。我大凡能够不与他们老师目视就尽量别目视。直到后来熬到了三年级后,他遇到了知音般的老师,又大概恰逢脑袋也有点开窍了,苦日子才慢慢守得云开雾散。

    有了大宝的经验,我在小宝进小学前就送到新东方做了15天的学前教育。却发现,小宝新鲜了一天后,就又把学习当作了幼儿园的玩。玩过了,回家就不再作业。你让他作业,就整个人变成一个小木鱼。进了一年级后,才知道,很多小孩早学到了三年级。那点皮毛的学前教育,还有毫不开窍的小脑袋,让小宝再陷学习深渊。连带掉进深渊的还有父母。

    讲真,我不是一个望子成龙心特切的妈妈。我相信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各自的精彩。不幸福的学霸比比皆是,幸福的学渣也不在少数。关键在于,他们的心理是否时时有阳光,是否时时能感受到身边的人足够的善意和支持力。我希望自己是孩子心中明亮的光,一个无条件可以依靠的港湾,一个不需任何隐瞒,可以敞开自己的优秀和不优秀的地方。

    特别感谢孩子的老师,从不公布孩子的成绩。所以,孩子考29分也开心地跟我说,并记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后来认识了及格的概念,考不及格时就会对我表示沮丧:“妈妈,我好想像XXX同学一样,也能考100,可是我没有及格呢!”考了64分时,碰到同学问他成绩,他大声说,我考了64!同学笑道,我都比你高40多分呢!我对小同学说:“你考这么高,下次也要帮同学考这么高哦。”小同学高兴地答应了。然后我回头跟小宝说:“我们宝宝这次考及格了,真棒,妈妈最喜欢的是自己的宝宝,考多少分妈妈都喜欢!当然,我们也要向同学学习哦。”

    所以小宝的状态一直是非常热爱学校,喜欢上学,心里有充满了考高分的欲望,想让妈妈高兴。但是,在现实的作业面前,又总是各种磨蹭拖拉,有的不懂,有的反复错。除了作业让人没法满意,这孩子让我找不出别的缺点。

    6岁多点的孩子,全家的衣服他洗,他晒;全家的碗他洗;哥哥的房间总是他整;拖地扫地总是抢着干.......他做这些,只是希望妈妈高兴,只是希望妈妈在陪他作业时,能像他做事时一样温柔夸奖他。我心疼地知道孩子的心理,但是又总是控制不住陪作业时的捉急。因为,孩子的学习,不光光是他的学习,而是带着各种被要求的学习。爸爸希望孩子成绩好;老师希望孩子能教得进;他的姑姑之类的亲戚也关注他的成绩.......

    在这这么多人的眼光注视下,大家得出了一个方案:让孩子休学,留级!

    我很震惊,也很无奈!爸爸无比积极地去论证留级的好处:成绩上去了,孩子会更自信。难道,孩子的自信只能来自于成绩??难道,当别的同学都去读二年级了,孩子留下来和一年级小朋友共读,考了高分(也不一定能考高分)他就能得意?那是一个老一年级,一年级读了2年的孩子,考好了是应该,考差了,是没救!

    恰逢和一个朋友聊起,一年级居然被留级了三年。第一年总是一二十分,留级。开学时,碰到之前的同班同学,被各种嘲笑。他发誓要好好学习,结果只能考六七十分。父母以无比坚毅的态度让他再留一年,相信只有成绩好才能有好的未来,终于,他考出了90分以上的常态分数,然后顺利读上了二年级。

    之后的成长路上,他充满了痛苦和自我否定:我是读了三年一年级才跟上来的!慢慢地不太愿意跟人说话,只想把成绩考好。进入青春期后,他比同学发育早,于是更不爱说话,更不爱和同学交流。直到上了大学,他开始了心理自救,看各种心理书,上各种心理培训班,给心理咨询师当助理,最后自己也成了心理咨询师。回顾过去,他说不知道父母的决定对他来说是好还是不好,也许不留级,他一直是差的,也考不上大学。但是,留级带来的学习过程是痛苦的。幸运的是,他进行了心理自救,并且成了心理咨询师。否则,很可能陷入抑郁的漩涡。

    我想坦诚地跟小宝说,爸爸想让他重读一年级的决定。小宝大叫着不要:“我这么多好朋友,以后不能一起了,不好玩。他们以后会笑我的。”爸爸立即制止我:“他懂什么,他才几岁,你别假装自己很民主,跟小孩去商量!什么心理不心理,成绩上不去,他还会自信嘛!”

    后来碰到了一个非常优秀的浙江大学教育专业的朋友,和他聊起小宝的情况。他觉得很震惊,居然还有休学留级这样的操作。他们在学校里也经常会有一些教育课题的研究,休学,留级这些也是他们会拿来写论文或探讨的话题。他一直以为,全国统一的九年义务教育,不留级的规定,三年级前不公布成绩,不排名的规定就是真实的现实,听我一说,他觉得不可思议。

    一年级不留级,孩子成绩可能不好,甚至可能一直不好,那应该是孩子本身在学习这块不是很擅长,或者他还没开窍,家长应该多去发现他的特长和优势,多给他点时间去奔跑。一年级如果留级了,成绩不管好与不好,对他的身心是一定会有创伤的。如果成绩还是不好,那么这孩子相当于在学习上被判定没救了。说到底,是大人需要有一个肯定的结果,不敢去面对有变数的未来。偶尔看到哪个同学留级了成绩上来了,就当作一个借鉴的案例,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个孩子的身心是否受挫。既然教育局行成的通见:不让孩子留级。一定是在全世界多年的研究论点之上做出的决策,而不应该因为少数人,或者少数几个案例就来各种干涉或改变。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孩子真的在学习上有天赋,却因为年龄心智小而没有及时跟上,那么,在三年级后,花1周左右的时间,就可以让他学完一二年级的课程;如果在学习上实在没有能力,那么,留级一定不会造就一个天才。

    说到底,没有自信的父母,对未来不敢拥抱变数的父母,才需要孩子真实明确的成绩来确定未来。

    我特别希望浙大的教育专业学生们能够把他们的学术对接到真实的小学生活中来,记录孩子们成长中真实的教学生活,成为他们论文的真实案例。

    我更想知道,在教育过程中,家长的意愿是否大于孩子的意愿。家长是否可以违背孩子的意愿,随意让他休学,留级?一方家长的签字,是否可以完成所有的休学程序?

    中国家长应该知道的是,承认有一个学习成绩并不好的孩子,并不丢脸。父母的脸面,在于如何让自己过幸福,让孩子过幸福,而不是,要去靠孩子的成绩来支撑!孩子成绩能优秀,当然好;孩子成绩不优秀,也不代表他未来就不优秀;孩子成绩如果一直没法优秀,父母应该坚定地相信并支持他做一个幸福、快乐、善良、有追求适合自己梦想的人!

    仅以此文对自己进行一次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