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超时空科学 » 玄甲军团

玄甲军团

    前面说到唐朝,李世民和当时的,第一国师刘文静父子,大多数人都应该,能想到的当年的,唐朝玄甲军团了。其实早在汉代,我们的大汉超时空科学,就已经出现了,大量的铁质铠甲,在古代文献里又称“玄甲“。玄甲军即身披铁质铠甲的军队。

    汉代的军队普遍身着铁质铠甲。李世民的玄甲军之所以留名青史,便因为李唐虽然立国,但国库不厚,只能凑齐3500人的重甲骑兵,而杨广的一万余骁果军皆身披玄甲。

    中文名称

    玄甲军

    外文名称

    blackarmouredcavalry

    属性

    一支唐初骑兵的建制番号

    所处年代

    唐朝初年

    评价

    唐朝史书记载的精锐骑兵

    背嵬军白袍军夷丁突骑陌刀队陌刀神策军乞活军陌刀军骁果军大唐陌刀队

    唐初骑兵

    唐朝初期实行府兵制,可以根据府兵制来推测当时的训练情况。府兵在冬季训练的时候,主要有“薄战“和“纵猎“两项内容。其中以“薄战“为主要内容。当时作战,队形的变化非常重要,“薄战“主要是训练士兵熟悉军中的旌旗、金鼓等指挥号令,进行前进后退,队形变化,操演熟练,以做到战时临阵有序,随阵入战。“纵猎“就是进行游猎,在此过程中训练士兵的武艺,提高士兵个人的战斗技能。府兵在服役之前,还又有折冲府的官员对他们校阅考察,进行演练。服役期间的闲暇时间,他们也会经常进行骑射训练。

    以上装备和训练情况,是唐军的一般情况,以此来推测,想必玄甲军的情况应该不会超出这个范围,只不过他们是唐军骑兵中的精英而已,可能选拔和训练更加严格,装备也比较精良。

    根据记载来看,李世民使用玄甲军的战术主要有这么几种:侧翼突击、埋伏、正面突击。而李世民惯常使用的战术是侧翼突击,这里的侧翼未必就是敌阵的侧面,也可能是敌人的薄弱环节,或者迂回到敌人的阵后。李世民通常会让正面部队先与敌人接战,等敌人锐气受挫,受到消耗的时候,他再率领玄甲军突击敌人的薄弱环节,或者直接迂回过去,前后夹击敌人。这样的攻击,往往是致命的一击,会让敌人就此崩溃了。正面突击,是以玄甲军为前锋,大军为后继,直接对敌阵实施冲击,把敌人的阵势冲乱、冲散,从而最终达到歼灭敌人的目的。玄甲军虽然精锐,冲击力很强,李世民本人也很骁勇,但是这样的攻击还是具有很大的冒险性,尤其是遇到顽强的敌人。李世民与王世充在洛阳城外的故马坊激战,李世民想查看敌人阵势的情况,直杀出敌人阵背。虽然阵形被打散了,但王世充部下的江淮精锐也不是等闲之辈,与唐军殊死力战,李世民的坐骑在混战中被射倒,幸亏部将拼死救援才脱险,经过几番激战,最终才将王世充的部队击溃。埋伏战术具有很强的突然性,敌人突然之间就陷入包围和突击中,混乱和恐惧是可想而知的。李世民率领500骑兵向窦建德的大军挑战,并成功伏击了他们的前锋部队,生擒了敌军骁将,应该看作是玄甲军的杰作。

    字面解释

    玄:黑色。甲:盔甲。全称意思为穿黑甲的军队。历史上的玄甲军应属重骑兵,士兵身着黑铁盔甲,是号称中国历史十大骑兵的兵种之一。

    起源

    骑兵

    骑兵有轻重之分。重骑兵虽然不多,但是由于防护好,冲击力大,历来也是野战冲锋的主力,尤其是在地域开阔的西域,有很大作战空间。需要指明的是,所谓的轻骑兵或重骑兵与其甲具防护无关,一般所指的重骑兵,是指以进行冲锋作战为主要任务的骑兵。而轻骑兵,是以弓箭等投射性武器为主进行袭扰,侦查等作战。两者中重骑兵显然更易受到伤亡,更需要不断加强防护,所以才形成了我们一般从字面上理解的“重“骑兵。

    铠甲

    1、身披铁甲,马匹也有具装,马匹的具装通常又可分为保护马头的“面帘“,保护马颈的“鸡颈“,保护马胸的“当胸“,保护马躯的“马身甲“、保护马臀的“搭后“和竖立在马臀部的“寄生“(似乎是为了保护骑兵后背用的)。

    2、唐军的铠甲抛弃了魏晋的具装铠,演变为以明光铠为代表的唐十三铠,明光铠是一种护胸镜锃亮的板式铠甲,非常华丽,而且重量更加轻,防御力大大的提升。据《唐六典》记载,唐十三铠,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十三种。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

    3、折冲都尉为营最高指挥官,以下还有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作为副手。

    4、安西四镇兵马虽也有步骑之分,但都有坐骑。在作战时步兵才下马整队,因此机动性极高。昂贵的重骑兵每人还不止一匹马,以便轮换冲锋。

    5、武威军的军马主要有四种:产于北方草原的三河马、西域的哈萨克马、焉耆马、和威尔勒马。尤其是后两种,因其高大健壮、长颈高扬、步辐伸展流畅,对缰绳反映灵敏,是唐军正规骑兵使用最多的马种。

    6、按唐朝奖励制度:以少击多为“上阵“;兵数(包括战士人数和装备)相当为“中阵“;以多击少为“下阵“。

    按战争的结果分:杀死或俘虏敌人的百分之四十,为“上获“;杀死或俘虏敌人的百分之二十,为“中获“;杀死或俘虏敌人的百分之十,为“下获“。

    按照战前的条件和战争的结果,综合起来,拟定“转“数。上阵、上获为五转;上阵、中获为四转;上阵下获为三转,以下递减类推。

    强将手下无弱兵,汉光武帝扫平天下,幽州突骑功不可没。李世民纵横驰骋,就不能不提到他手下那只玄甲军了。对于这只玄甲军,史书中的记载并不详细,我们只能通过各种史料的只言片语,来拼凑这支精锐骑兵的形象。

    历史记录

    《资治通鉴》对于玄甲军的记载:“秦王世民选精锐千馀骑,皆皂衣玄甲,分为左右队,使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分将之。每战,世民亲被玄甲帅之为前锋,乘机进击,所向无不摧破,敌人畏之。行台仆射屈突通、赞皇公窦轨将兵按行营屯,猝与王世充遇,战不利。秦王世民帅玄甲救之,世充大败,获其骑将葛彦璋,俘斩六千馀人,世充遁归。“这段文字虽然很短,但玄甲军的战斗力和作用可见一斑。李世民几乎每战都身先士卒,他自己一身玄甲,率领着骑兵如同黑云一般压向敌阵,声势迫人,加上玄甲军本身的精锐,几乎是无坚不摧的。

    古代作战,常选精锐的战士作为先锋突击,称为选锋。玄甲军也可以认为是选锋的一种。玄甲军是从李世民所统帅骑兵中选拔出来的精锐,组成应该非常复杂,而且玄甲军担负的作战任务很重,每战必当先锋,伤亡也不在少数,估计应该是不断选拔补充,保持一定的兵员定额。对于玄甲军的组成、训练和装备情况,基本可以通过对唐初骑兵分析得出。

    但是这里还有一个变数,即隋朝和北边的突厥进行了大规模的骑兵交战。突厥的骑兵是以机动性著称的轻骑兵(其实是具装重骑与骑射手的搭配,当时许多国家都是这样,包括唐朝与拜占庭的骑兵),隋朝的骑兵与突厥屡次交锋,出于适应敌人特点的需要,隋朝的骑兵受到了对方的影响,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又向轻骑兵的方向转变(其实这跟游戏不同,史实中的具装甲骑不可能随时着重甲马甲,根据需要也可临时不披马甲作战,或者变成骑射手射箭雨。另外,马甲都是可拆卸的,作战时才戴上,东西方都是这样。这样可以避免对马匹力量的无谓消耗。因此,唐初有一支跟南北朝差不多的具装甲骑是很正常的。)。李渊作为并州的军政长官,正担负着防御突厥的责任。他在与突厥的交战过程中,首先仿效突厥建立了一支精锐的轻骑兵。《资治通鉴》中如此记载:“渊选善骑射者二千人,使之饮食舍止一如突厥,或与突厥遇,则伺便击之,前后屡捷,突厥颇惮之。“这支骑兵能够在机动性上与突厥匹敌,应当是轻骑兵无疑。这部分骑兵,可以看做玄甲军最初的基础。李渊太原起兵之后,从突厥购买了良马2000匹。在霍邑之战中,李世民所率领的精锐骑兵,就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唐朝夺取了关中,又陆续平定了陇西、凉州等地的割据势力,陇西的骑兵也非常精锐,他们的加入,无疑又壮大了唐军的骑兵队伍。山东的秦叔宝、程知节等人也是骁勇的骑将,同样投到了李世民的麾下。在李世民麾下,有着这样一支纠合了四方精锐的骑兵部队,在此基础之上选拔出来的玄甲军,必然是极其骁悍的。

    唐初的轻骑兵已经和汉代的轻骑兵(汉代也并非是全部轻骑兵,随着马具的发展,汉朝末期已经出现了南北朝具装重甲的前身形态了)不同了,虽然去掉了南北朝时代流行(组建具装重甲骑兵在东西方都是很花钱的,不可能说流行,只能说当时强国都有装备)的具装铠,减轻了战马的负担。但是骑士本身的防护远较汉魏时代严密。唐代的铠甲有十三种,骑兵主要使用铁质的明光甲。明光甲以兜鍪护头,兜鍪两侧有向上翻卷的护耳,有的兜鍪还缀有垂至肩背用以护颈的顿项;胸甲一般分左右两片,居中纵束甲绊,左右各有一面圆护,或作凸起的圆弧形花纹;两肩覆盖披膊,臂上套有臂护;腰间扎带,腰带之下有两片膝裙护住大腿,小腿上则多裹缚“吊腿“。这种铠甲的结构非常完备。

    唐朝骑兵的武器如下:弓箭,唐军一般人带胡禄一个,可以装30只箭矢。可能还有马弩装备,能射200步。骑兵的长柄格斗武器是漆枪(也就是槊),握柄很长,这是南北朝以来就流行的长柄格斗兵器。短柄格斗武器主要用短柄长刀,唐军士兵每人一把。除了汉代以来就流行的环首刀外,还有一种柄部有护格、柄首没有圆环的新型长刀。这种刀后来流传到日本,被称为“唐样大刀“。骑兵还使用一部分啄、锤、斧、鞭等砸击类兵器。骑兵使用形体较小的圆形盾牌。

    李家军一开始就是两种打法,对付突厥轻骑兵就不带具装,变轻骑兵。对付农民军和隋军就穿上具装,变重骑兵,追击时,脱掉具装又变轻骑兵。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太原作为对抗突厥的后勤基地,存有40万副铠甲,负责人是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李渊敢起兵也是全靠这些铠甲。里面必然有马的具装。隋唐铠甲是不能私有的,铠甲主要集中在边军和BJ、太原、西安、洛阳、龙舟这几个地方。起兵前,因为与突厥的作战,李家军损失了1000骑兵,剩下的估计不足1000,李世民靠白天进城,夜晚出城,把1000弄成了3000,吓退了突厥人。然后通过向突厥称臣,交易铠甲和武器,换回了1000匹战马,补充了损失。李家军出兵3万去西安,估计骑兵总数不超过3000人,但是应该全为具装骑兵。日后突厥又贸易给了2000马和500援兵,那是后话。西安的屈突通的降兵1000余骑兵,加上各路加入的,骑兵总数为7000。那个年代,具装是很流行的打法,李家从李渊到李世民到更年轻一辈,冲进农民军里被射成刺猬还没事人一样冲杀已经是一种传承。具装骑兵对身材有要求,基本都是小头头们的亲兵和家人当任,所以同时也有人质的作用。唐军各路大军云集洛阳,绝大部分是新加入的。唐军骑兵此时在洛阳应该不到万人,但是李世民采用了一种新的骑兵用法,一人两马,一匹马只驼装备。李世民把部分不可靠的降兵骑兵变步兵,带走部分不可靠的贵族骑兵,留下可靠的老资格骑兵,牵制各路加盟步兵。奔袭虎牢关应该是玄甲军加上部分老太原兵和人质,3500人,7000匹马,实现了具装重骑兵的长途奔袭。骑兵战术因此变的更加灵活多变。

    中国军魂

    玄甲军的来源

    李渊在太原一带负责防守突厥,组建了一些规模不算太大的精锐轻骑兵部队。李世民从小参军,加上是李渊公子,因此就在自己周围形成一个小集团。李渊起兵之初,李世民身边已经形成一支由丘行恭、段志玄等人领导的精锐骑兵部队。到了击败薛举,吞并陇右骑兵以后,唐的骑兵部队大大加强,而玄甲军也大大加强加上秦琼、尉迟敬德等名将的加入,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天下无敌的玄甲军劲旅诞生了。

    唐夏虎牢之战,李世民率领数千唐军与十几万夏军对峙,其中就包括3500名“玄甲军“。

    李世民曾用1000玄甲精兵大破王世充,斩俘6000余人。在决定天下归属的虎牢关之战中,窦建德率领精锐主力十余万人前来支援王世充,李世民仅用3500名玄甲精兵为前锋增援虎牢关,结果大破窦建德十余万众,窦建德仅率数百骑逃遁,随后,洛阳的王世充看到夏王窦建德的十几万大军也被灭,认为无须反抗,率领文武百官投降。天下的局势完全转向了对唐军有利的一面。

    李世民登基后,拆分玄甲军。一部分成为皇宫近卫部队“百骑“,长期驻扎在皇宫附近只在内部实行轮换而不离开京城。玄甲军的主要部分,交给了李靖,在唐对突厥的灭国性战争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身披玄甲在枪林弹雨中,当时也就是,在箭雨中突击,历来战无不胜,所向披靡天下无敌。

    到武则天时代,因为刘文静父子,被杀以后神机百炼,在唐朝彻底失传,玄甲军战斗力,也就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到唐玄宗时代,又进行大规模改组,战斗力则继续下降,最后沦落为装饰品。

    每个时代都有苦心经营的王牌,在战场上得胜者,就是公认的王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