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郑王天下 » 第三百二十六章 为之发丧

第三百二十六章 为之发丧

    曲沃武公死了。

    就死在郑忽面前。

    三国联军也被郑忽率军击溃,溃逃的士卒在高渠弥和邓荒率领的士卒的包围下,几乎没有逃出生还的,与全军覆灭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对于曲沃武公的死,郑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同时也有一种怅然若失的空虚。

    仿佛有一种曲沃武公一死,晋国再没有能够和他较量的感觉。

    事实也确实如此,没有了曲沃武公,晋国再也没有人能威胁到他。

    他的窃晋之路,至少在晋国国内再无阻碍。

    晋侯和残存的晋国公族,翼城的老牌世卿,不过是他手中的玩物而已。

    当然了,这并不代表他灭了曲沃武公就能够取代晋侯,化晋国为郑土。

    实际上,他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不过,后面的路确实是比前面的路轻松好走的多。

    想当初,他靠着一点一点的积累,以及上天的眷顾才走到而今这一步。

    接下来,他只需要按部就班的处理问题就可以了。

    这倒不是他灭了曲沃武公,就自我放松,失去了斗志。

    而是晋国周边的国家需要他这么做,太过锋芒毕露了,只会给自己树立更多的敌人。

    现在不是他树敌的时候,而是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

    晋国乱了这么长时间,不好好恢复恢复怎么能行?

    所以,郑忽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和晋国周边的国家达成协议,消弭兵祸。

    虢、虞两国就不用说了。

    其他的像梁、芮、魏三国,此时曲沃武公已死,维系三国联合的纽带已经不在,三国的联合宣告破灭是必然的。

    既然如此,化干戈为玉帛,不止是郑忽乐意看到的,三国国君同样也乐意看到。

    即便是梁伯,虽说曾经与曲沃关系极为亲密,还历数过郑忽的十大罪状,但是在曲沃已经作古的情况下,梁伯也肯定乐意和郑忽所控制的晋国交好。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现实。

    地球留了谁都照转。

    输家从来不会被人铭记!

    一代新人换旧人嘛,没什么不能理解的。

    无论如何,郑忽已经决定修补与三国之间的关系了。

    晋国不能这么一直打下去。

    老虎也需要打个盹来恢复一下体力不是?

    至于以后郑忽会不会翻旧账,那就是以后的问题了,不在当前考虑的范围之内。

    战争结束后的第三天,郑忽便遣使到梁、芮、魏三国通报曲沃武公已死的消息,同时就歼灭三国联军的事情向三国告知一声。

    赔礼道歉是不可能的。

    这就好比几个人联合起来揍你,却没干过你,最后你反而因为几个人没干过你而深表歉意。

    全天下也没这样的说法。

    没有出言威胁,已经是很给三国国君面子了。

    讲道理,若是三国国君足够懂事,都应该在得知消息以后亲自到晋国来向晋侯道歉,以防止被报复。

    不要以为郑忽现在的兵力有些吃紧,三国就不怕郑忽。

    事实恰恰相反,兵力吃紧,那是郑忽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其他国家的人并不知道这事。

    不仅不知道,而且还认为郑忽比以前还要强。

    这才过了多长时间,先灭曲沃,再灭贾、杨、霍三国,到如今把曲沃武公纠集的梁、芮、魏三国联军也给灭了。

    如果不是兵力足够强,怎么可能能做得到。

    而且,郑忽领导下的晋国接连打了三次大胜仗,士气人心正盛,不是可以力敌的时候。

    这才是晋国周边国家的真实想法。

    所以,应该没有哪个国家愿意在此时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

    只要晋国抛出橄榄枝,相信无论是梁国还是芮国和魏国,都很愿意接住的。

    在这个时候,没有人会犯傻。

    小国想要生存,就只能依靠大国。

    就是之前梁国为什么要和曲沃交好,不就是看中了曲沃这只潜力股嘛。

    却没想到被郑忽给截杀了。

    晋国是汾水流域的大国,之前晋国内乱,自顾不暇,更没空搭理周边的小国。

    这让周边的小国可能有些放飞自我。

    在晋国内乱的这段时间,一度摆脱了晋国附庸的地位。

    现在晋国统一了,重新确立一下汾水流域的霸主地位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妥的。

    毕竟,这个霸主的地位,是得到天子背书的。

    ……

    派遣出使者之后,郑忽没有回翼,反而去了曲沃。

    这是他第一次前往曲沃,当然了他并不是空手而去的。

    他是亲自率人护送着曲沃武公和狐突的棺椁而去的。

    曲沃武公死了不假,但是他还是能为郑忽的事业发光发热一下的。

    这种假仁假义,假模假样的招式套路,郑忽完全是跟刘邦学的。

    刘邦和项羽相争的时候,恨不得掐死项羽,以万户侯悬赏项羽的人头。

    等到项羽一死,刘邦亲为其发丧,哭甚哀。

    你还别说,就这一套作秀,还真俘获了一大批人心。

    其实也不能说是作秀,因为其实这里面包含着一个对项羽,项羽治下之民的定位问题。

    刘邦击败项羽,就意味着他成为了伟正光的一方,但问题是你刘邦伟正光可以,却不能总拿项羽当垫脚石。

    这样,项羽原本的治下之民肯定是不答应的。

    所以,刘邦为项羽发丧,其实就是解决项羽以及项羽治下之民的定位问题。

    左右无非是告诉天下人,项羽虽然败了,但他可不是什么乱臣贼子。

    他在反秦的暴政中还是有功的。

    这也是太史公敢写个项王本纪的原因。

    同样地,郑忽为曲沃武公发丧,也是这么个目的。

    不能总让曲沃以及原来曲沃控制下的晋人戴着一顶乱化之民的帽子。

    这样下去,不利于晋人内部的团结,更不利于休养生息。

    相比于项羽,曲沃在晋国的定位问题,其实是难理清的。

    在翼城的眼中,曲沃就是不折不扣的逆臣。

    这次郑忽为曲沃武公发丧,也没准备为曲沃武公辩解什么。

    也没什么好辩解的。

    他为曲沃武公发丧,在事实上就已经是为曲沃站台了。

    以后也不会再有人揪着曲沃叛乱的帽子不放,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