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剧透未来,朱元璋封我为大明国师 » 第二十七章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求追读~~~)

第二十七章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求追读~~~)

    “说远了,之所以要提这件事情,我只是简单的想要表达一下,当今圣上对于太子朱标的恩宠,到底到了什么夸张的程度。”

    “太子朱标这种从小的成长环境,恐怕是普通老百姓一辈子都不敢想象,就算是秦王和晋王那些藩王们,都没有这么高的待遇。”

    “理论上,享受着最好的教育资源,还有最好的老师教导,太子朱标应该是所有皇子当中最出类拔萃的那一个吧!”

    “很可惜,不是!”

    “论读书的话,太子朱标比不过五皇子周王朱橚,论统兵打仗的本事,则是比不过四皇子燕王朱棣!”

    “论谋略则是又比不过三皇子晋王朱棡,论机敏英瑞又比不过六皇子楚王朱桢!”

    “至于其他琴棋书画,更不是众多皇子当中,最顶尖的那一个!”

    许洛说道这里的时候,扫了一眼刚才情绪激动的李善长和刘伯温两人。

    随后他流露出了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笑容出来。

    “不知道老李,老刘,我刚才说的这些,可否是事实?”

    面对许洛的再次询问,刚才情绪激动的李善长和刘伯温瞬间有些哑口无言。

    因为现在许洛说的太子朱标不是众多皇子当中最出类拔萃的那一个,还真的就是不争的事实!

    虽然很不愿意承认,但是正如许洛所言,太子朱标享受着最好的师资配置和学习环境。

    理论上就应该成为最顶尖的那一个,可偏偏这位太子就是没有做到!

    真不知道是该怪这些老师没有用心教导,还是怪太子朱标资质过于平庸!

    现在不光是李善长和刘伯温两位太子师父沉默,就连洪武帝朱元璋也是眉头紧皱。

    说实话,现在朝野上下,以及民间对于太子朱标的声誉赞不绝口。

    但是身为老父亲的朱元璋却一直对于太子朱标,在他看来太过于孱弱。

    不管是处理国事政务,还是参与审判罪犯,都让朱元璋不那么满意。

    只不过满朝文武官员没有人有这份勇气站出来说出这个问题,可没想到京师郊区一个酒楼小老板会有这样的见识和格局。

    最后还是李善长再次站了出来,颇为语重心长的说道:

    “太子年幼,或许他现在还有些小许掌柜你说的那些问题,但是不代表以后太子还会这样!”

    刘伯温也是颇为赞同的点头附和道。

    “不错,自古历朝历代的圣君,并没有说一开始就是人中龙凤。”

    许洛面对两人的嘴硬,则是非常不认同的摇头,直截了当的说道:

    “算了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你!”

    李善长张了张嘴,却不知道该如何反驳。

    一直默默的听着的朱元璋,则是有些迟疑的说道:

    “还请小许掌柜继续!”

    “哈哈哈,果然还是老朱看的通透啊。”

    “老李,你也别不服气,我现在再问你一个问题。”

    “去年豫州发生洪灾,当时太子是如何处理这件事情?”

    李善长本来不服气的神情,瞬间变得怪异起来。

    “你......你......你怎么知道这些?”

    李善长颇为恐惧的反问道。

    原来去年洪灾爆发的时候,朱元璋为了锻炼朱标,就特别把这件国事交由太子来处理。

    结果这位太子第一反应竟然不是去拨款和救济,而是反问为什么没有了粮食,灾民们就不能去打猎,去捕鱼呢?

    现在整个大明都还在恢复当中,能尽量为国库节省一点是一点。

    这是太子朱标的处理此事的原则。

    以至于等到朱元璋接手之后,当场大发雷霆,直接禁足朱标一个月。

    但是太子朱标,还是非常坚持自己的处理并没有错,更何况北元朝廷那些牧民一直也种植不了粮食,就是靠着打猎,放牧过活。

    当时辅助太子朱标一起处理这件事情的李善长就瞬间头大。

    万万没想到,这位太子朱标处理国事政务竟然还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

    只不过最后还是李善长拉着刘伯温强行去征求朱元璋的意见,这件事情才没有发酵扩大。

    如果真的按照太子朱标的处理方式,恐怕很容易就引起民变。

    不过太子朱标的意见,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位老臣知晓,可现在听许洛的意思,好像是这位年轻的酒楼小掌柜也知晓此事。

    这怎么可能?

    一个躲在京师边郊的破败酒楼小掌柜,竟然知晓如此大的国事,实在是太过于骇人听闻。

    难道说这个小许掌柜一开始就跟宫里面有牵连?

    不可能!

    绝对不可能!

    因为当今圣上最忌讳的就是外面的人,跟皇宫有着不清不楚的联系。

    就在李善长有些恍惚的时候,许洛则是嘴角微微扬起,冲着三人挑眉笑道:

    “我当然不知道这些,只不过稍微做了一下推断,瞎猜而已!”

    “当然到底是不是那么回事,只有天子知晓,不过先听听我的分析对不对哈。”

    “太子年幼,天下已定,从未经历过战场的残酷,也从未品尝过民间的疾苦。”

    “虽然韩国公李善长和大儒宋濂等人一定会给他讲解真正的明君之道,讲解战争的生死离别,天下百姓的生活之苦。”

    “但根据我推测,这位太子殿下,肯定不会相信,毕竟他从小在东宫之中锦衣玉食,吃着喝的,从来都是天下最好的,在他的概念当中,大明虽然现在还没有完全恢复,但至少不会这么苦。”

    “我大胆的推测一下,或许这位太子殿下,不但不会相信当今大明百姓还过得非常困苦,可能还会觉得讲解的老师们有些夸大其词。”

    “这种有句俗话叫做,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从没有经历过困苦生活的太子,就算是知道老百姓受灾,老百姓吃不起米面,但是在他的认知当中,不会觉得这样百姓就会很苦,反倒是会觉得,为什么这些老百姓不去打猎,不去捕鱼,难道一定就要靠米面存活吗?”

    “北元朝廷从建国以来,哪怕是入驻中原,但是大元皇室和贵族,都还是以打猎肉食为主,很少吃米面。”

    “我相信就算是大明建国五年,皇宫里面肯定还多少会有很多太监和宫女还保留着北元朝廷的风俗吧。”

    “那从小在皇宫里面耳濡目染这种生活的太子朱标,当然不会觉得受到洪灾,没有米面就一定活不下去!”

    许洛的话,越推测,朱元璋三人的神色就越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