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周易哲学解读 » 中卷《周易》六十四文译解(二十四)

中卷《周易》六十四文译解(二十四)

    第二十四篇《复》文今译与解说

    (原文)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不远复,无祗悔,元吉。休复,吉。频复,厉,无咎。中行独复。敦复,无悔。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译文)

    “二十四、顺着老路返回,亨通,出来进去没有毛病。朋友来了也没有过失。返回时走来路,遵循这道理,按规律办事,有所往,则有所利。

    行程不远,按老路返回,无大的悔恨,就是最大的吉利。以美善为行为准则而往复,吉祥。频繁反复,有危险,但无害咎。持中行事,决定归复正道。诚心诚意的归复正道,无怨无悔。迷复难返,执迷不悟,凶险,有灾祸。若用兵作战,终会一败涂地,并且连累国家君王遭殃,以至于造成国家长期不能振兴。”

    (解说)

    本篇已然是用比喻来寓意事理,通过“复”来比喻应遵循成熟的经验与规律办事的道理,若违背了这个道理就要招致凶险与灾难。

    “复”是指走来路,这里是用走老路来比喻按成熟的经验与规律办事,才不至于出现错误。本篇就是用生活中的走路往返这种经验来比喻政治上的道理。

    本篇是承《剥》篇论述政治道理的继续,这上下篇是有联系的。本篇的题目与《剥》篇的判词是相反。《剥》的题目判词是“不利有攸往”,是从不利的一面讲述政治道理。而本篇的题目判词是“利有攸往”。这是从正确的一面来阐述政治上应遵循的道理,是继《剥》的内容,即改变“剥”的现象,而恢复到正确轨道上来的道理。

    本篇题目里的“七日来复”,是一个古老的认识观,《周易》里几处出现了这种引用。这是古人通过直觉感到天地自然,四季循环变化是个周期规律。古人通过月亮的圆缺,四季的更替,由此产生了一种观念,认为事物是一个循环往复的现象,而又把这种从天地自然中认识到的循环运转现象比类联想到社会人事上来。自然现象不能与社会人事来类比,而后封建社会里就是把天道自然现象比类到社会人事上,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神秘观念。而本篇里的“七日来复”同理是从自然的循环中得到的认识观,而抽象为一个概念。《周易》里引用“七日来复”,寓意应遵循规律办事,这体现了《周易》的辩证与理性思想,并没有感觉是在宣扬定数或循环论。这里引用是在讲述如何恢复到“出人无疾,朋来无咎”的局面上来,而不同于后封建社会所讲的循环论,把社会人事一切都纳入“循环”中。社会的衰亡与兴盛都与天道运行那样,即把社会人生纳入自然四季交替的天道认识论中来诠释,把人的主观能动性给扼杀掉,人被自然观所束缚住,社会的兴衰都成了天道意志所左右。而本篇所讲述的是按正确的,成熟的经验与规律办事,“七日来复”是借喻按规律办事的意思。

    “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祗”:大。本段意思是“行程不远,按原路返回,既无大的悔恨,就是最大的吉利。”这是用返回熟路来比喻事理,寓意在政治上走错了路还没有走向更错的地步,就改变了错误,自然没有大的悔恨,即错误还不大。

    “休复,吉。”

    “休”美,善。这里已然是比喻政治上应恢复到美好的路途上,即正确的道路上。

    “频复,厉,无咎。”

    “频”:频繁多次。本句同样是用道路来比喻。

    “中行独复。”

    “中”:中正,不偏。“独”:独自。“独复”:坚持正道之意。这是讲政治上应守中,即中庸之道。

    “敦复,无悔。”

    “敦”:敦厚。本句意思是诚心诚意的归复正道,无怨无悔。

    “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这一段才把本篇要表述的问题说清楚了,归根结底还是讲述政治道理。“迷复”指迷途难返。“眚”:灾祸,或过失。“不克征”:不能取得胜利。这一段是讲“迷途不返”后果的严重性。这是寓意在政治上迷途难返,分辨不清道路,其结果自然导致灾祸的出现。最终作者指出在政治问题上严重后果是“若用兵作战,终会一败涂地,并且连累国家与君王遭殃,以至于造成国家长期不能振兴。”

    《复》是前一篇《剥》的理论延伸,《剥》是讲述政治上表现衰败的过程与现象,而《复》是讲政治上应回归到正确的道路上,不能再迷复不返,造成国家与君王的遭殃。

    本篇显然是作者通过行路来做比喻,通过这些比喻也确确实实讲明了所要讲的道理,这道理是符合逻辑的。《周易》一书里所给出的每个浅显的比喻,都显透着深刻的哲理。但不否认,这种全用比喻来寓意事理的思维方式,是有缺陷的,即无法进入深层次的理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