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周易哲学解读 » 《周易》政治哲学演讲(十七)

《周易》政治哲学演讲(十七)

    卷一:正本清源话《周易》

    第二讲:《易传》对《周易》的解释

    接下来我们看《易传》(《易传》又称"十翼",其创作并非一人一时所为,但《易传》其定型于西汉前期)是如何解释《周易》的。因《易传》是《周易》一书的学术文章,是对《周易》进行解释与研究的最早文集。

    《易传》应是对春秋《周易》文本和今本《周易》这两种文本所进行阐释的学说汇集,共7篇文章。包括《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因又把《彖》、《象》、《系辞》各分上下,这样《易传》又变成了十篇内容,西汉时认为是孔子所作,故又称“十翼”(“翼”有辅助之意)。

    《易传》是有不同的时期里产生的不同篇目内容的《周易》学术文章,到西汉时期才定型为《易传》,并被上升到经的地位与《周易》合二为一称《易经》。

    我们现在看到传承下来的今本《周易》读本,是在卦爻辞后面附有属《易传》里的《彖》与《象》文。而唯《乾》《坤》两卦后附有属《易传》的《文言》。而《易传》里的《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内容,而是在今本《周易》一书的后面单列着。

    今本《周易》里被称的卦辞后面附有“《彖》曰”,学者们认为这是解释卦辞的,是断定一卦的基本观念。“《彖》曰”后面又跟着“《象》曰”,被称为《大象》文,这是区别于所谓爻辞后面的“《象》曰”。所谓爻辞后面的《象》曰,称《小象》。一般认为《大象》文是依据一卦的基本观念,阐发其政治与人生观的。《小象》文是解释爻辞所发挥出的基本观念。《系辞传》是总论全部《周易》(即今本《周易》)的基本观点,阐发这些基本观点应如何普遍地应用与自然和社会。《文言》是附在《乾》《坤》两卦后面,这是专论《乾》《坤》两卦的基本观念了。《说卦》、《序卦》、《杂卦》都是随《系辞传》附在《周易》一书后面的。《说卦》一文,学者们认为是总结八卦所代表的事物和所体现的原理及其变化。《序卦》是对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说明。《杂卦》说明各卦之间的关系和刚柔对立的意义。

    那么按今本《周易》读本里《彖》文排在最前,我们就先引述《彖》文来看是如何解释所谓《周易》每一卦的基本观念的。

    按今本《周易》里的第一卦是《乾》卦,而《乾》卦的卦辞是“乾元亨利贞”。我们看《彖》文是如何解释卦辞及断定一卦的基本观念的。

    《彖》文是这样说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姓名。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威宁”。

    又是如何解释《坤》的。《坤》是原创《周易》一书的第二篇文章,后被所谓的“坤卦”里的“卦辞”是“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彖》文对这些话是这样的解释:“《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明,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这“《彖》曰”同样类似于四言诗句,一样是通过《坤》卦的取象为“地”和文辞含义而阐发出一番新义,是从天地自然中阐发出儒家的道德文章来。通过“地”而类比联想出人世的道德。《彖》文作者是通过《坤》类象为“地”,又见得《坤》里出现的牝马(母马),也就通过“地”与“母马”在一块类比联想出人世上的道德思想来。这种发挥虽然不再是《坤》篇里的本义,但毕竟不是解释如何算卦的。而是从义理阐发出新的义理来。

    《彖》在疏解《周易》时不但有取象之说,而且还从“刚”、“柔”、“位”之说。这《彖》文出现的“刚柔”之说,是通过画符号上下卦象,而引出的刚柔说法。

    《彖》文作者解释《周易》虽然没有背离从义理角度出发,总之并不是解释什么占筮之辞的,只不过《彖》文作者运用的是八卦“取象“及“刚柔”学说来解释《周易》时发生出一套儒家的道德政治理念来。

    我们说了《易传》里的《彖》文,再来看《易传》里的《象》文又是如何解释《周易》的。即来看是从筮卜角度,还是义理角度解释《周易》的,我们只有通过《象》文分析才能识别出来。

    现通行《周易》读本,所谓卦辞后面附有《彖》曰,而《彖》文之后又附有《象》曰。而这个《象》曰的内容又称“大象”,以区别所谓爻辞后面的《象》(称“小象”)曰。

    现学者认为《大象》文是根据一卦基本观念阐发其政治与人生观的。

    《大象》文总共有六十四条,其产生的时间是《易传》文里的最早的文章。《大象》文针对《周易》(即不是以今本《周易》为研究的蓝本,而是以春秋《周易》为蓝本)每篇阐发出一句经典的君子之治的政治理论,犹如“语录式”的政治纲领。因《大象》文比《彖》文的内容要少的多,我们举例一些内容如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从《大象传》内容来看,已是独立体系的一篇《君子论》,也是儒家的代表作了,是承上启下的一篇“君子”理论。上承《周易》一书的君子立论,下启孔子君子道德政治理论的建立。

    《大象》文的作者在“释”《周易》的过程中是发展了《周易》里的思想,自然是遵循了《周易》的义理观念,而不是随从于史巫之举,把《周易》看待成是一部筮卜之书。

    从《大象》一文来看确实不同于《彖》文那样“释”《周易》时表现出战国时期时代的文化背景。而这《大象》文里没有“刚柔“的说法,也没有王权思想透露。《大象》文讲的是君子之德,向往的是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的政治理念,还没有上升到王权思想上来。《大象》文正是符会《周易》与《论语》两书时代的中间文化背景,应是春秋后期产生的文章。

    《大象》文在“释”《周易》过程中采用的是八种物象(即后来称之谓的八卦取象)来点明《周易》之题(即《周易》每篇),这与春秋时代史筮用八种物象比类联想“窥知”人事吉凶的时代文化背景相符合。

    先儒家的“君子论”成为整个后儒家(战国时期)所继承的典范。而这《大象》文里的君子之论,并不难理解,是通俗易懂。一些还已然成为今天脍灸人口的语言,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非礼弗履”、“恐惧修身”、“有过则改”等。《大象》文遵遁了《周易》里的政治哲学思想,并且给于发扬光大。

    《大象》文的内容同样是为“君子”讲述的修德治国的政治道理,是《周易》里的忧患意识转换“观象进德,恐惧修省”的君子之为。观象修省,正是春秋流行的思潮。

    《大象》文在《易传》里应占有重要的哲学地位,可并没有被重视。而后封建时期重视的是《系辞传》。而“大象”文的哲学思想至到今天,已然不失其意义。但我们一定要抛弃掉那种画蛇添足的“取象”,而领会《大象》文的哲学思想,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大象》精神,永远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我们讲了《易传·大象》文,接下来看《易传·小象》又是如何释《周易》的,即看《易传·小象》“释”《周易》的方法与内涵。

    《小象》是附在今本《周易》每卦爻辞后面的《象》曰,是对“爻辞”的解释。因今本《周易》每卦有六个爻辞,也就出现有六句解释的《象》曰。《小象传》面对的正是今本《周易》做为研究对象。

    《小象》文对《周易》里的句子解释,并不像《大象》文那样是取画符号的八种取象而点出《周易》里的篇名。《小象》文没有以取象而论事理。《小象》文释《周易》有自己的特点,多以“道”、“位”、“志”、“德”、“义”之说。如“位中正也”、“位不当也”、“道大悖也”、“得中位也”、“未失道也”、“失道凶也”、“上得志也”,“志可则也”、“志在内也”等。

    如《周易·睽》:“遇主于巷,无咎”。《易传·象》:“遇主于巷,未失道也。”

    《周易·蛊》:“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易传·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则也。”

    《周易·震》:“震苏苏,震行,无眚。”《易传·象》曰:“震苏苏,位不当也。”

    从以上《易传》里的“大象”、“彖”、“小象”文来看,都是从“德义”出发而释《周易》,是讲义理的,而非是讲筮卜的。

    接下来我们再从《易传》里的“文言”来看是如何释《周易》的。而《文言》只对《周易》里的“乾”与“坤”进行了阐释。古人认为《乾》、《坤》两卦是《易》之门户,这是把《周易》赋予卦学内容后的认识。因为卦学上把《乾》、《坤》两卦卦符号是为阴阳之根基。并认为由“乾”与“坤”的卦画,产生了六十四卦画,这是卦学上的说法而已。“易学”中把“乾”、“坤”两卦看成门户,因“乾坤”又取象为天地,古人认为的是有天地而后方有万物,所以也特有了这《文言》对《乾》、《坤》两卦的解释。

    说解释《乾》、《坤》的两篇《文言》,实则如同《象》、《彖》文那样,在所谓解释过程,是发挥与创新儒家的道德教化的新思想。从短短的《乾》篇不足50字,而《文言》一下发挥出八百多字的文章来。而这八百多字的内容构成了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但并不能通过这《文言》所谓释《乾》的内容而理解《乾》篇的内容。这就是古人的“释”法与现今的“解释”是个不同的概念。

    从释《乾》、《坤》的《文言》里已出现的“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的说法来看。这“子曰”一般认为是孔子说的,但这里并不是孔子说过的话,这里的“子曰”应是尊称,是儒门假托孔子之说而已。从“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来看,与秦汉时期的神秘主义思潮影响有关。《荀子·大略》里有“均薪施火,火就燥,平地注水,水流湿,夫类之相从也,如此之著也”的说法,显然《文言》里的“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之文句应在《荀子》之后出现,因比《荀子》里的说法增添了神秘主义思想。故《文言》的口味,是战国末期至西汉前期的作品。

    又如:“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无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均是与帝制初期神秘主义思想有关,已受到神秘主义思潮的影响。为帝王统治,寻找君权神授的理论依据。《文言》反映了帝国时期儒家的思想,是通过所谓《乾》、《坤》两卦的训释,而装进去富有特色的时代思想观念。《文言》作者是发挥了《周易》的义理思想,并没有像史巫那样把《周易》看成是筮卜之书。凡说《周易》是卜筮之书,简直是对《象》、《彖》、《文言》文在释《周易》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者。《文言》更是沿着《周易》的义理之路发挥出一套与时代相适应的,具有时代鲜明特色的思想来。

    《象》、《彖》、《文言》并没有背离《周易》的义理这一理论方式,不过这《易传》里这些文章发挥的远远超出《周易》本来的思想内容。但这要比史巫用“六联体”符号取象,再借《周易》里的文辞来比附人事上吉凶来说(卜筮),这无疑是一种哲学突破,无疑是彰显了《周易》的哲学思想,这正是时代人文思想的进步体现。这正是体现了春秋后期与战国时期的思想大开放里与百家争鸣不无关系,才有了这人文新思潮的不断涌现与进步。但从《文言》里也流露出一种新的思潮,也有点《系辞传》里的思想,即开始滑向新的神秘地带。

    从《易传》文里的《大象》、《小象》、《彖》、《文言》一路走下来,确是走在《周易》义理的大道上。这释《周易》是遵循着《周易》的义理基础,承继着《周易》里义理思想。不过是发展了《周易》思想,从释《周易》过程中,阐发出时代特色的新观念,既不是回答筮卜之说,也不是解答如何筮卜(算卦)的。

    我们从《象》、《彖》、《文言》来看确实是遵循着《周易》始创的义理学说,释解发挥,再到发展与创新。那是随时代的发展,《易传》的作者们也不断的把时代的文化思潮、观念装进《周易》解释的筐子(即《周易》学)里去了。终于在时代的召唤里,背离了《周易》原来的义理宗旨,突破了《周易》里的思想而阐发出新的思想与价值观。

    战汉之际的思想家们,也终于建构出了帝王理论架构,为中国帝王时代的开幕,完成了一篇精彩的帝王宣言——《系辞传》。

    我们看《系辞传》(西汉前期定型)又是如何解释《周易》的呢?

    《系辞》一文在整个《易传》里的地位非常重要,其重要是在于后封建时期里的典章书籍里所引述称为《易》或《周易》里文句,多是出自于《系辞》文。《系辞》成为后封建社会里《易经》的重要组成部分。

    《系辞》大约四千五百字,不足五千言,与《老子》(又称《道德经》)五千言是略少了几百字。

    到《系辞》时已与“彖”、“象”、“文言”阐发《周易》不同了,不同于“彖”、“象”、“文言”从义理角度对《周易》进行的阐述。而《系辞》则对《周易》从两个方进行的阐述,即从卜筮与义理这两个方面的阐术。

    我们看从卜筮角度的说法:

    《系辞传》里说:“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要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系辞》里还说:“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将存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

    这里把《易》(指今本《周易》)说成具备了圣人的四种原则,其中之一是用《周易》来占卜。是君子要所行、所为、所要遵循《周易》一书里的四种原则。其中一项是来占筮,其它三项是“辞”、“变”、“象”。这正是《系辞》根据今本《周易》,而亦理亦筮的论述。

    《系辞》还有“大衍之数”说法:“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

    这些说法却是讲述八卦筮卜上的起卦方法,但不与《周易》相关联。把“大衍之数”按在《周易》头上,实属张冠李戴。本身在帛书时代《系辞》里还没有填进去“大衍之数”,这只不过是西汉人总结的是八卦占筮上的起卦方法,而添进到《系辞》里。《周易》一书既没有讲述占筮及占筮方法,而且还是反对占筮的。《系辞》的作者们说《周易》有“占”,是不知根里的错误说法。

    “八卦”筮术理论化,始于《系辞传》,《周易》一书里没有“卦”与“八卦”一词,更没有“卦”术的内容与理论。就《易传》里的《象》、《彖》、《文言》文章里也不涉及“卦学”内容,均是阐释义理文章。因为这些《易》(《周易》)学文章,确确实实是《周易》的义理观出发,而阐发发展了《周易》的义理思想。到《系辞传》出现了“八卦”筮术理论,并且说成是《周易》有占筮功用,这正是帝国时期的背景。

    “象数易”是对今本《周易》的研究学说,也不同与“象易”说。故西汉时定型的《系辞》而添进去了“大衍之数”,是为卦术学彰显之目的。自此以后至到今天,人们把《周易》与“八卦”混合在一起不分清红皂白的来议论,也就有了今天错误认为“《周易》是筮卜之书”,这正是源于《系辞》里混淆视听说法所造成。

    《系辞》里又说:“古者包牺氏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性。”

    《系辞》这里所讲的“八卦”,应是指八卦符号(《系辞》作者所研究的《周易》文本,应是今本《周易》,因《系辞》文里有“六·九”数字爻题内容的引用)。

    《系辞》在论述“八卦”时是偏重于筮术方面,不与《易》的义理论述相混淆。这说明了什么呢?这是否说明了“卦术学”与《易》义理还是有区别的。显然《系辞》的作者也无法弄明白,史巫称之谓用“《周易》筮之”,《周易》又是个数字爻题的算卦格式。说明《系辞》作者们也被《周易》(及今本《周易》)的卦爻结构形式与内容里义理给弄糊涂了。“八卦筮术”与《易》(《周易》)之义理,还是很容易分辩的。但古人很难分辨的是史巫为何称用“《周易》筮之”(即用《周易》卜筮),又把“筮学”(即卦学)与《周易》义理混同一起来论述。但“卦学”又是自我体系的内容,而《周易》里义理也是自成体系的内容。《系辞》文里在论“八卦”与《易》之义理时,又不自觉的各有偏重。

    如《系辞》文里又从义理上论述《易》(《周易》)的内容: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生生之谓《易》”。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正是《系辞》作者不能,也无法把八卦筮术这本是《周易》之后史巫通过那套符号而衍生的筮术东西妄加到《周易》头上分清开来,即《系辞》作者没能将附加在《周易》头上的“卦学”东西剥离出去,才亦筮亦理的把《周易》理论化。

    那么,我们再来看《系辞》在阐释《周易》而创出的新学说,即我们为何说《系辞》是帝王的宣言书。

    《系辞》开篇是:“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这把自然界里的寒来暑往,暑往寒来的自然现象,抽象出一种理论,比附到人类社会里来。认为社会里也应如天道那样尊卑有序,等级森严。把天地自然现象,套到社会人生的头上,也就形成尊卑等级永恒的秩序。而社会里的君臣、贵贱、尊卑的等级制度,正是等级社会所造成的不合理现象,说成是天地本来的秩序,为维护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寻求理论依据;为寻求帝王家天下的理论根据,而把天地自然四季运行的规律,上升为一种“天道观”,而比附到人类社会,把不合理的等级制度说成是天经地义的根本,为帝王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寻找到合理存在的根据。

    《系辞》是集王道思想与巫术神学理论一体,成为新的神秘文化先锋,使汉以降的后封建社会里的儒者,遁者沉迷与陶醉。一篇《系辞》成为后来的帝王时空里的经学、玄学、理学以及庞大的数术文化的活水源头。正是《系辞》里的阴阳、太极、八卦、道器,成为后封建时期里的思想者、学者演义不完的神秘学说,可都无补于后封建社会里把人分为两类:道德上的君子与小人,现实生活里的主子与奴仆。君是主子,臣是奴仆。臣称君为我主,而自称是卑职或小人。夫是主,妇是仆。妇称丈夫是官人,而自称是奴。这种社会化过程,自然形成的是主奴身份的定式思维。而这两类社会角色,正是通过从天道观里抽象出的“阴阳”理念,才有那“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命题。这阴阳之道,成为了人类社会之道,阳为乾,阴为坤。天地之道,是阳尊阴卑,天刚阴柔,阳主阴从。这就铸模成了后封建社会人生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

    《系辞》里除了“天尊地卑”的阴阳之道,而为帝王专制服务的理念,就是不折不扣的神秘思想与巫术理论了。故《系辞》是帝王宣言书。《系辞》既是帝王宣言,讲尊卑秩序,又是新的神秘学说集大成。昭示着帝王走向神与圣相结合的道路上,即神道与王道终于在此结合一起。《系辞》的诞生,宣告帝王时代的到来,也宣告先秦理性释解《周易》的终结。

    我们接下来看《易传》里还有三篇文章,皆名称与“卦”有关,即《说卦》、《序卦》、《杂卦》这三篇,当属《易传》里最晚的编辑篇章。

    《说卦》主要是论述筮卜的原则与方法。从名称与内容来看,已与《周易》无关。《说卦》里的八卦理论,特别是八卦方位,八卦取象,成为后来八卦新内容的源泉。如后来的八卦分宫纳甲术,八卦图式,即《说卦》成为后封建社会里算卦批命及一切数术内含的源头。

    至于《序卦》、《杂卦》应当是编撰《易传》文章时写出的,如同今天一部书籍的前言与后记的那种文体。其内容总述六十四卦名的含义,所做出一个概要性的说法。这两篇虽与“卦”为名,但内容则体现了儒家的义理思想,非讲八卦筮卜有关的内容。

    《序卦》的作者,意图用天地秩序串起六十四卦的含义,想说明六十四卦的道理来。把六十四卦名按序列说出的天地人之间的道理,并不与《周易》六十四篇实质内容相符合,不过所言的卦名内容,还是义理之说。

    《杂卦》与《序卦》的写法基本一样,是把卦名称,从字义上串讲起来,想说明一个大道理来。但《杂卦》却不按通行读本《周易》里篇名排序,始《乾》终《未济》那样,而是打乱排序,按认为的含义排列,想说出一个连贯的道理来。虽然也在说的某一卦名字的意思,与《周易》里的名称,也有相符合的意思,但这两篇虽然看似把六十四卦名都简要的说出一个含义,但并无补于对《周易》一书内容整体的理解。这说明《序卦》、《杂卦》两篇从义理上想串讲起今本《周易》一书的整体内涵来,但过于主观(认为《周易》六十四卦是按六十四卦名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说明的天地人之间的道理)和简单化,并不能把《周易》一书的义理内涵讲清楚。本身《杂卦》、《序卦》的作者所见到是今本《周易》(即卦爻式《周易》文本),对《周易》文本的演变史不知就里,自然以卦名来说《周易》。才使后世人们忽略这两篇以“卦名”而实质从《周易》名称的义理角度阐述《周易》一书里的六十四名称。说明这《序卦》与《杂卦》两篇从义理内容上串讲六十四卦名的内涵,还是很可贵的,可贵之处不是从筮卜上去讲《周易》,虽然是从天道上(“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比类到人间秩序上来,但毕竟是义理文章。这正是汉帝国前期神与圣结合的文化思潮。

    我们通过对《周易》一书诠释与研究的最早汇编的《易传》之文章的粗浅分析认识,已知《易传》里的文章产生的时代不同而解释与论述《周易》的说法与内容则有所不同。总的来说《易传》因跨度的时间长,即非一时一人之作,就连《系辞》文也非一时一人之作。所以其本身的内容性质也有不同之处。

    从《易传》文章来看,除《系辞》、《说卦》既从义理又从筮术角度来对《易》(即今本《周易》)一书的阐述之外,《易传》里其它文章皆是从义理角度去认识《周易》,虽然认识的并不与《周易》内容相同。但已然是从义理上阐发《周易》的。虽然《易传》里占篇目数之大是从义理角度解释《周易》的,而从义理角度释解《周易》的一些文章是出自先秦时期的文章,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而进入帝国时期的《系辞》才始从筮卜角度对今本《周易》理论化,《系辞》是应帝制而生成的神秘与圣道文化理念。

    《系辞》亦理亦筮对《周易》的释解与论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

    这就是说我们要知道,把今本《周易》从筮卜做出理论化的是出自《系辞》,在先秦的典章书籍里没有出现过对《周易》一书从理论上做为筮卜来阐述,至到帝国时期,才有这《系辞》把今本《周易》做为筮书的一面(当然《系辞》作者们不知有原创《周易》文本)来论述。

    接下来我们要看一看后封建社会里,是如何认识《周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