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周易哲学解读 » 《天下第一哲学》(二十)

《天下第一哲学》(二十)

    ——《周易》六十四文政治哲学译解

    第二十篇《周易·观》文译解

    (原文)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窥观,利女贞。观我生进退。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观我生,君子无咎;观其生,君子无咎。”

    (译文)

    二十、正确的观察认识事物,如洗心革面,不再重现错误,这正是有了爱和庄严地情怀所致。

    像儿童那样观察认识事物,这对劳动百姓来说没有什么过失;可对治理国家的君子来说,就会带来耻辱。观察认识事物不全面,如同从门缝向外看东西,这是有利妇女之道。观察认识自己国度生民的状态,才能知进退。观仰熟悉一个国家的礼乐风尚,才有利于成为君王的辅佐。观察认识自己国家生民状态,不至于失误。观察了解他国生民状态,君子就不会出现过失。”

    (解说)

    “观”指观察,细看的意思。“临”是“俯视”,而“观”是“仰望”。若把《周易》里的哲学理念看成是形而上学,那么,《观》就是它的方*论。通过对《观》篇文章的释读,《观》里的方*论无疑是辩证的,也是科学的认识论。《观》篇虽然所运用的是生活里的经验之谈,并通过比喻寓意道理,但比喻的道理是符合逻辑的。

    本篇的立论是“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盥(guàn)”:洗手,盥水器。“荐”:重。“颙(yóng拥)”:大的样子,严正之貌。这立论的意思是:“正确的观察认识事物,如同洗心革面,不在重现错误,有了爱和神圣的情怀所致。”本篇就围绕着这命题,论述了几种不同的观察认识事物的方法。即阐述观察认识事物方法的正确与否。

    “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童”:儿童。“童观”是比喻,即像儿童那样去观察认识事物。正因为儿童观察认识事物是幼稚的。这是用儿童来比喻看问题的幼稚与不正确性。若是有了这种幼稚的认识事物,就会给君子带来耻辱。因为幼稚的看待问题,自然会导致对事物判断的错误认识,那么,君子在治国理政上不就走向错误的结果。

    “窥观,利女贞。”

    “窥观”:不难理解,犹如从缝隙里看东西,是一孔之见。本句还是用比喻来寓意事理。这是比喻观察认识问题不全面,一样会导致认识事物的错误结果。这里的“利女贞”,直译是“有利于妇女之道”。从此句来看,在西周时期已讲究妇德,妇女不可抛头露面,妇女只能是偷偷地窥视外面的世界。总之,“窥观”同样是对君子不利的。

    “观我生进退。”

    本段是个转折句,是在上面不正确的观察认识事物方法下,而从正面来对观察认识事物的论述。如何观察认识事物,这是真对“君子”讲述的道理。“生”:生民。即百姓。“观我生”是指观察了解本国的生民情况,这里的“进退”,是指统治上,即治国理政上游刃有余。

    “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光”:礼乐风尚。即文化状况。君子了解熟悉了国家的文化制度,才能成为君王的辅佐,这就是本句的含义。

    “观我生,君子无咎;观其生,君子无咎。”

    这里强调君子,不但应观察认识自己国度的生民状况,而且还有观察了解它国的生民状况,对君子来说治国安邦才不至于失误。“其”是指代国。这叫知己知彼,才能做好事情。对君子才不会有害处。这里讲的观察认识,其目的体现在君子的政治目的,即治国安邦上。

    《观》篇里所论述的观察认识事物方法,是辩证的,也是理性的。作者是反对“童观”,“窥观”这种不正确的观察认识事物的方法,无疑作者提倡的是正确的去观察认识事物。本篇在围绕着如何观察认识事物来论述,给君子提供了政治上知进退的方*论。

    《周易》是政治哲学,本篇内容是讲述观察认识事物的方法。反对“童观”,“窥观”这种认识事物的错误方法。“童观”是一种幼稚的,不成熟的认识事物的行为;“窥观”犹如从缝隙里观察事物,是只见其偏,而不见其全。错误的观察,必然导致错误的判断,这是符合逻辑的。归根到底,作者从政治上阐述正确的观察认识事物,才能保证君子治国安邦上的正确行为,才能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这就是《观》篇的中心思想。

    以下是个小插曲,春秋时史巫曾用篡改的春秋《周易》文本卜筮过,即用那套“六联体”符号演变出八卦取象又结合《周易》文辞来筮卜,后来的西汉不是发明出更“先进”的“八卦纳甲五行生克六亲”算卦术,而放弃了春秋用《周易》文辞当筮辞的方法。而《春秋左氏传》里记载的卜史曾用春秋《周易》文本(而不是今本《周易》)卜筮的例子,鲁庄公二十二年,东周的太史拿着《周易》见陈厉公(陈国国君)。陈厉公让周太史筮卜儿子陈公子完(即敬仲)的前途。周太史用春秋《周易》文本进行筮卜,从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中,首见第一次用《周易》筮卜,并详细描写用《周易》筮卜过程。在卜筮前还有一段插叙,即公子完的夫人出嫁前,她母亲给女儿做过占卜,占卜是通过甲骨占。

    有关这两次占与筮的情况原文。

    《左传》鲁庄公二十二年

    “初,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谓‘凤凰于飞,和鸣锵锵。有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

    陈厉公,蔡出也,故蔡人杀五父而立之。生敬仲。其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见陈候者,陈候使筮之,遇《观》之《否》,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其在异国;非此其身,在其子孙。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风为天;风为天于土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于是乎居土上,故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故曰:‘利用宾于王’。犹有观焉,故曰其在后乎!风行而著于土,故曰其在异国乎!若在异国,必姜姓也。姜,大岳之后也。山岳则配天。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

    及陈之初亡也,陈桓子始大于齐;其后亡也,成子得政。”

    我们再听听译文:

    “起初,陈国大夫懿氏占卜把女儿嫁给敬仲,他的妻子占卜说:‘吉利。这叫做‘凤凰飞翔,和鸣的声音清脆嘹亮。妫氏的后代,养育在齐姜。第五代就要昌盛,官位和正卿同列。第八代以后,没有人能和他比强大。’

    陈厉公,是蔡女所生,所以蔡国人杀了五父(即公子佗)而立他为国君,生了敬仲。在敬仲年少的时候,有一个成周的太史拿着《周易》去见陈厉公,陈厉公让他卜筮,筮到《观》里《否》繇辞,说:“这叫做‘出聘他国而观光其国,利于做君王的上宾。’这个人大概要代替陈而享有国家吧!不在这里,而在别国;不在这个人本身,而在他的子孙。光,是从别的远处照耀来的。《坤》,是土。《巽》,是风。《乾》是天。风起于天而运行于地上,这就是山。有了山上的物产又有天光照耀,这就使他居于土地上。所以说:‘出聘他国而观光其国,利于做君王的上宾。’庭中的礼物陈列了上百件,又进奉了玉器和束帛,天上地下美好的物品都具备,所以说:‘利于君王的上宾。还有等着观看的’所以说:‘他的昌盛在后代。’风的运行要落在土地上,所以说:‘他的昌盛在别的国。’如果在别的国,一定是姜姓的国家。姜姓,是太岳的后代。山岳高大足以配天,但事物不可能两者一般大。陈国衰亡,这个氏族大概就要昌盛吧。’等到陈国初次灭亡,陈桓子开始在齐国昌大。陈国后来在次被楚国灭亡,陈成子便取得了齐国政权。”

    这里记载的开始,懿氏的夫人为嫁女儿做过占卜,使用的是龟卜,上文描述很细致。后来陈完小时做过筮卜。你看,这两次占与筮。说明齐桓公的江山,最终被陈公子完的八代以后所取代。这演绎出历史上著名的“田氏代齐”的事件。这就是通过八卦取象和篡改后的春秋文本里《周易·观》里的一句话比类、联想、附会、演议出如同神话般的故事。而《周易》里的《观》文是一篇政治理论文章,却被春秋史巫用之卜辞用于筮卜人事吉凶,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我们把春秋《周易》文本里《观》的内容格式附下,就看懂"《观》之《否》,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的说法来历。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益: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家人:窥观,利女贞。

    渐:观我生,进退。

    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剥:观我生,君子无咎。

    比:观其生,君子无咎。”

    春秋《周易》文本里每"卦"里已把《周易》文章内容分割成"卦辞"和以《周易》里的文章名称做为六句"繇辞"的繇称(或叫"繇题")。如这《观》里的称法。那么,这《观》里称法中的六个名称是如何得来的呢?就是以起初每篇里的原画符号(六联体),从初画基础符号变起而得出另一个六联体画符号,自然也就知道其名称。就把《周易》里另一个符号和名称来做为春秋《周易》文本里每"卦"里六句繇辞的一个繇题。这种以一个“六联体”符号里的每一划而“变”,逐此而变就变出六个卦符号和名称。

    因一个“六联体”符号是有六个划道(或连或断的两种线段,当然这是后来“六联体”符号的写法)组合,从初画变起(即“—”变成“——”,或相反)依次变化,变六次,也就得出六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和名称,就把这六个“六联体”符号和名称(后来在卦学上一看便知是六十四卦里的某卦符号和卦名称)作为一"卦"里的六个繇辞的繇题,这是《周易》原创文本被篡改成春秋繇式《周易》的结果形式。如这《观》的结构形式。我们知道了春秋《周易》文本的内容格式来历,就明白《左传》里记载的筮例中称法了,因帝制至今没有人看明白《左传》一书记载筮例中的"某之某日"的说法来历。

    这本是春秋史巫用春秋《周易》文本结合已衍生出的八卦取象来卜筮的说法。《左传》一书里所记载"以《周易》筮之"的筮例,就是占筮出《观》里的繇辞,并以八卦取象及结合繇辞,去附会、联想,类比所问事情的吉凶,太史官一算就算出个八辈子后的人事结果来。

    从这里的说法,你看到春秋时太史官是如何算卦的,是神奇,还是无稽之谈?

    而从这一筮例中看出叁个信息。一,在春秋时期,《周易》在成周太史的手里已是被篡改后的文本,即繇式《周易》文本。被当作筮卜之书运用了,关健是起卦时离不开那套符号工具。第二,虽是把《周易》一书用于筮卜,可从断筮上是用六十四画符号的某一“六联体”符号的上下“三联体”符号取象,后称之为的“八卦”符号。以及“繇称”里出现的“六联体”符号的取象来算人事吉凶的。这说明已把《周易》一书的符号,名称衍生出了八种取象的卦学内容,并且把《周易》一书的政治哲学文辞内容变成筮辞运用了。第三,这个时期把《周易》变成筮书之用,还没有附会上阴阳,五行生克内容。只是八种取象,即天、地、风、火、水、泽、雷、山。并将这八种物象分配到三画一组(即“三联体”符号)的那八个符号(即后称的“八卦”符号)里。最关键的是《周易》里所用的那套符已被史筮改造成"八卦"筮术上的一套起卦工具,若筮出某一卦,就看那一卦画符号的内外所属“八卦”里的卦象来比类、联想、附会所要问的吉凶结果来。这《左传》里第一筮例在为一诸侯的儿子算卦说法犹如语言游戏。

    从这一筮例所出现的内容说法,我们看与《周易》一书有关或无关的都有哪些:有关联的内容,其一,“六十四卦符号”《周易》一书里确实有,但已知不是《周易》里始创,早在《周易》一书几百年前就出现了。《周易》一书所用时,还不称卦符号。那套符号还不是筮术上的专用符号。即《周易》时代里还没有把六十四画符号演变成筮术专用符号工具。其二,筮出的〝《观》之《否》〞(而不是说“《观》之六四”)这种称法里的这两个名称,是“春秋《周易》文本”的格式所称法,而是《周易》被篡改后的卜筮称法。其三,筮例中的那句话“观国之光,利于宾于王”,这确实是出自《周易》原创一书,《周易·观》篇文章内容,却有此句内容。但原初不是用于占辞,而是《观》篇内容里论述政治道理的组成部分。这三项内容算是与《周易》一书有关联的。

    那么我们再看这第一筮例,在解卦时运用的内容与《周易》不相关联的东西。其一,断卦时出现的“坤是土”,“巽是风”、“乾是天”、“山”这些内容不是《周易》一书里《观》的内容。其二,断卦时所用的“土”、“风”、“天”、“光”、“山”这些内容是来自于“八卦”筮术上的取象,与《周易》一书内容不相干。其三,更主要的是起筮(卦)方法(《周易哲学解读》一书里有详解),不与《周易》有关。所以“八卦”筮卜中的起卦与断卦的两个重要环节都是与《周易》不相干的事。而与《周易》相干的,是史巫把《周易》一书变成六繇式的占辞,而用于筮卜了。《左传》里记载的“以《周易》筮之”的筮例,所依据的是“春秋《周易》文本”进行的筮例,已是将原创《周易》篡改成“六繇式”的而错用于卜筮了。

    究其因,是史巫见《周易》里所用的那套符号而衍生出八卦筮术,一并把《周易》篡改成繇题式文本格式。自此《周易》背负着卜筮的黑锅,被冤枉千古。

    我们再把《周易》春秋文本与数字卦爻式文本《周易》(今本《周易》里《观》的内容格式附下比较,就明白《左传》记载的说法来历了。下面出现的括号代表的个六联体符号,因打不出来,以括号代之。

    附:

    一、春秋《周易》文本里的《观》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益: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家人:窥观,利女贞。

    渐:观我生,进退。

    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剥:观我生,君子无咎。

    比:观其生,君子无咎。”

    二、今本《周易》里的《观》卦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六二:窥观,利女贞。

    六三:观我生进退。

    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

    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