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周易哲学解读 » 《八卦筮法源流考》(十八)

《八卦筮法源流考》(十八)

    ——八卦筮法江湖术揭示与批判

    上卷:先秦八卦取象筮法

    第三节:《周易》所用那套符号原初发明产生组合方法

    第二:《周易》一书所用那套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初始发明产生的组合方法

    在上一讲里已知《周易》一书所用那套符号早在商代晚期已出现,这是目前由考古所发现。换言之,那套符号至今最早不过3000年左右。考古上发现商晚期至西周出现在不同器物上的属那套符号中的六联体符号最多,但也有属"三联体"符号(即后称的"八卦"符号),不过与"六联体"符号相比则很少,也没有完整的八个三联体符号出现,即没有发现如战国中晚期的八卦配干支体系(清华简)。即使商晚期至西周出现于器物上属"三联体"符号,但还不属于八卦符号性质,因那时六十四画符号还不是卜筮上的专用工具。故八卦取象筮法与六十四卦专用符号工具,是符号卜筮上产生的一套东西。所以偶见商晚期至西周时期出现在器物上的"三联体"符号,只是做为纹饰而已。

    接下来在说明《周易》一书所用那套符号初始发明产生组合方法之前,我们再回顾一下那套“六联体”符号在历史传承过程中发生的刻写变化,下面列表对比。

    序号、符号组合写法、出现的器物时代、材料来源

    1、++∧+∧∧甲骨商代晚期《楚竹书周易研究》

    2、∧∧+∧∧八磨石""

    3、∧∧+∧八八陶范""

    4、+八∧∧∧∧

    八+∧∧∧∧青铜器西周早期“中方鼎”

    5、---八八-陶器西周后期“西周陶簋”

    6、----八-竹简战国中期“楚地竹简”

    7、八--八-八竹简秦朝秦简《归藏》

    8、─┘└帛锦西汉初期帛书《周易》

    9、─╯╰竹简西汉初期阜阳汉简“周易”

    10、─--石碑东汉时期汉石经《周易》

    11、─--纸质当今通行本《周易》

    (说明:①因版面问题对比表出现错位。②上边的“六联体”符号组合排列,古今皆是上下排列组合。这里本身不是按出土材料上的“六联体”符号刻写形状描摹而成,自然是有一定的出入,但大致是有两种不同的符号组合成的“六联体”。上表里的8、9、10、11里的“六联体”符号写法,因排列的太长,只举例两个“基础符号”的写法。)

    我们从上表所引述考古出土材料上的“六联体”符号与今天传承下来的卦爻式文本《周易》(即今本《周易》)里的符号对比来看,说明这套“六联体”符号的写法在历史上是个不断的演变过程。就是今本《周易》(或称通行本《周易》)定型后,组成这套符号的两个基础符号之一的写法还有所不同。虽然组合这套符号的两个基础符号之一的写法在今本《周易》定型后,无论是写成┘└、╯╰、--,都是早期这套符号里“∧”的写法演变,虽然写法不同,但不改变这套符号的实质性质。我们知道汉字也是一个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一个汉字在古代,本有多种写法与用意。这套“六联体”符号在历史上出现的写法虽有所不同,而不外是两个基础符号,即“十”(或“—”)与“∧”(或╯╰、--)的组合写法。我们已知这套以“六联体”为组合的符号,早在商代已经出现,从目前的考古材料来看,这套符号初始形成或受到数字里的奇偶数的启发,并依托数目字里的一奇一偶数做为基础符号,或受小木棍排列的启发,而推演出以“六联体”为组合的六十四个不相同符号。这一套符号一旦出现并运用,就不再是数字组合,而是一套新的“符号”诞生了。那么,这套符号最初是如何推演出来的呢?是一开始就产生了八个“三联体”组合符号,即被后人称之为的“八卦”符号,而又认为是有“八卦”符号两两重叠出六十四卦符号的吗?我们若知道了这套符号的初始组合方法,也就知道了“八卦”演“六十四卦”说法的虚妄性。

    若是没有考古资料的发现,而以传世的卦爻式《周易》里的符号为据,也就认为这套符号自古就是有“—”与“——”所组成。由此围绕着这种“符号”而产生的诸多“易象”学说,以及诸多“易图”学说,成了中国后封建社会神秘学说之源。乃至今天依然成为最具“博大精深”的学问课题。不知有多少人一辈子皓首穷经,钻研这种神秘学问,而耗费掉宝贵的光阴与智慧。也知在百家讲坛上那个讲"一画开天"的,也是个无知的妄说。因有了考古材料的发现,才知这套“六联体”符号在帝国时代之前,并不是有“—”与“——”所组成。也由此而知以“—”与“——”所组成的“六联体”符号,而派生出的“太极”、“阴阳”、“八卦”诸多神秘学说,并不是古老的东西,则是帝王时期的产物。所谓“八卦”或“六十四卦符号”的前身并不具有神秘性,只是一套符号而已。而这套“六联体”符号的初始组合,则是以“十”与“∧”为基础,并不是所谓的这种阴阳(“—”、“——”)符号所构成。

    我们通过对考古出土的商代及西周时期十一个不同器物上出现的三十五个“刻符”符号的组合规则及刻写形状,已知这些“刻符”每组是个“六联体”的组合。而组成这种“六联体”的组合符号,从考古上发现最早出现时期是商朝晚期,并已知商代至西周前期出现的“六联体”刻符基本上是有“+”和“∧”这两种“符号”所组成。

    为什么是“六联体”的组合?这是关系着“六十四画符号”(即《周易》原创文本所使用的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的产生问题。有“+”和“∧”这两种“符号”作为基础符号构成“六联体”的组合,其结果必然组合出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组合来。

    下面我们就以“+”和“∧”这两种“符号”作为基础符号,来推演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即“六十四画符号”)的组合产生过程。

    “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若以“+”和“∧”组合,即下面两种符号:

    +∧

    这两种“符号”作为基础符号,而两两重叠(即“两联体”组合)只能组合出以下四个不相同的“两联体”符号(注:上下排列,以下均同):

    +∧+∧

    +∧∧+

    若有“+”和“∧”为基础符号,以“三联体”为一组合,就会出现如下八个不相同的符号:

    +∧+∧+∧+∧

    +∧∧++∧∧+

    ++++∧∧∧∧

    这也是以四个不相同的“两联体”符号为基准,也就是在四个不相同的“两联体”符号上分别再加上“+”和“∧”,“两联体”的组合变成了“三联体”组合。那么,这个“三联体”的组合,也就是在“两联体”基础上的翻番,也就是翻倍的意思。即四个两联体符号,变八个三联体符号(即后世总结出的"八卦"符号)。实乃以“+”和“∧”这两种“符号”作为基础符号,从“两联体”到“六联体”的组合是逐此加倍。到六联体时就翻成六十四个不相同的符号了。无论是以“+”和“∧”,或是以“—”与“∧”,或是以“—”与“——”作为基础符号来组合出“六联体”符号的方法道理是一样的(当然这套符号的初始组合是以“+”和“∧”为基础符号)。

    这八个以“+”和“∧”为基础的“三联体”符号,是推演排列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即“六十四画符号”)组合产生的必然过程。这本身是个自然而然的排列过程,可到近千年后的帝国时期对这八个不相同的“三联体”符号,赋予上最为神秘的各种学说。当然在帝国时期里已把这套符号早期以“+”和“∧”写法为组合的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改变成以“—”与“一一”的写法。由此这八个“三联体”符号,在进入战国末期至帝国时期被说成是伏羲创立的“八卦”符号,再后来对这套“三联体”符号又出现了各种的图式来表示,又进一步附会出什么“先天八卦”,“后天八卦”。由此这个“八卦”之说,成了中国“易学”上说不清,道不完的最最“博大精深”的学问了。

    受这套符号影响,而产生出最有影响的说法,莫过于《道德经》里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由“八卦符号“里“一”生“一一”,“一一”生☰的说法来历。我们认为《道德经》一文产生于战国后期,或秦汉之际又有篡入,因有阴阳之说。无论受其那套六十四个“六联体”符号里的两个基础符号“一”与“八”,或是“一”与“一一”影响说法都是一样的)的说法。和《易传·系辞》里的“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的说法(“一”太极,“一一”两仪,四象就是前面组合的四个“二联体”符号,“☰、☷、☳、☶、☲、☵、☱、☴”八卦)。

    今天不是还有台湾来的教授在百家讲坛讲“一画开天”的神秘说法吗(他并不知道那套六十四个符号原初发明时并不是“一”,而是“十”来组合出的)?

    今天我们可从网查看到所属后封建时期里有这套“三联体”符号演义出的诸种“八卦”图式。

    那些“八卦”图式,成了后封建时期里"易学"文化图腾。后封建时期里的“八卦”诸说,实乃就是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组合产生过程中的“三联体”组合而已,而被神化为伏羲始创,又借《周易》一书里的八篇名称成为这八个“三联体”符号之名(☰乾☷坤☳震☶艮☲离☵坎☱兑☴巽),也由次说明"八卦"取象筮术,是《周易》一书产生之后的东西。

    而早在帝制之前战国时期已给这八个“三联体”符号,赋予上八种物象(即天、地、风、火、雷、泽、水、山)。在后封建时期里(帝制时期)这套“三联体”符号由此成为八卦筮术上不可分割的筮卜工具,同时又成为后封建时期里神秘思想的源泉。

    这套八个不相同的“三联体”符号,本身是以两个不同的符号为基础,而相互排列到“三联体”时出现的必然组合,又有任何神秘可言呢?而从考古上发现属这套符号里的某些“六联体”符号的上限也没有超过商代中期。

    在商代早期已有精美的青铜器,而且青铜器上已有精美的纹饰与浮雕。那么,在商代中期产生一套类似于“数序”的符号组合,又有什么可神奇的呢?我们在对商代与西周时期不同器物上出现的三十几个“六联体”符号来看,从那些“六联体”符号里完全能分辨出八个“三联体”的符号组合。这并没有任何神秘可言,但古人没有“数”的科学观念,在万物有神论的思想支配下,又常常把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理解成神的意志。所以这套“三联体”符号到战国被演义成“八卦”之说后,也演变成卜筮(算卦)的工具,又不断赋予其神秘学说就可想而知了。

    这套符号若每组以“四联体”的组合,那么,必然会组合出十六个不相同的“四联体”符号来。如把八个“三联体”符号每个添进去基础符号“十”,就变成了八个不重样的“四联体”符号:

    +++∧∧∧+∧

    ++∧∧∧+∧+

    +∧∧∧+++∧

    (上是“三联体”下是“四联体”符号)

    +++∧∧∧+∧

    ++∧∧∧+∧+

    +∧∧∧+++∧

    ++++++++

    再同时把八个“三联体”符号每个添进去基础符号“∧”,也变成了八个“四联体”符号:

    +++∧∧∧+∧

    ++∧∧∧+∧+

    +∧∧∧+++∧

    (上是“三联体”,下是“四联体”符号)

    +++∧∧∧+∧

    ++∧∧∧+∧+

    +∧∧∧+++∧

    ∧∧∧∧∧∧∧∧

    这样将“三联体”符号加进去“+”与“∧”,就变成十六个不相同的“四联体”符号了。

    (下面为第一组八个“四联体”符号)

    +++∧∧∧+∧

    ++∧∧∧+∧+

    +∧∧∧+++∧

    ++++++++

    (下面为第二组八个“四联体”符号)

    +++∧∧∧+∧

    ++∧∧∧+∧+

    +∧∧∧+++∧

    ∧∧∧∧∧∧∧∧

    (以上两组“四联体”符号相加共计十六个不重样的“四联体“符号。因版面问题十六个“四联体“符号分开排列)

    这种组合,犹如数字游戏组合而可循的规律,但古人不能理解,就以为是神奇的东西,就逐步给赋予上神秘的色彩。

    若以每组为五联体的“+”与“∧”来组合不相同的符号,必然会组合出32个不相同的“五联体”符号。

    若把不相同的十六个“四联体”符号,再分别加进去“+”与“∧”,即有“四联体”组合变成“五联体”组合,就组合出三十二个不相同的“五联体”符号来:

    (第一组8个“五联体“符号)

    十十十∧∧∧十∧

    十十∧∧∧十∧十

    十∧∧∧十十十∧

    十十十十十十十十

    十十十十十十十十

    (第二组8个“五联体“画符号)

    十十十∧∧∧十∧

    十十∧∧∧十∧十

    十∧∧∧十十十∧

    ∧∧∧∧∧∧∧∧

    十十十十十十十十

    (第三组8个“五联体”画符号)

    十十十∧∧∧十∧

    十十∧∧∧十∧十

    十∧∧∧十十十∧

    十十十十十十十十

    ∧∧∧∧∧∧∧∧

    (第四组8个“五联体”符号)

    十十十∧∧∧十∧

    十十∧∧∧十∧十

    十∧∧∧十十十∧

    ∧∧∧∧∧∧∧∧

    ∧∧∧∧∧∧∧∧

    (说明:因版面有限,分四组排列32个不重样“五联体”符号)

    若把三十二个不相同的“五联体”符号,再分别加进去“+”与“∧”这两个基础符号,即有“五联体”组合变成“六联体”组合,就必然组合出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来。

    见下组合:

    (第一组8个“六联体“符号)

    十十十∧∧∧十∧

    十十∧∧∧十∧十

    十∧∧∧十十十∧

    十十十十十十十十

    十十十十十十十十

    十十十十十十十十

    (第二组8个“六联体“符号)

    十十十∧∧∧十∧

    十十∧∧∧十∧十

    十∧∧∧十十十∧

    ∧∧∧∧∧∧∧∧

    十十十十十十十十

    十十十十十十十十

    (第三组8个“六联体”符号)

    十十十∧∧∧十∧

    十十∧∧∧十∧十

    十∧∧∧十十十∧

    十十十十十十十十

    ∧∧∧∧∧∧∧∧

    十十十十十十十十

    (第四组8个“六联体”符号)

    十十十∧∧∧十∧

    十十∧∧∧十∧十

    十∧∧∧十十十∧

    ∧∧∧∧∧∧∧∧

    ∧∧∧∧∧∧∧∧

    十十十十十十十十

    (第五组8个“六联体“符号)

    十十十∧∧∧十∧

    十十∧∧∧十∧十

    十∧∧∧十十十∧

    十十十十十十十十

    十十十十十十十十

    ∧∧∧∧∧∧∧∧

    (第六组8个“六联体“符号)

    十十十∧∧∧十∧

    十十∧∧∧十∧十

    十∧∧∧十十十∧

    ∧∧∧∧∧∧∧∧

    十十十十十十十十

    ∧∧∧∧∧∧∧∧

    (第七组8个“六联体”符号)

    十十十∧∧∧十∧

    十十∧∧∧十∧十

    十∧∧∧十十十∧

    十十十十十十十十

    ∧∧∧∧∧∧∧∧

    ∧∧∧∧∧∧∧∧

    (第8组8个“六联体”符号)

    十十十∧∧∧十∧

    十十∧∧∧十∧十

    十∧∧∧十十十∧

    ∧∧∧∧∧∧∧∧

    ∧∧∧∧∧∧∧∧

    ∧∧∧∧∧∧∧∧

    (因排列版面上无法一次组合出六十四个“六联体”的符号,故分8组排列)

    由此而知这些“六联体”符号的组合,必须是以两个不相同的符号作为基础符号来组合到“六联体”时,才能组合出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来。这就是“六十四画符号”的组合产生过程。后被《周易》一书所用并传承了下来。

    这种“六联体”的符号,早在商代时期就已刻写在不同的器物上。我们通过过商代与西周时期出现在不同器物上的三十六个“六联体”符号研究,为何是“六联体”的符号呢?这充分地说明,商代时期这套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即“六十四画符号”)已经产生了,商代与西周时期出现在不同器物上的“六联体”符号,就是“六十四画符号”(即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而已。若想组合出六十四个不重样的“六联体”符号组合,则必须以两个不同的符号为基础符号来交替组合,若以三个以上的不同符号作为基础符号,根本不可能组合出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组合来。所以说商代与西周时期出现在不同器物上的“六联体”符号,就是原创《周易》一书承传使用的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即被后来又衍生称之为“六十四卦符号”。当然这套符号的初始组合的基础符号“+”与“∧”的这种写法,经不断的演变成“—”与“∧”(┘└、╯╰),到最后定型为“—”与“——”的写法。由此说明商代与西周时期出现在不同器物上的“六联体”符号,是一套组合符号而已。我们知道了这套符号的初始组合方法,由此就知道了“八卦”演“六十四卦”说法的虚妄性;也就知道了“数字卦”说法的虚妄性。

    当然这套符号若以“+”与“∧”为基础符号,为“七联体”组合时,就必然组合出128个不相同的“七联体”符号来。

    若以“八联体”组合,就必然组合出256个不相同的“八联体”符号组合来。即以两个不同符号为基础符号来交替组合,只要随着叠加组合的数目增加一次,而组合出来不相同的叠加联体符号总数就会翻番的增加,这种组合直至无穷大。

    这类似于64格棋牌上放米粒的那个寓言故事。棋牌上放米粒的这则故事,虽有不同的说法版本,但大抵是说国王下棋输给对手,国王问赢家要得到何种奖赏,赢家要求国王就在棋盘格子里放上米粒,棋盘一共有六十四个格子,就在第一个格子里放一粒米,在第二个格子里放两粒米,在第三个格子里放四粒米,以此类推,以后每个格子放的米粒都是上一格的一倍,放完就行了。国王以为这个要求太容易满足了,不成想其结果要奖赏的大米,使整个国家收获的大米拿出也远远不够。这则故事实际讲述的是数学上的倍增原理,其倍增的速率是十分惊人的。

    依此类推第64格就是2的63次方,那么,最后一格里所放的米粒之数多得不可想象。这则故事就像是讲述我们古代发明组合的这套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的组合规则那样。我们传承下来的这套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其组合方法如同棋盘格子里放米粒的倍增原理。

    我们这套符号的组合方法,同样是有二、到四、到八、到十六、到三十二、到六十四、到一百二十八……即每加一组合出现的组合之数,而是上一组合之数的一倍。若是以“+”与“∧”组合为“六十四联体”符号,那么,所组合出不相同的“六十四联体”符号是多少个呢?同理是2的63次方,这同样是个大的不可想象的数字。可历史上出现和传承下来的是个“六联体”的符号组合,只是六十四个不重样的“六联体”符号。为何这套组合符号只选择到“六联体”组合呢?而不选择“五联体”、“八联体”或“十联体”组合呢?

    也许有人会问,古人为何组合并传承使用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呢?这套符号肯定有其神秘的背景。现在不是有人把这套符号(当然现在人们称这套符号为“六十四卦”)与人的基因密码联系到一块来说其神秘性吗?不也有大学教授在百家讲坛上说“六十四卦就是宇宙的六十四个密码”吗?

    这套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的初始组合产生,并没有什么神秘性。既不是伏羲始创的“三联体”符号组合(所谓的“八卦符号”),也不是文王推演出这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所谓的“六十四卦符号”),应是商代的人们在生产生活里的智慧结晶。这套符号的初始组合产生,是用于生产,生活中的记事运用。商代时期既没有选择使用三十二个不相同的“五联体”符号,也没有选择使用一百二十八个不相同的“七联体”符号,而是选择了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作为一套符号来使用。把这套符号定位到“六联体”组合,大抵有如下其道理。在作为数序功能的使用上,选择三十二个不相同的“五联体”符号,利用起来有点少;若选择使用一百二十八个不相同的“七联体”符号,其数目显然有点大,而选择“六十四”正好接近“甲子六十”数序符号组合(商代已用“甲子”组合符号来记日,用干支来纪日在商代的甲骨文记载中已经很常见),这是其一;再一是从这套符号组合上说,即从组合的对称美观上来说,每组“六联体”组合比较对称。总之,选择“五联体”组合配比既不美观,作为使用数序又太少了,同理选择“七联体”,从组合配比上来说既不美观,作为使用数序又太多了。所以古人就选择了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来使用与传承,是在正常不过的事了,而有什么神秘可言呢?

    这套被传承下来的“六联体”符号,起初的推演排列,既是生产生活里的智慧结果,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发明过程,即在生活中虽可偶然的用木棍和石子等物排列受到启发,或用两种数字排列而发明有规律的叠加“物”,就可成为不重样的组合符号来,而可作为一种算筹工具来使用。这套符号有两个不同符号的叠加排列,是个有“二”到“四”、“八”、“十六”、“三十二”、“六十四”,乃至无限大的数目排列倍增方法。而传统上(即后封建社会时期)说的“八卦演六十四卦”(即八八六十四卦),就是这套符号以两个不同符号为基础而推演组合到“三联体”时,出现八个不相同的“三联体”符号组合。到“六联体”组合时,就会出现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组合。而且从这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组合中所看到的一个现象,是八个不相同的“三联体”符号叠加的组合现象(即用八个“三联体”符号,叠加成“六联体”符号时,叠加出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这就是后来的八八、六十四的说法)。从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中,却能看出是由八个三联体符号叠加而出,但那是后来人的总结。那套符号的初始产生,并不是先产生出八个三联体符号,而到后来再有文王演出六十四卦符号。考古上也没有发现先于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之前,出现有八个三联体符号。八卦演六十四卦,那不过是后人的想象而已。后人误认为先有了八卦符号,六十四卦符号是有八卦符号(即“三联体”符号)推演出来的。实乃后人所认为的八卦符号只不过是这套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组合产生的必然组合过程。犹如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同样可以两两叠加在一起,而组合成“十二联体”的符号来,那么,同样就认为是“六十四卦演四千零九十六卦”吗?用八个“三联体”符号,两两组合当然可直接组合出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同理用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两两组合也可直接组合出四千零九十六个不相同的“十二联体”符号来。如何知道的呢?这是通过这套符号的组合,而总结出的规律所知。所以我们通过这套符号的组合方法,也由此而知后封建时期里对这套符号里的八个“三联体”符号(即所谓的“八卦符号”)的神秘化,和对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即所谓的“六十四卦符号”)的神秘化,即所谓的伏羲创八卦,文王演六十四卦之说,虽是个虚妄的说法,但用意则是神道设教之目的。

    正是后封建社会里将这套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和"八卦"符号越来越神秘化。这套符号不但成为算卦(算命)的工具,而且又成为“风水”迷信上的使用工具。有这套符号而演变、派生出的诸多“图式”,既成了后封建时期宋朝以降中国人的命运文化图腾;又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神秘文化学问。

    总之,通过"六联体"的这套符号组合而知,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是由两个不同的基础符号组合而发明产生。而这套符号有《周易》一书所用,并传承于世。

    那套"六联体"符号初始发明产生时,如同"甲子"符号,就是一套人们的记事工具。到西周时期那套"六联体"虽做为一套神秘符号崇拜而运用,但还不是卜筮工具(还没有演变成算卦上的工具)。

    故《周易》成书之前,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如序数符号那样,《周易》一书所用的那套符号,只是用于六十四篇文章排序而已。这样也就更好理解《周易》一书原初,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籍问题了。

    那么,同理“八卦”符号是“六十四卦符号”的衍生产物,是卜筮上筮法内容,无疑其产生的更晚。

    因为那套符号到了《周易》一书的出现(《周易》一书产生于西周晚期),有《周易》里的六十四篇文章名称,才与《周易》一书之前传下来的那套符号标称在一起不离不弃。再后来那套符号又变成了筮术上的揲蓍工具,即六十四卦符号和卦名称,才出现了“八卦”符号与八种名称(因八卦名称是借用于《周易》一书八篇文章名称)。无疑八卦是《周易》一书之后的产物,因八卦筮法所用的名称,是来自于六十四卦里的八个名称,而六十四卦名称,是源自于《周易》一书里六十四篇文章名称。正因《周易》六十四篇文章名称,是《周易》文章首字,或文章内容的前两字,又是文章内容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故八卦符号与名称,无疑是《周易》一书成书之后的产物。所以说八卦取象卜筮,自然是《周易》一书之后产生是无疑的了。

    总之,《周易》所用符号是历史上的传承,即有商代晚期发明产生的那套六联体符号。卜筮上所用六十四卦符号,是从《周易》一书中那套符号的衍生,由一套记事符号改造成卜筮上的专用符号工具;八卦取象成为卜筮内容,正是源于卜筮上专用六十四卦符号工具。这就是"八卦"产生之源,当在春秋或战国之时产生的卜筮术里那套筮术工具上的八卦取象之用,八卦一词,其产生的就更晚,当在战国末期至西汉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