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尘埃如山 » 第十五章移民(3)

第十五章移民(3)

    落日黄昏下,广济寺门前的大槐树秋叶飘零,只剩黑皴皴的枝桠,酷似一个干瘦的耄耋老翁,在秋风里颤嗦。树顶的一个个老鸹窝分外清晰,或近或远的老鸹,一声一顿的“哇!哇!哇!”叫声此起彼伏,声声悲凉残破,让人心碎肠断。

    登记完毕的迁民们不约而同的跪拜在广济寺前大槐树,跪地磕头,久久不愿起来。

    头顶的苍天,脚下的厚土,西边的汾水,东边的太行,还有那家中的高堂,襁褓的婴孩,请受我这一拜,皇天後土,恩泽养育,永世难忘!

    今夕一别离,榻前难孝奉,膝下无教养,憾愧难泯心;惟愿天可怜见,护良佑善,赐一方沃土,再建家园!从此洪洞就是故土,大槐树就是根脉,我辈枝散五湖,子孙叶开九州!

    迁民队伍如逶迤长蛇,从广济寺出发,向北迁幽云,向东迁齐鲁,向南迁中原,东南向江淮,西南向川陕。这些迁入地都曾经是沃土粮仓,却因元末和明初的战乱,而生灵涂炭、断壁残垣、土地荒芜!而山西各州各府,因为山川环绕,幸运的躲过了战乱,加之流民避灾而涌入,反而人口稠密,成为最好的迁出地。

    单说南迁中原的迁民,从洪洞出发,沿汾水南下,经平阳府过新田驿折向东南,从轵关径翻过太行山,终于在立冬时节,到达太行山南麓、黄河北岸的会盟驿站。

    迁民们要在这里渡过黄河,继续南下豫南。但押解的军吏说,这几天有船队要经过盟津渡口,迁民们等船队过去了才能渡黄河。

    虽说时令才过了立冬,但露宿山野驿道的迁民们,个个如霜打的茄子,风扫的枯叶,感觉像早就入了寒冬。早上初升的太阳像一个诱人的大烧饼,期期艾艾的躲在山坳里探头探脑,似乎担心勾起这些饥肠辘辘的馋虫一般。

    夜晚驱寒的篝火,早就变成了一堆堆黑咕隆冬的灰渣渣,像一个个孤坟,散乱在遍地的白霜中,沿着驿路分别向山上和渡口延伸。而蜿蜒的驿路,更像一条半截身子从山间探出来,蛇头搭在黄河边暴饮河水的巨蟒,煞是瘆人!

    把迁民挡在黄河北岸的船队既不是商船,也不是普通的官船,而是大明朝太子朱标的船队。

    太子奉旨从南京出发乘船沿大运河北上,在汴梁逆黄河而来,巡抚汴梁、洛阳和关中等地。巡抚地方当然只是个幌子,真正目的寻找适合建立新国都的龙脉所在,以求大明王朝江山永固,万代相传。

    换句话说,大明皇帝和山西的迁民一样,都想换个地方住。只是皇帝想往西北的山里搬,找块更安全、更舒服的风水宝地;山西人想往山外的东南搬,寻块立锥之地,有田种、有饭吃,以求安身立命。只要是人,不管是皇帝还是百姓,都想找寻块好田地,自己能混个饱暖,子孙后代能过上好日子。

    其实在迁民们到达盟津渡口的前一天,太子的船队已经过了渡口,奔洛阳而去了,但太子毕竟是储君,未来的皇帝,出巡的安全必需万无一失。黄河两岸的地方官员自然马虎不得,宁可委屈老百姓,也不能不拿朱标的安全当回事。所以当迁民们到达黄河北岸时,盟津渡口还没有解禁。官员们要能等太子殿下的船队走远了,才能解除戒严,迁民才能过河。

    百无聊赖的迁民们对经过的船队来了兴趣,趁着看管押解的军吏不在,大伙儿便七嘴八舌的猜测:

    “是不是皇帝一家也要迁到新地方?”

    “就是,说不定皇帝一家京城住腻了,想搬到黄河上头儿住呢?”

    “你们说皇帝新家有几间房,几亩地?”

    “我们村最大的财主,家里有一座两进的大宅子,骡马不说,田地有一顷多,——皇帝一家至少也有个三进的宅子,三五顷田地吧!”

    三天后,盟津渡口才开了禁,迁民们才陆陆续续过了黄河。太子出巡这样的大热闹,就在迁民眼前居然被居然错过了,大伙儿难免激动,又七嘴八舌的聊开了:

    “你们说,太子的船队有几条船?”

    “我觉得最少两条吧,一条带着锅碗瓢盆,一条装着铺盖卷!”

    “大户人家出趟门,总要带几个丫鬟吧,累了可以搀一把,最少三条船!”

    “还要拉着柴米油盐,至少四条船!”

    “你们说太子早上吃啥?”说到柴米油盐,饥肠辘辘的迁民们哈喇子直流。一个衣衫褴褛的女人说:“应该是白面馍蘸糖水,一碗红糖水,一碗蜂糖水,想吃哪个蘸哪个!“

    “晌午呢?”有人继续逗她。

    “晌午嘛,大葱卷大饼再蘸大酱,管饱!“女人吸溜下口水,男人们的喉结也跟着抽动。

    想到顿顿管饱的大饼,侃大山的迁民们突然没了继续讨论下去的兴致。他们个个低头心里想:“现在能有窝窝头就中,一顿能给吃仨,咱就谢天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