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尘埃如山 » 第二十三章 新政(4)

第二十三章 新政(4)

    一向爱热闹的于花子也编好了数来宝,帮着郭治远推广乡村卫生“新政”,在三家营内外传唱:

    打竹板,串街巷,说说咱的新风尚;

    勤洗手,剪指甲,讲究卫生人人夸;

    早洗脸,晚洗脚,干干净净精神好;

    扫院子,清台灶,人畜净脏分开搞;

    人的碗,狗不舔,馊饭脏汤不下咽;

    修水沟,整村道,白灰撒地消杀完;

    垒井沿,架辘轳,公桶打水人舒服。

    三家营,好福气,修身齐家事接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乡村卫生“新政”在三家营热热闹闹的开展后,营又掀起了一股新学热。

    郭治远回来的第二天,李长盛的大儿子李存仁一边回味着“洋糖”的甘甜,一边缠着李长盛说:“爹,我长大了也要去城里的上新学,跟治远哥一样出洋留学!”李长盛一边应承一边吓唬儿子:“你要是花了钱不能给我弄个一官半职回来,我打断你的腿!”李袁氏给李存仁泼冷水:“你遇到这么个抠搜(抠门)的爹,趁早绝了这个念想!”李长盛被自家女人这么一激将,想到李家在儿孙辈的事情上又矮了郭家一头,立马硬气的说:“我大方一回给你看看!”

    第二年开春,李长盛真把李存仁送到了十家镇的新学堂念书。李家小儿子李存义也吵着去镇上念书,李长盛说等他长到李存仁这么大再送他去。营里稍微有点家底的人家,也一时头脑发热,纷纷把孩子送到镇上读新学堂。

    这股新学热其实没有持续多久就消散殆尽。毕竟上学读书这事,不管在什么年代,还是需要有点家底才能供的起的!三家营送进镇里读书的孩子,大多虽然没有念出什么名堂,倒也不乏识文断字之人。最终在新学堂坚持读下来的只有三个孩子,分别是李家的李存仁和李存义,还有在城里学新医的白之铭!

    郭治远和周婉玉也在旧历新年里,热热闹闹的完了婚。刚出正月郭治远便开始打点行装远赴省城就职——他三个月的省亲假到期了!

    在一个春寒料峭的上午,一张署名伏阳公学校长杨昊天的名帖,送到郭家,指名道姓的来拜访郭治远。郭治远纳闷:这个伏阳公学和杨昊天是什么来历?直到他出了门,才发现一个白净的书生已经在门口等候多时了。书生赶紧迎上来拱手施礼:

    “治远兄,多年不见,别来无恙!”

    郭治远看了半天才说到:“原来是你啊!”

    来人是郭治远在武备学堂的同乡兼好友——杨勉之。

    当年杨勉之在黄河渡口没等到余复业,就一个人去了京城。他改名杨昊天,考入了京城的法政学堂读书。杨勉之毕业后,恰逢豫省彻底废除科举撤并私塾,广兴新学扩建学校。杨勉之便被委以重任,担任了刚刚兴建的伏阳公立中学的校长一职。

    杨勉之听说郭治远留洋归来,便特地到三家营拜会叙旧。杨校长得知郭致远新婚燕尔,道贺之余说连连致歉说来时仓促,他日定将贺礼补上。两人多年不见,便从武备学堂聊到当下时政,甚是投契。

    杨勉之听说三家营正在搞“新政”,便兴致勃勃的拉着郭治远在村里参观。杨勉之看完说:“也只有治远兄你这个见过世面的留学生,才能弄出三家营这么接地气的新政!”

    郭治远没去细想杨勉之是夸他还是酸他,一本正经的答道:“勉之兄和我都算是睁开过眼,看过外面世界的人。你在城里开新学育新人启民智,那是从娃娃抓起;但现在乡下老百姓,民智愚昧的程度超出想象,但家家穷的叮当响,猛药是万万下不得的!我也只能从扫弊除陋、卫生防疫这些基本的改良下手,但就是这些最粗浅的改良,等我一走估计也很难坚持下去了!”

    杨勉之说:“你老兄是治国平天下的栋梁,应该以天下为己任,在省城建功立业才能人尽其才!修身齐家这些小事,还是交给族长里正去弄吧!”

    郭治远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哪是什么栋梁,更不敢奢谈治国平天下。我也准备跟学,到省城的陆军小学堂,做个趴窝孵蛋的老母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