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新楚 » 第三百三十二章 水旱轮作

第三百三十二章 水旱轮作

    在一场小雪中,楚国迎来了新的一年,楚王熊槐五年。

    郢都原本极少落雪,但这几年真是一年比一年冷。

    郢都人还在因为落雪而兴奋,熊槐却心有忧愁。他知道人类历史上是有寒冷期与温暖期的,而对古代中国来说,冷暖期交替是王朝兴衰更替的关键时期。以熊槐这几年的体会,如今怕是已经进入了寒冷期。

    他突然想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因为是游牧经济,完全靠草原来养活自己,当气候变冷时,草原生长很差,得不到充分的食物供给。在这时候,就会向南方的汉族政权发起进攻,以获得食物。

    而南方此时也变冷,粮食等物资也会大幅减产,从而综合国力有所下降。

    所以北方外族入侵频繁的时候,实际上是在一个气候变冷的大背景下,迫于生存压力造成的。所以,在气候寒冷时期,中原王朝将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古代中国一直是农业立国,严重饥荒必然引起动乱,进而影响各朝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和物质文明的演变。

    对于楚国来说,自然不需要担心北方游牧民族的问题,熊槐担心的是气候变冷导致的自然灾害以及粮食减产问题。

    气候非人力所能改变,通过技术手段提高粮食产量却是可以的。

    在北方,无论是贵族还是奴隶,赖以为生的粮食都是粟、黍,而两者之中粟右占了绝对优势。正是因为如此,传说中的农神乃有后稷之称,稷就是粟。

    而在南方,则是水稻。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与钱塘江流域由中国先民完成驯化后,逐渐北上、南下,传入中国各地乃至境外。

    中国历史早期经济最具优势的地区在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南方则处于地广人稀、开发落后的状态。然则,为何后来经济南移,南北的经济地位出现逆转?

    因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无论经济重心在北方还是南方,获得的成就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

    而南方有着北方不具备的农业生产优势,那就是江南一带的亚热带气候,为这片土地提供了农作物复种的条件。所谓复种,便是一年内同一块土地上可种植一次以上农作物,多种一次就意味着多一次收成,若一地拥有高于其他地方的收成,自然就具备不同寻常的经济地位。

    但是,资源禀赋的优越并非农业技术进步的绝对条件。纵观历史,唐宋之前南方农业技术一直滞后于北方。当黄河中下游地区已经拥有几千年中华文明政治中心、经济重心地位时,江南一带还处于农耕兼渔猎的时代。

    “复种轮作”这项农业技术出现在江南的时间大约比北方晚了一千多年。

    江南一带地广人稀,人口少,粮食需求少,在北方人口大量南下之前,这里几乎没有提高产量、增加收成的需求。中国历史上一次又一次发生在北方的战争推动北方人口南下逃生,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三次人口大规模南迁(西晋末年“永嘉之难”,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北宋末年“靖康之难”)。

    人口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北方人的到来为南方带来各种社会变化,不仅带来了大量劳动力,也加大了粮食需求,这两点直接影响南方的农业生产。

    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重大改变,而一年两熟复种轮作制就在其中。

    水稻本是水乡环境的产物,实行稻麦轮作就是在水田中植入旱地作物,这就是水旱轮作。依凭一年两熟的轮作,江南便能获得两季收成,养活更多的人。

    稻麦复种的关键在于插秧。稻麦复种虽始于江南,但插秧技术却来自北方。水稻在北上南下的传播中,北方渭河、汾河等河谷地带都已经有种植。北魏农书《齐民要术》载,这些“北方高原”植稻区,稻苗长到七八寸时,地里的草也随之长起,农民除草的方式有两种:一种剪除杂草用水浸泡,令其腐烂;另一种水稻、杂草一起拔出,将草捡出浸入水中,稻苗重新载种。第二种“拔而栽之”虽然不是易地插秧,仅是原地复栽,但是从技术上与水稻移栽插秧有同类性质。

    与北方水稻种植技术不同,江淮地区至六世纪一直保持着“火耕水耨”易田制。司马迁在《史记》中用它描述了江南地区的农业技术:将土地上滋生的杂草烧掉,作为肥源,随后灌水入田,播撒稻种,待稻出苗后,若再有杂草,拔掉踏入水中。这一过程,土地要达到肥源标准,需要一段时间,若土地连续使用,就几乎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因此,“火耕水耨”是建立在轮流使用土地的易田制基础上的。

    北方人复栽的目的本是除草,或许北人南渡后也是本着除草的意图进行复栽,但插秧技术却在复栽中诞生了。

    插秧有两个环节组成,每年三月前后将稻种播在拥有沃土的苗圃之中,苗圃中出土的秧苗几乎没有间距,因而占地很少,大约一个月左右再移栽到稻田之中。从苗圃中移栽稻秧,本意是将与稻秧同时生长的杂草拔出,无意之中成就了插秧技术。中唐诗人高适有诗“溪水堪垂钓,江田耐插秧”,说明中唐以前,插秧在长江流域已经成为普遍应用的水田技术了。但是这时的插秧目的仍在除草。

    插秧为一年两熟稻麦轮作提供了条件。这条件是什么?就是时间与空间。水稻三月种者为上时,收获期在八月下旬。而冬小麦的播种期多在八月下旬、九月上旬,收获期却在四五月,相互重叠的用地时间不具备水稻收获后种植冬小麦的条件。

    有了水稻插秧技术,一切都不同了。

    一般三月开始育秧,虽然这时正是冬小麦的生长期,但育秧是在苗圃进行,稻麦不存在用地之争,待四月末、五月初冬小麦收获上场时,这正是水稻移秧的日子,稻麦用地完美地衔接起来。宋人陆游诗中就有“处处稻分秧,家家麦上场”的情景。

    冬小麦收割、水稻插秧都在四五月间进行,乘着梅雨季节的间隙,抢种、抢收,是农家最繁忙的时节。

    楚国如今已经占据江、淮中下游地区,在即将来临或已经来临的寒冷期,如果能够推广稻麦轮作,粮食产量将大大增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将大大增强,几乎占据了整个南方的楚国未来也将更加富庶,持续作战能力更强。

    这,或许才是楚国未来一统路上最强大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