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开局签到大雪龙骑! » 第29章 国葬

第29章 国葬

    “三日后,朕会亲自为他们以国葬之礼厚葬,让世人都铭记他们的功绩。”

    朱杭沉声说道,语气中充斥着浓浓的悲怆和肃穆。

    于兼等人听到朱杭的话,眼睛都是骤然一亮。

    朱杭所指的大兴土木,就是让大明将士的躯体得以安息,给他们最大的荣耀。

    这个办法,绝对能够震撼全天下!

    “好!”于兼等人的心里都在赞叹,他们的陛下果然是雄才大略!

    而除埕和南迁派却傻眼了,他们万万没有料到,朱杭竟然要举行国葬,让死去的将士能够得以安息!

    这个方法,不用花费太多银两,却绝对是安抚民心的最好的办法。

    “陛下圣明!”

    众大臣齐齐跪倒在地,高呼道。

    三日的筹备时间很快过去。

    国丧期间,政务停顿,缀朝三日,举国居丧。

    正统十四年十一月初一,这天京城中举行隆重的国葬仪式,由大明皇帝朱杭亲自主持丧礼。

    丧礼当日,整个京城的气氛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城中的寺庙敲钟、诵经,祭奠逝者,城中的百姓也纷纷出来吊唁,大街小巷的人都是披麻戴孝。

    百官穿着宽大的素服从朝阳门出发,一路走出皇宫,每个人脸上都是哀伤和敬仰。

    朱杭穿着一身素衣,脸上带着哀悼的神色,带领着大雪龙骑军,缓缓的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出现在北郊,那里坐落这一块新建不久的碑石,碑石上镌刻着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镇北忠碑'。

    这块碑石足有数丈大小,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大字,字迹苍劲有力,笔划清晰,宛如龙飞凤舞般,看得出写字之人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碑石之下,是英雄冢,一尊尊将士的尸骸整齐的排列着。

    三万忠义,永镇北疆。

    将士们的家眷和亲友,他们在默默的注视着碑石,无声哭泣着。

    朱杭望着墓碑,目光悲戚,然后转过身来,看着身后的众人念起了祝词。

    “我大明儿郎,浴血奋战,为国献身,守卫我大明,不惜流干最后一滴血,死得其所!

    今日魂归故里,忠骨永存,将永远守护我大明疆土!”

    “岂曰无碑,山河为碑;何用留名,人心即名,山河无恙,尔等同辉!”

    随着朱杭的声音响彻云霄,众人皆是热泪盈眶,齐齐跪拜在地。

    而身后的大雪龙骑军,齐声大喊:

    “魂归故里,忠骨永存!”

    随着他们的呼声响起,整个京城陷入一片悲恸的气氛当中。

    人们看先向朱杭和他身后的大雪龙骑军,就是这些勇士们将瓦剌赶出了大明,保住了大明的疆土。

    而这一刻,众人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敬畏,

    他们知道,这样的勇士们,是他们永远的骄傲,也是他们永恒的追求!

    跪拜在地的于兼看向朱杭的背影,眼中浮现出他刚刚登基时,接手的是青黄不接的大明,外有瓦剌虎视眈眈,内有雪灾饥荒。

    而朱杭却是坚挺的挺了过来,一点一点的改善着大明的现状。

    现在,他终于要迎来大明真正强盛的一段时代!

    朝堂中的众人都跪拜在地,痛哭流涕。

    唯独在角落里的除埕和南迁派的大臣们,交换着眼神,心中复杂不已。

    他们看走了眼。

    朱杭这个皇帝,他的确做到了,他让所有人都心悦诚服!

    如今这一番作为下来,军民的人心都已经倾斜在朱杭的身边,就算有反对的声音,但是,也是微乎其微。

    而且,朱杭的这番话,更是深得众人心,这样的皇帝,这样的天威和雄心壮志,就连他们都觉得震慑人心!

    围拢在周围的百姓们也都是纷纷向他们投以崇敬的眼神,他们的心中对于这个皇帝都产生了由衷的佩服和钦佩之意。

    而那些将士们的家属终于绷不住了,放声大哭,跪在地上,不时地传来阵阵抽噎声。

    这样的情景,使得京都百姓们的心中都感慨万千,他们心中都涌起一股豪情。

    如果他们参军的话,也定会这些战士这般,英勇无畏,虽死不悔,誓死保卫大明的黎民百姓,坚守大明疆土!

    而他们最终也想成为大雪龙骑军这样,横扫千军,把敌人打得节节败退,打得瓦剌俯首称臣!

    想到这里,他们的心中都燃烧着熊熊烈火。

    一直以来,他们的父辈或者兄长们都告诉他们,男子应该顶天立地,男子应该有血性!

    或读书考功名,或为国征战沙场,这才是一个男子汉应该做的事情。

    看到百姓们的情绪变化,朱杭的心中也是一阵激动,不禁握紧拳头,脑海中已然绘制出一幅蓝图了。

    国葬过后。

    朱杭将大明年号正式改为景泰元年。

    因国库见拙,募兵制度难以推行,朱杭与群臣商议后,改革募兵制度。

    将士战死后的待遇依旧,武器和马匹由朝廷出,参军的优待改为免去徭役。

    经历了覆国之灾的大明百姓们,他们心中对于战争的畏惧已然深入骨髓,

    所以,看到新的征兵政策出台,他们为了保卫自己的安危,都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参军。

    一时之间,大明风气大振。

    朱杭也因为这一番政治,在民间拥有了极高的声望和地位。

    大明的各州各郡,人人踊跃报名参军,他们自己到了年纪的,就送自己的孩子入伍。

    京都的军营里,此时已经是人满为患了,随处可见的父子兵,甚至有妇人女子也来报名后备军。

    大明自愿报效的百姓达到了空前绝后的数量,据记载,御史两京招募到的士兵就达到了五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