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四合院:听劝后我成了败家子 » 第016章 再次下乡

第016章 再次下乡

    从许家出来,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

    刘长江和许亮,俩人各怀鬼胎,互相给对方灌迷魂汤,许亮吃了多少迷魂汤刘长江不知道,他就知道自己是一点没吃进去,反而还喂了不少给对方。

    躺在床上,一边思考一边抽着大前门,现在抽起来还不太适应,偶尔还咳嗽几声,头稍微也有点晕。

    想了一会儿,然后关灯睡觉。

    第二天五点多,刘长江起了个大早,今天约了师傅杨腾飞一起,要去昌平县那边采购。领导用的物资,已经下降到了危险警戒线,昨天李怀德可是说了,为了保障领导们的日常请客消耗,两个小组都要克服困难,加紧下乡采购。

    吃了四个煮鸡蛋,喝了两碗小米粥,刘长江舒服的打了个饱嗝,自从来到这个时代,也就这几天吃的饱吃得好。

    肚子里有了点油水后,才不会经常感觉到饿。

    来到红星轧钢厂,汇合杨腾飞,领了采购费和绳子和布口袋,俩人骑着自行车,顺着德胜门往北走去。话说前世的时候,刘长江也经常骑行,哪怕是二八大扛,没两分钟就熟练了。

    路上,看到刘长江也开始抽烟,杨腾飞欣慰的夸赞了几句,直说孺子可教,人生在世,除了赌毒之外,其他的都要尝试一下,不然人生太不圆满了。

    还直言刘长江没有赶上好时候,要是解放前,高低得领着刘长江去百顺、胭脂、韩家、石头等八个胡同平趟一遍,可惜现在那里边从业人员已经从良了,没有机会领略传统文化了。

    刘长江也略有遗憾,要是早几年穿过来,高低也得到那几个胡同里去采采风。

    一路闲聊,顺着前世G6高速的路线,过马甸、祁家豁子、史各庄等地,花了两个多小时,终于来到了目的地沙河大集。

    现在的沙河属于昌平县二区,要到1953年才会成立沙河镇。

    沙河大集在附近十里八乡算是很大的集市了,每次逢集,附近的乡民扶老携幼,或步行、或推拉着车,拿着家里的土特产、猎到的野味、手工编织的日用品,来到集市上出售,顺便也给家里买点针头线脑、油盐酱醋等等日常用品。

    杨腾飞和刘长江俩人推着自行车,在大家羡慕的眼神中,费力的往前走去,杨腾飞不时的站在一些摊位跟前,跟着摊主询问,讨价还价,刘长江跟在后边,默默的观察倾听,仔细的学习着。

    很快,刘长江的车把和大扛上,就挂了好几串野兔、野鸡等野味,都是已经被乡民们提前熏制好的,方便保存。

    逛完一大圈,又买了一些干笋、干蘑菇等干货,以及几十只麻雀斑鸠,五只老母鸡,还有十几斤的野猪肉,也被杨腾飞收入囊中。

    中间,还应付了两次红袖章,盯着杨腾飞的样貌看了又看,仔细看了轧钢厂开的采购证明,才挥挥手到别处巡逻去了。

    五月中旬的天气,已经有些热了,加上在人群中挤来挤去,不可避免的出了一身汗。

    擦擦额头上的汗,抬头看看日头,估摸着已经十一点多了,集市上的人群慢慢散去,刘长江开口道:“师傅,中午了,刚才看到有卖羊肉汤的,我请您喝一碗,吃点东西歇一歇。”

    “奶奶的,累死老子了,走,咱们去喝点羊汤缓一缓。”杨腾飞朝着地上吐了口吐沫,皱着眉头骂骂咧咧道。

    俩人推着自行车,没走几步,就来到了一个卖羊肉汤的地儿,架好自行车,俩人找了个干净的板凳坐好,正好处在树荫下,刘长江高声喊道:“两碗羊肉汤,多加辣子少放葱。”

    摊主是夫妻俩,丈夫切肉煮汤,妻子端盘子洗碗收拾卫生,听到刘长江的声音,丈夫也大声的回了一句。

    不一会儿,两碗热腾腾的羊肉汤就端了上来,杨腾飞和刘长江拿出自带的二和面馒头,掰开放在羊肉汤里,连汤带馍的大口吃起来。

    早上虽然吃了饭,但是俩人骑车两个多小时,又在人群中挤来挤去,这时候已经是饥肠辘辘了,十分钟不到,一大碗羊肉汤和三个二和面馒头就吃完了。

    杨腾飞和刘长江放下碗,不约而同的打了一声饱嗝,舒服的长出了口气,感受到额头上又密布了一层汗,付了饭钱,刘长江看到旁边有卖草帽的还没走,连忙走过去买了两个,俩人一人一个,用草帽开始扇起风来,等会儿回去,戴在头上也能挡着阳光。

    杨腾飞又派了一支烟,刘长江赶紧掏出火柴给双方点上,杨腾飞猛吸了一口烟,吐出一个烟圈,接着脸上露出满足的表情,刘长江也吸了一口,心里暗自想着,看来自己还没学会抽烟呀,没领悟到饭后一根烟,快活似神仙的意境。

    歇了会儿,惬意的四处打量,这时,旁边不远的一桌三人引起了刘长江的注意。

    一位看上去四十多岁的胖大妈,正一手端着羊汤,一手抓着两个烧饼,不急不慢的吃着。看样貌,神似院里的贾张氏,对面坐着一位四五十岁的男子,身穿满是补丁的衣服,打着赤脚,脸上双手满是岁月的痕迹,带着讨好的笑容注视着对面的大妈,男子身后站着一位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一脸焦急的欲言又止,同时单手轻拽着前面男子的衣服。

    男子感受到青年的拉拽,看到对面大妈快要吃完了,才开口说道:“他王婶子,我们是豆家庄的,这是我儿子,今年刚二十岁,忠厚老实,干活伺候庄稼都是一把好手,您看,还要麻烦您帮忙说一门亲事。”

    王婶子没有说话,仰头把碗里最后的一口汤喝完,回味的咂咂嘴,翻眼看了一下男子身后的青年一眼,见到青年浓眉大眼,长得还挺周正,才从怀里掏出手绢擦擦嘴,慢条斯理的说道:“噢,豆家庄啊,我这媒人钱可不便宜,能出多少彩礼?这是看上谁家闺女了?结婚后是和父母一起过还是单过?单过能分多少地?盖好房子没有?”

    王婶子上来就是查户口似的夺命连环五连问。

    一旁的男子看到自己儿子要开口,连忙抢在前面说道:“他王婶子,知道您的媒人钱价格,肯定少不了您的,我家能出五块钱彩礼,我儿子看上秦各庄秦祥学的大闺女了,结婚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