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安阳策 » 第一章 往事回顾 (一)

第一章 往事回顾 (一)

    自前朝灭亡后,中原地区便历经长达二百年的分裂战争,终于在二十多年前,天启的开国皇帝南宫瑾完成了统一。

    定国号“天启”,年号同国号,亦为“天启”,定都城安阳,人多称“京都”或“王都”。

    由于连年随军作战,积劳成疾,南宫瑾于统一后未有一年便崩逝,谥号“元武皇帝”,庙号“太祖皇帝”。

    后,其长子南宫麟继位。由于国家初建新朝初立,便沿用旧皇年号,仍为天启。

    然新朝虽立,但曾经连年的攻伐战争致使人口数量锐减,沉重的赋税徭役亦使得流民四窜,百姓皆是苦不堪言。

    加之国家虽成立,但各地反对势力却仍如过江之鲫,纷纷想再分一杯羹。

    长期战乱导致各王亲贵族手握重兵,在新朝建立之初尚能辅助王室维护天启的太平。

    而随着国家的逐步统一,各地反对势力的日渐削弱,手握重兵的王亲贵族们多是阳奉阴违,致使中央政令难以下达地方。

    朝中本有益于民生休养的政令到达地方之后,反倒成了地方势力噙民脂膏的鹰隼,刮民脂血的利刃。

    与此同时,中央对地方的集中领导力面临着严重威胁,而至高无上的皇权地位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当时情况下,手握重兵的王亲贵族无疑成为国家安定、民生安宁的重大隐患。

    况且,北部有日渐强盛的北厉朝威胁,西边有不断侵扰中原的大渝为患,南部又有居心叵测的南魏朝虎视眈眈。另有一些附属蕞尔小国,犹如墙头之草,见风使舵。

    因此,削弱各王亲贵族手中兵权,加强中央集权的国内变革已刻不容缓。

    随着天启朝国内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日趋尖锐,外部势力威胁的日渐加剧。

    一场由开国至今最至关重要的变革已悄然拉开了帷幕。

    在此期间,以宫家为首的外卿朝臣逐渐成为坚持集中王权,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

    而以涿州芷阳王为首的内戚诸贵族成为维护地方权力的重要力量。其中属成州成阳王,闵州兴乐王,淮州怀成王和涠州建安王势力最盛。

    双方力量在经过长达十多年的斗争之后,最终在天启一十六年,爆发了天启朝历史上著名的赤城大战。

    此次大战虽打破了以芷阳王为首的诸地方贵族势力竞相割据的局面。

    但京都皇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仅使朝廷仅有可供调遣的二十万大军损失惨重。

    就连当朝二皇子南宫既白以及宫家少将军宫文昂亦是不幸丧生,此二人不但是天启朝年轻一代中的个中翘楚,更是天启朝未来稳定的中坚力量。

    况且连宫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以丞相之尊,担任主帅的宫洵老将军也因无颜回京面圣而自戗于营帐。

    可见当时双方战事之惨烈。

    未至花甲之年的当朝皇帝南宫麟一夜间痛失爱子与爱将,战报还未看完便直接晕了过去。醒来已是三日后,一头乌发也变得雪白。

    御医说是忧思过重、急火攻心所致,需得静养。但朝中出现如此大的变故,身为肩负天下的皇帝,又如何能够静养得了,人虽清醒,但病症却未减轻分毫。

    宫家老夫人在听到噩耗后便当场气绝身亡,宫家只留下一位现为太子妃的大小姐料理一家人身后事。

    而于整个宫家而言,这个当时陪着南宫家打下江山,又辅佐南宫家平定天下的元老重臣世家,经此一役,一夜间已然是家破人亡。

    有传言说,是宫老将军行军有误,致使所率大军主力中了敌军埋伏,才最终酿成了此恶果。

    此战虽击破了五王联军的三十五万主力,但也使朝廷军队严重受损,豫州、洛州等地也相继失守。残余叛军虽已势寡,但皇城此时无重兵把守,叛军一旦攻入,夺取王都安阳便如探囊取物。

    在此危局之下,使得皇帝南宫麟不得不急调西部戍边军队回京都防御,拱卫王都安阳。

    西北戍边的世袭侯爵忠正侯莫士椋受命,便派遣其子莫钦朗先行率领八千轻骑连夜奔袭,援兵京都。

    其本人则在交接好戍边防御军事后,率领五万戍边精兵回援,父子二人合力夹击,将叛军彻底击溃于临近皇城安阳的丰州。

    大战平息一年后,国家才又逐渐重归于和平,百姓才又重归安宁。

    随着叛乱被平息,朝中对于征讨叛军的三位主将身死之事众说纷纭。

    有人说宫家老将军有不臣之心,故意将朝廷陷于危局。

    也有人说,宫老将军是在击退五王联军中遭人陷害,误入敌军圈套,才使得损失惨重,家破人亡。

    还有人说,宫老将军已官居当朝丞相之位,位高权重。年少时便跟随当今皇上南宫麟,且宫家在天启建立时就履立奇功,担任丞相要职,更是鞠躬尽瘁。若有不臣之心,便也不会有天启朝的今日。

    虽然流言纷纷,可真相到底是什么,朝廷并未对外公布,只是草草的宣布宫老将军父子为国捐躯。既未对宫老将军及其少将军进行封赏,也未对二人进行追责。

    在几天后,皇帝南宫麟则诏令追封自己的儿子南宫既白为轩德太子,但却未葬于皇陵,而是新辟陵墓,并使宫家少主宫文昂陪葬,二人同葬一穴。

    按照惯例,为了告慰英灵,也为了安天下臣民之心。为国捐躯的臣子都应在死后给予追封,且宫家本就于朝廷有大功。

    但当朝皇帝南宫麟却未对宫家父子二人进行任何追封。许是因为宫家早已官厚爵禄,无再可封。许是因为传言中的真相。

    而另有一事在当时也令人疑惑。皇子南宫既白本是皇嗣,又被追封为太子,自是应当葬于皇陵之中,可不知为何,却另辟陵墓,与宫家少主同居一穴。

    致使第一种流言像是被证实了的真相一般而在朝中广为流传。

    都认为是宫老丞相在行军中故意为之,致使朝廷损失惨重,皇子失命,宫家人亡。皇上念在宫家旧有大功,且无实证,不便追责。

    只令宫家唯一的少主宫文昂与皇子南宫既白同挤一穴,要宫家世代都为南宫家之臣。

    不过流言终归是流言,真相到底时什么,后无人问及,也无人知晓。

    说起宫家,也要追溯到其先祖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