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宣夜:东周 » 课代表色艺兼,评十九有星孛入北斗 上

课代表色艺兼,评十九有星孛入北斗 上

    姬曰色艺兼,艳绝一城院,喜谈谑,善讴咏。

    嗟予所学浅以浮,不与造化为怨仇。

    病坐试席出则瘳,笔力健可掣十牛。

    我今做课代表,点评书宣夜。课代表一言定场,各抒己见:

    孛[bèi]是彗星别称,《公羊传·文公十四年》“孛者何?彗星也。”

    旧以为不祥之兆,预示有兵灾悖乱发生。《春秋·哀公十三年》:“冬,十有一月,有星孛于东方。”篇目就预示将有大灾大难。

    庚申年,冬十一月十三日,立冬后一日,卯正。这是时间。年月日时,很详细。

    离朝都郏鄏[jiárǔ]三百里,太室山初寒。郏鄏周朝东都。故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左传·宣公三年》:“成王定鼎于郏鄏。”

    太室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北,太室山胜景多在山阳,绵亘横阔,高耸如立。

    太室山西有烟岚半明灭的少室山侍立,郑州登封市城西六公里处嵩山南麓。少室山前有颍[yǐng]水,古代水名,源于河南流经安徽入淮河。

    颍水上无梁,梁为桥,小说中用梁表示桥,水上的桥最早称“梁”。作者丁一乙很固执使用梁,就是不写桥。在注释二有解释。

    小说行文到本章这是第一次开分支剧情。记叙三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

    人物,颍水岸涯远远行来一位身量修长老叟,上身着幆[yì直领]衿燕居衣,有注释,身上衣服被板蓝根染成蓝色,又被太阳晞[xī]晒褪色,深深浅浅。

    也恰合每个人生,不外乎有好坏参半素材,却被谋活得千差万别。同顶一片蓝天,人生素材好坏参半,每个人却活的却千差万别,像老者身上衣服的深深浅浅。

    足就黑中含赤的玄色鹿皮狼跋舄[xì]。就是穿的意思,狼跋舄:登山鞋、旅游鞋、户外鞋。舄,是一种重木底鞋。跋:在山上行走。小说用狼跋舄一词表述登山鞋、旅游鞋,出自《诗·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此名字起的大善,笔者丁一乙得意宣骄。课代表也认为:狼跋舄这名字起得确实精彩。

    不计路程长短,定从远方来,舄上皆为陌生泥。

    临冬,颍水水浅,有隶民黎众新筑岸埽[sào护堤],用秫秸、竹索、草索、编括碎石细沙,老者认为宜编木料成大囷[qūn]作根基,面对脩[xiū修]岸梁、安水藏的事,回身付之一笑离去。走了,没干预,也不指导。

    颍水岸缘的株株槐树轻摇轻晃。枝桠下,身为苦寒之士的老叟留不住风,望不尽枝遮云隐,状类人世间一张张情网,罭[yù],相互交错确无否[pǐ]泰。相互交错,没有好与坏。否为坏,泰为好。

    狼跋舄蹈破寒露霜,一身靛蓝老叟在寻一处“自知津”。老叟在找寻一个叫“自知津”的地方,津是现在渡口,天津市:本义天子的渡口。

    远此地,下游十里,也有一处名自知津的官置舟津,有官办渡口,但不是老叟想要寻找的地方。于是逆流溯源,此一程经霜寒降,惟愿天色依蓝,人地依旧。

    弯曲水岸深开地势,骄阳一片漫光辉下,一座青石垒筑石阙。老者看到石阙,石阙由正、副阙并组,青石阙基浮雕方胜纹图,这里作者详细描写了石阙形制,是为了介绍知识。阙,一般由正副组成。

    另外少室山确实有一座石阙“少室阙”,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研究我国古代雕刻、美术史的珍贵资料。到少林寺去旅游,一定别忘记去看看少室阙。

    石阙上有“自知津”三个子商契[xiè]书。说明是前朝留存下来,勒留一诗“少年事远游,多惭箕山秋,负剑涉颍水,归马自知津。”

    思来自知津旧地址荒废许久,成为野津而无人问津,或许本地人已不知“自知津”地名源自此一位作诗负剑过颍水的大剑师。

    衣裳靛蓝老叟面对石阙作了一个长揖,围青石阙行步一周,足下实践天罡北斗,开始施展法术修葺石阙,千年经风沐雨的石阙虽非周全葺营,却也让他苏复了八九新。

    石阙刻留诗句大剑师,暮年再游此地,后人在《自横舟章》读到:师过水观影,唱曰:“我今颍水独自往,处处得逢渎渠,渎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渎渠。”后代修剑士评此为一介人身万般自在。

    这位大剑师是谁,作者没说,想来是个了不起人物,被后代修剑士敬仰。

    此一顷刻,天地陡然显异,一阵阵冬雷发啼,老叟老槐树下仰望天青。想是人世间又有哪一位修士证得九壬大境引起天摧地残。

    笔锋如镜头一转,其后场景是距老叟远六十余里的阳邑,现在河南阳城,登封市告成镇王城岗。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

    阳邑有一座天文台,名字叫“灵台”,作者又在用天文学说事。

    古代天文台是一座座无字丰碑。我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卓然,其中最突出的成就,即是对天象周密观测和记录,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流星雨、地震记录,都出自我国。

    灵台,就是用来观测天象的高台建筑。天象在上,登高始能望远,所以要筑高台,相传这种高台夏代叫清台,商代叫神台,到周代始称灵台。

    台体呈方形覆斗,高二百八十尺,暗合《洪范九畴》四方四隅,东、南、西、北四方与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隅二十八星宿,四壁用水磨甓[pì砖]垒造。读者或许问,那个时代有砖吗?

    有的,在2009年~2010年,省考古研究院的考古人员对蓝田县新街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在发掘过程中,令人惊喜的是,他们发现仰韶文化晚期烧结砖残块五件,未曾烧过的土坯砖残块一件。此外,还发现龙山文化早期烧结砖残块一件。砖出现年代很早。

    长夜不寐[mèi眠],一夜没有睡的眡祲[shìjìn]士,保章氏屠瀍[chán],首戴饰有鹬[yù]羽的鹬冠,左手执一卷告沴[lì]缣帛,步履匆匆奔出灵台楼梯。口中不断高呼“辟路、辟路”,让路、让路!样子很着急。

    作者后面有注释,眡祲士,从事望气预言灾祥的职业。古代文天学者多为家传,父传子,兄传弟。沴,为不好的天气。缣帛上书写不好的天气预报。

    祲[jìn]象堂两阖厚重青色门扉缓缓推开,三角形物帛縿[shān]面绘开明兽九首人面,高悬门扉上楹正中。祲象,日边云气之色所显示的吉凶迹象。物帛是专用名词,杂帛做成的旗帜,九旗中的一种,旗是绘制虎豹图案的专用旗帜。

    看到这里课代表说一句“讲究”,旗帜表示身份、事物指向、作战指挥,旗号很重要。小说注释也说到,九旗中的一种,估计小说最少会出现九种旗帜。縿[shān]面就是旗面,旌旗的正幅,专用术语。

    一条九尺后粗前锐水牛皮鞭,左右斜甩出正五花,啪一声,堂开鞭响,灵台开始议事。

    “鸣鞭”谓天子升殿临朝,先振三下净鞭,以示肃静。明清也再用。这里作者采用这一仪式。

    “冬,十有三月十三日,赤经双环简仪测星孛于东方入北斗,至天市而按节徐行,晨出东方,危。”灵台大夫布墨读屠瀍的报告。

    “保章氏子弟上书昊天垂象危祸?耸听言危,为何?”灵台大夫布墨问屠瀍。垂象危祸的原因。

    眡祲士屠瀍说道:“瀍、生而质钝,不通诗书。承袭祖业在灵台掌天星。”承袭祖业说明天文学一脉的流传特点,这个职业比较固定,史官也是这样,多是承袭祖业,比如司马迁是历史学家、文学家、也是天文学家,祖父就是史官。

    眡祲士的工作是以志星辰、日月之变(记录星辰、日月的变化),观天下之迁,辨其吉凶。以诏救政。

    以诏救政,这里说明天文学的目的,“救”即是“补救”意思。这样叫作“救政”,当时人们相信天人之间有绝对的因果关系。看星星为了颁布或执行政策。

    “此次星孛东方入北斗,星首炎赤断折星尾,横扫河汉[银河]势气巨大,厄凶之兆。”眡祲士屠瀍说这是厄凶之兆。

    祲象堂前六十六步外立有“量天尺”,三十六方青石板接连平铺而成正方案,方八尺,厚二寸。此处乃宗周国周公旦所定立的“天地之中”。(注18)

    这个注释读者一定要看,摘取片段:中原地区被称为中国,豫州被称为中州,华夏民族被称为中华。此为中国来历,现在河南人说好不好、行不行,还说中不中。“中”字根深蒂固。

    两人用一台红铜七衡六间仪,测算是否准确。

    灵台共四十四人,由灵台大夫主掌全台工作,副贰两人,冯相氏与保章氏。这里基本介绍灵台编制,当知识点阅读。

    三根柘木支成火堆上置一个双耳铜釜,釜内黝黑雪块银白。再过不了多久,眡祲士屠瀍可饮到一盂热腾腾堇荼浆水。(注20)堇荼当为茶,那时茶字还没出现。《诗·邶风·谷风》“谁谓荼苦?”荼字是苦菜。

    起火烹汤只为伫候一人,交传公文至朝都郏鄏的遽[jù]徒。灵台上下都再等传书的信使。作者用遽徒一词,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且使遽告于郑”。遽车:传车。遽是最快的马车。

    告文说:不名修士破境九壬,孛入北斗有兵刀,量天尺前寒杀为谁浓。

    本章知识多,需要反复看注释。丁一乙写东西,盐太重,茶过浓,文章总要稀释,让读者费心力。

    本章主要点出两处,一是有彗星来,兴刀兵,天下山河将巨变。二是有人破境九壬,冬天打雷,天地有异象。

    拟容取心,断辞必敢,课代表色艺兼点评完毕。

    2022年10月5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