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夭寿!老朱照着我小说抓人 » 第四十九章 朝堂的诡异

第四十九章 朝堂的诡异

    翌日,早朝,奉天殿中。

    朱元璋身穿龙袍,高坐在龙椅之上,甚是威仪。

    群臣跪拜行礼之后,文武分站两旁。

    众文官们都满腹心事,蓄势待发。

    只听见司礼太监高声喊道;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话音刚落,只闻有声音传来,

    “臣有本启奏!”

    一人走人群中走出,大声说道。

    朱元璋眼睛微眯,说话之人就是国子监祭酒孔照。

    和昨天毛骧所汇报大的一样。

    不过朱元璋还是装作不知的问道;

    “爱卿所奏何事?”

    “来人,把奏疏呈上来!”

    司礼太监上前接过奏疏,送到了朱元璋的手里。

    朱元璋心里明白是何事,不过还是装模作样扫了一遍。

    只听那孔照接着说道;

    “禀圣上,臣要参那草堂明人,请陛下明察。奏疏中已经写明了理由,臣认为那草堂明人之罪行罄竹难书。不罚不足以服众。”

    朱元璋笑呵呵的问道;

    “爱卿不必说的如此严重吧,咱看了奏疏中所写,不就是写了一本小说么。”

    孔照知道,此时他一人说话,皇上肯定不会放在心上。

    偷偷示意其余官员。

    “臣有本启奏,也要参那草堂明人。”

    朱元璋闻声望去,说话之人乃是翰林院学士。

    “臣参那草堂明人数典忘宗,不尊礼法!”

    朱元璋无语,这也不找个好点的理由。

    还未等他说话,又有人出列道;

    “臣也要参那草堂明人。”

    说话的正是督查院的左都御史。

    这也是昨天众人商量好的。

    朱元璋眼睛微眯,没有说话。

    朝堂之上,陷入一片诡异的平静。

    孔照三人见朱元璋不说话,以为是三人所说没有打动朱元璋,因此把眼神都看向了胡惟庸和汪广洋。

    希望二人也站出来说话,让陛下看看文臣们的决心。

    汪广洋无奈,毕竟昨日他当众之下,答应了众人此时却不能反悔,要不然,官声将毁于一旦,日后没有人再回把他放在眼里。

    只好出列道;

    “禀圣上,昨日臣也看了那本小说,其中暗喻确实不妥,希望陛下查之!”

    汪广洋耍了个滑头,他昨天想了一夜,也是明白此事背后定是有高人插手,不想把自己牵涉太深。

    因此,说话比较委婉只是说不妥。

    具体哪里不妥,什么不妥,他却未说。

    这样,想必两边都不得罪。

    文官们见他如此说,倒也没说什么,毕竟他只要站出来说话就行。

    可是朱元璋看向汪广洋的眼神就比较耐人寻味了。

    想要各打五十大板?咱的这个丞相,还真是会做人。

    朱元璋心里暗想。

    此时就剩下文官之首,胡惟庸。

    文官相信胡惟庸今日肯定会和百官站在一起,毕竟他也是文臣,更是一个读书人。

    朱元璋的目光也看向胡惟庸,昨日闭门谢客。

    咱今日倒要看看他的态度。

    胡惟庸知道,朝堂之上,他作为百官之首,不能再装聋作哑了。

    要不然不仅百官看不起他,皇上也会不喜。

    只见胡惟庸道;

    “禀圣上,臣昨日身体不适,所以还未曾读过这本小说,还是刚才朝堂之上才听闻。”

    虽说众人包括朱元璋都不相信这句鬼话买还是在看他接下来如何说。

    胡惟庸接着说道;

    “臣刚才听各位大人所言书中内容,确实有损读书人的形象,如果有心人利用的话,确实会让天下读书人失望。”

    众文官闻言,不禁暗自窃喜,看来胡惟庸还是选择了从众,这不出众人所料。

    朱元璋没有多说,他知道胡惟庸不会如此愚笨。

    果然,胡惟庸话锋一转接着说道;

    “可是,如果仅凭着一本市井小说,又没有触犯我大明律例,怎么能就如此轻易的定一个人的罪?”

    “天下文章,自古到今,说不胜数,如果说我们仅凭一本小说,就认为可以打断读书人的脊梁,那岂不是小看了我辈读书人,日后也势必会被后人所耻笑。“

    “所以,臣认为,此例不可开。”

    百官们望向胡惟庸的眼神顿时变了,他是怎么敢的,难道是要一个人面对这些朝廷大臣?

    这胡惟庸莫非是真的病了,把脑子烧糊涂了?

    胡惟庸此时也很无奈,只好无视众人的眼神。

    他如此说,又岂是他本意?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本来不必如此说的,可是却被这些朝臣们逼迫的不得不如此。

    这些朝臣们,忘了自古以来,朋党,是所有皇帝所忌讳。

    如果今日众人真的众口一词,那岂不是说明了文官们已经自成一派?

    那以后如果遇事,众人都是如此,那皇帝该如何自处?

    特别是咱这位朱皇帝,又岂能坐视这件事的发生。

    所以,原打算是两不相帮的胡惟庸,瞬间就在朝堂之上有了决定。

    这就是让咱的这位朱皇帝知道,我胡惟庸一直是向着陛下的。

    想必皇上定能会明白。

    朱元璋确实是听出了胡惟庸的言外之意。

    比之汪广洋不知道好了多少。

    想起汪广洋,朱元璋目光凌厉的忘了过去。

    汪广洋不敢抬头,只感觉仿佛有两柄利剑向自己直刺而来,心里不由暗暗叫苦。

    一步错,步步错,满盘皆输。

    自己得尽快找办法扳回一城才行。

    那些武将们倒是无所谓,本来读小说就不是他们的喜好,自然是满看过。

    而且,这些武将们向来不喜欢文官,此时见有人写小说骂他们,高兴还来不及,又怎么会帮助他们说话。

    此刻的朝堂上,鸦雀无声。

    朱元璋一一看过众人,无人敢与之直视。

    百官的态度,他尽收眼底。

    他心里自有主张。

    既然今日有人替那草堂明人说话,那自己也就不用乾纲独断了。

    要不然这些酸臭文人,会天天烦咱。

    大殿之中,有声音响起,

    “胡惟庸,那你说,此事应该如何处理?”

    胡惟庸明白,皇上这是想让自己替他背锅,可是自己却不得不背。

    只好说道;

    “臣以为,孔乙己这本小说,既然已经传遍应天府,这是阻止不了了。但是可以让他在止步于应天府,任何商店不准在印发此书。”

    这个处置,朱元璋和众文官都没有异议,大家都不想让这本书太过扩散。

    胡惟庸小心谨慎,仔细斟酌,接着说道;

    “至于那草堂明人如何处置嘛!”

    ……

    PS:感谢最强士官长,飞鸟灯,书友20170702041449784,书友161123091654424几位老爷的打赏!

    求追读!!!月票和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