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走马行镖 » 第十六章 南宫往事(大章)

第十六章 南宫往事(大章)

    这里是金陵城地坊,权贵的聚集地。

    但这地坊的权贵数量可不算少,并且不只是权贵,还有金陵本地的世家大族与南王府的家臣居住。

    秦无殇作为金陵城的一个普通人,自然是不可能将这地坊的所有人家全部铭记在心,他也没那个闲心去认。

    而秦无殇之所以能够直接认出眼前的南宫家是京城的官,是因为这南宫家的身份地位比较特殊。

    南宫家传承至今,已经超过了百年,是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家族子弟大部分都进入京城书院读书,在京城的文人圈子里,话语权很大,同时,经过南宫家百年的经营,南宫家无论是在京城的书院(非官方)还是在朝廷的太学,势力都是异常的根深蒂固。

    这只是其次,毕竟那只是在京城,这里可是金陵,是那位南王的地盘,而真正让南宫家在金陵城变得家喻户晓的,是当年的太子登基,也就是当今的大魏皇帝。

    当年,太上皇(大魏上任皇帝)率兵南征北战,没有时间理会政事,也没有时间在后宫进行人类的薪火传承这一伟大事业,所以只有两个儿子。

    大儿子,就是当今的大魏圣上,当初的太子。

    小儿子,就是如今封地金陵的南王,当初的大魏军方第一人,随着太上皇南征北战,战功赫赫,军中威望极高。

    这两兄弟,并不是一母所出,一个主文,一个主武,于是,自然而然的,朝堂上的群臣就分成了两个派系。

    因为太上皇多年都是在外南征北战,所以大魏内部的政事早早地便交给了太子处理,太子仅仅两年的经营下来,朝中的文臣都逐渐倒向了太子一系,可以说,当初的太子就是文官集团的全部希望————都想有从龙之功。

    但这只是刚刚开始征战的前两年,随着战事逐渐白热化,前线的战报一封接一封地传来,原本信心满满,觉得太子必定能够成功登基,继承大统的文官集团坐不住了。

    原因无他,就是南王的战绩实在是太猛了,猛到了一种匪夷所思的地步。

    具体战绩过于琐碎,这里暂时先不提,后文会慢慢交代,先举几个最突出的例子说说。

    第一,南王的作战方式。

    从战争开始之后,南王(当初还不是南王,这里为了方便理解先用着)就负责带头冲锋,每次都是冲在最前线的那个。

    无论是攻城、正面交锋、追击、断后或者是突袭,只要人员里有南王,那他必然是冲在最前面的那一个,并不是像某些皇子,上战场只是单纯的为了镀金增加资历,实际上就是坐在军中大营睡觉,屁用没有。

    南王的这个行为,别的不说,最显著的效果就是快速的在军中建立起了自己的威望,上至那些军中老将,下至普通兵卒,无一不佩服的心服口服。

    如此猛人,自然也被敌军注意到了,于是就落得了一个“血疯子”的名号————每次打仗打完,南王都是浑身披血,就像一个血人一般,其实都不是他自己的血。

    这是其一。

    第二,南王的胜率。

    对于南王来说,打仗就好像是在专门给他送军功的一般,自战争开始,有他在的战役就没有输过,更离谱的是,伤亡还是最小的。

    用秦无殇前世的话来说,南王就是天才型选手与全能型选手的结合,从军中主帅到冲锋步卒,就么有他干不了的(南王刚开始是从最底层的步卒开始,一步一步靠着自身积攒的军功上位的),最让人无力的是,这家伙还非常的努力。

    形象点来说,南王就是一头老黄牛,还是那种可以凭一己之力完成从播种到收获全部工作的老黄牛,全自动,全天候,随时待命,毫无怨言,简直就是军旅抗战的必备神人,李云龙用了都说好。

    这样抽象的描述可能还不太直观,随便说个例子————当今的大魏,三分之一的江山是南王一个人带兵打下来的,还有三分之一是与太上皇一起打下来的(太上皇挂名的),最后这三分之一才是当年大魏的地盘。

    开疆扩土的不世之功,这要是随便给一个不是太上皇亲生的人,那必然就是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但这人是太上皇的亲儿子,那自然就不一样了;总之当初太上皇见了谁都提上两嘴自己的小儿子,不厌其烦。

    这消息传到京城之后,文官集团就开始慌了,别说文官集团,就连太子本人都开始慌了,他当初甚至想过要不要主动点,自己把自己的太子位给废了,但由于还不是皇帝,所以只能就此作罢,硬着头皮继续干下去。

    太子这么想的原因,不是害怕他在政治上斗不过这个弟弟,而是害怕自己登基之后,南王一个不高兴,直接造反,带着那批吃人不吐骨头的狠人武将冲进京城把他给砍了,那就彻底寄了。

    别说带兵造反,就仅凭南王一个人,这京城之中都没有能打得过他的,皇室的供奉也只是摆设,只能借助京城的护城大阵苟且偷生。

    他虽然在处理政事、拉拢朝中大臣上天赋异禀,但这武道修为…………一言难尽。

    就在重度被迫害妄想症患者太子在惶惶不可终日,众多文官朝臣人心浮动的时候,南宫家的家主(时任户部尚书,大魏中央银行的行长吗,同时掌控大魏国库和太上皇小金库的实权派)在众目睽睽之下,第一个站出来,明确表示坚决支持太子上位,惊呆了整个文官集团,包括太子。

    太子很感动————我自己都对自己没有信心,你却对我这么有信心,整的我多少有点不好意思,但我还是很感动的。

    当即,在朝会结束后的第一时间,太子就把这位盲目自信(在他看来)的户部尚书给请到了自己的东宫,两人见面之后,顾不上行礼,太子的第一句话就是:

    “你怎么想的?(君思汝何为思?)”

    面对眼前这激动不解的太子,这位户部尚书只是一脸严肃地行了礼,慢悠悠地回答道:

    “殿下乃是正统嫡长子,将来定然继承大统,这是天理!(殿下乃正统世子,必将继承大统,此乃天理也!)”

    年轻的太子看着眼前这个糟老头子严肃神情,很显然不是在跟他开玩笑,当下,在短暂的沉默之后,太子眼中逐渐散发出神采————那是一种叫野心的东西。

    他猛地抬头,看向了眼前的这个实权大臣,发出大笑,笑声逐渐变大,振聋发聩,在偌大的东宫之中回荡着————这位年轻的太子重新找回了他的自信!

    面对着几近疯癫的太子,这个年近古稀的老头依旧是面色如常,静静地垂手等待,尽显谦卑之态。

    良久,笑够了的太子逐渐收敛,脸上带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笑容,看向了眼前的这个满头白发的投机者,这谦卑的姿态再一次坚定了太子的决心,也再一次放大了他心中的野望,年轻的太子终于开口,只说了一句话。

    然而仅此一句话,便让这个老人心满意足地离去了。

    “南宫先生,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今天的事。(南宫先生,孤此生定不忘今日之事。)

    他知道,自此之后,只要那个南王不直接造反,或者南宫家不企图谋反,南宫家的地位便雷也打不动,至少兴盛三代人。

    南宫良,南宫世家家主,前朝最后一届一甲进士,新皇登基之后,一路平步青云,短短三年,便从户部尚书(正四品)升任至门下省侍中(正二品),其身后的南宫家亦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跃成了当朝顶级文官世家。

    (门下省,职责是专门负责审核皇帝的诏书,算是皇帝的审核员)

    而南宫良借着圣眷升任门下侍中之后,干的第一件事,不是捞钱,不是结党,而是集中所有政治力量,第一时间就将太学的话语权拿下————南宫良的儿子南宫治当了太学(大魏官方最高等级学府)的仆射。

    太学仆射,太学的最高长官,它还有个名字,叫国子监积祭酒。

    南宫家的动作之快,让满朝文武都很震惊————不是他们没有准备,只是认为南宫良刚刚升任,正常来说第一时间应该是稳固自己的地位,树立一下自己的威望,哪怕是做做表面功夫也得要个几天才对,于是自然就没有准备好,所以等南宫良得手之后,已经吃了。

    虽然南宫良升任门下侍中之后,已经算得上是文官集团的领头人了,但如此行为依旧是让大部分朝臣甚是不喜————吃相太难看了,什么好处都是你们南宫家的,那我们吃什么?

    但得手的南宫家可管不上这么多,在得手之后,便开始稳固地位,在京城之中扎根;而刚刚登基的新皇眼见朝中群臣怨声载道,原本刚刚稳定下来的局面又开始出现波动,心里多少也是出现了一丝不满————你是皇帝还是我是皇帝?我现在刚刚登基,给你安排成门下省的老大,是让你帮我稳固局势;你不帮我就算了,还给我添乱,你是生怕我不被骂成昏君吗?

    独宠权臣,确实是昏君行为,御史台的那些喷子(御史)是可以上书指责(开喷)的。

    于是,一边是为了安抚群臣防止自己被喷,一边也是为了敲打敲打南宫良让他知道自己才是皇帝,这位年轻的大魏新皇便下了一道诏书,这道诏书没有经过门下省,直接就发了出去。

    这种不经过门下省的诏书,专有的名字叫“中旨”,因为没有经过门下省直接发出,所以单纯就代表着皇帝的个人意思,所以一般情况下权威性不大,朝臣们几乎不会执行听从。

    但这次,面对这新皇的第一道中旨,朝堂上下竟然是非常罕见的一条心————非常赞同,第一时间就执行了诏书上的内容,生怕皇帝反悔,群臣也是从原本的怨声载道齐刷刷地变成了幸灾乐祸,甚至还能带着一丝怜悯。

    可以说,除了南宫家的人,整个朝堂上下都很满意。

    而正在门下省喝茶的南宫良在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已经迟了(被故意瞒着),当这个年过古稀的老头知道这道中旨的具体内容之后,差点当场去世,再三确认消息属实之后,这个原本还因自己的得手暗暗自得的老头高呼一声:

    “天欲使我南宫家死无葬身之地乎!”

    随即一头昏死过去。

    那么,这道中旨的内容是什么呢?

    半个时辰之前,京城南宫府,大内总管兼贴身大太监何元尖锐的声音回荡:

    “…………(全是废话)朕欲在金陵兴办太学,特令本朝太学仆射南宫治,即刻前往金陵,亲自监办此事…………(画饼,很大很多的饼)钦此!”

    何元走后,整个南宫府如丧考妣。

    这道诏书大致的意思就是:朕现在刚刚登基,要多做好事,觉得金陵作为大魏南方的中心,不能没有太学存在,否则就会让南方的学子心寒,于是决定在金陵也建一座太学,你这个刚上任的太学仆射刚好没什么事,闲着也是闲着,就亲自去金陵一趟,负责替朕办好此事吧。

    表面上,是彰显皇帝的仁德;实际上,一方面是为了试探南王,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加强对金陵的了解何掌控(虽然作用不大,但聊胜于无————至少皇帝是这么想的)。

    而南宫良昏死过去的原因…………

    ————你刚抢了人家的皇位,现在又去挑衅他?挑衅就算了,还派我儿子去挑衅?合着不是你儿子就不用管死活…………

    南王有多狠,南宫良很清楚,当初征战时的后勤就是他这个户部尚书负责,海量的军费里,在个人身上花费最多的就是南王,花费的这些银子不是疗伤也不是用来打造盔甲兵器,单纯的只是按照军功给的赏赐。

    这笔钱多到什么程度呢?

    南宫良可以拿他的晚节担保,这笔钱够他南宫家吃上三年还有剩余。

    更狠的是,南王弑杀,天下皆知。

    这个弑杀不是杀一个两个,也不是几十个上百个,而是屠城————这也是当年太子如此恐惧的原因;面对一个杀人如麻,修为还无人能及的武道天才,只要脑袋不是被驴踢了,都会选择躲开,而不是选择正面硬钢。

    那不叫勇猛,那叫找死。

    这才是南宫良最为恐惧的,他怕自己的儿子犯病惹到那位南王,随后整个南宫家就被屠得一干二净,这便是根本原因,其它只是加深他恐惧的佐料罢了。

    而在金陵办太学这件事,自然是全城皆知的,秦无殇自然也是知道的,作为这件事的负责方(哪怕是被迫的),南宫家的名号自然也就在整个金陵城传开了,百姓们可不管这朝堂上的是非恩怨,于是人人交口称赞,特别是那些学子,更是激动无比,就差把南宫治埋进自家祖坟供着了。

    “想不到啊,这金陵城里人人交口称赞的大好人,竟然干出如此龌龊之事…………”

    南宫府大门口,秦无殇的眼神越来越冷————他在这儿站了三分钟,南宫府门口的门房早就看见他了,也进去报过信了,但很快就回来了,甚至都懒得再看他一眼。

    秦无殇原本打算等南宫家的人主动出面,将这件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尽量平静的解决————不是他不想出气,实在是没实力,虽说这金陵城里不能动修为,但让他一锤好几十还是不现实的,就算是报官也没有证据,毕竟无论如何他的神目也不能暴露。

    秦无殇不是圣母,谁的小命重要他还是分得清的。

    但眼下,对方很显然是不想鸟他了。

    “既然如此,只好将这件事闹大了…………”

    秦无殇心里一横,瞬间暴起,在那个门房一脸震惊之中,狠狠地踹在了南宫府的朱红大门上,三米高的门板直接碎裂,木屑飞溅四方。

    “南宫家的人,既然做错了事,为何还滚不出来赔罪?!”

    缓缓收回脚的青年傲然站立,声音清亮,带着少年的意气直冲天际,声振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