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爹是嘉靖 » 第七十八章 这太难了

第七十八章 这太难了

    一说到大明朝禁海的事情,后世很多人都喜欢把锅甩给太祖朱元璋“寸板不许下海”的圣旨上。

    固然这其中有朱元璋的问题,但朱元璋时期禁海之举也是迫于无奈。

    大明肇造之初,人心不附,海外的敌对势力时常利用在大海之上的来去无踪的广阔优势,骚扰大明边海,给大明的沿海地区的治安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老朱同志又担心江浙一带的百姓,以及当时居住在泉州一带的外国商团继续支持张士诚、方国珍等人的残余旧部死灰复燃,与之争夺天下。这也使得老朱同学对海上的力量产生了恐惧,故而也就三令五申的重申禁海之策。

    出身农民的老朱同志经历过元末明初的惨烈动乱,也见识过为富不仁的大商贾是如何欺压良善之辈。

    所以老朱同学在骨子里就恨透了那些喜欢“投机倒把”在海上从事走私贸易的商人。

    再加上唐、宋、元以来由朝廷实行控制经管的朝贡贸易政策,因为走私猖獗的缘故,使得朝贡贸易导致不断赔本,以致“库藏为虚”,而要打击这些走私行为,对于刚刚初建的大明王朝而言也是一笔沉重的财政负担。

    最后老朱同学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认知,认为大明朝的根基在于农业,而农业所生产的一切又足以养活大明朝,所以禁海这事在老朱当政的三十多年里,就一条任何人都不能触碰的禁忌。

    而且为了强化这个禁忌,加强对内陆沿海百姓的控制,朱元璋又利用胡惟庸案炮制了一出“胡惟庸通倭叛国”的政治大案,使得对于开海有想法之人皆都噤若寒蝉,不敢再言一句。

    到了永乐时期国力大涨,朝廷也造的出来可以远洋万里的巨舰战船,也开展了一些列轰轰烈烈的下西洋壮举,但随着永乐大帝本人的驾崩,以及执行下西洋任务的郑和去世。

    这一场由皇帝意志开展的伟大壮举也就此断绝。

    后来的皇帝要么魄力不足,要么因为自幼生于深宫养于深宫,接受的又是传统的儒家教育,使得“士农工商”的阶级思想刻入骨髓,对于外面的世界又缺乏足够的认识,所以即便是想在开海。

    但在已经占据了海上走私之利的南方士族的一再恐吓和所谓祖制的压迫下,有心开海的皇帝也收起了再次开海下西洋的心思,从思想上彻底的把拥有数千里海岸线的大明朝变成了一个极端保守的内陆国。

    其中最著名的两个例子就是英宗时期,刚刚登基的堡宗还只是一个八岁的孩子,还啥都不懂的时候,就被糊弄着下了“一切造作悉皆停罢”的诏书,将永乐时期开始的“下西洋”活动给禁了。

    当然这一波被禁,除了因为皇帝年幼无知之外,最大原因就是之前的下西洋活动之中,获利的仅有皇帝和少数权贵,而下西洋的成本却要朝廷承担。

    这样不健康的财政模式,负责管理文官集团要是愿意继续那才是活见鬼了。

    毕竟他们帮助皇帝治理天下也是要花很多银子和心力的,结果下西洋的好处全让皇帝拿了,他们分不带一分便罢,还要帮皇帝出下西洋的成本,这样的模式能持续下去才邪门。

    所以,英宗朝的禁禁海的是一点都不冤,要怪就怪皇帝吃独食吃的太过分了,所以这帮文官们也就抓住了皇帝年幼的机会,以及太祖皇帝曾经颁布的多道禁海诏书为理由,直接罢了下西洋活动。

    断了皇帝继续吃着朝廷的补贴为自己小金库赚钱的念想。

    而另一个例子就是嘉靖二年发生的“争贡之役”,因此此事的发生,不仅导致了宁波百姓遭受了无妄之灾,还把劝架的备倭都指挥刘锦、千户张镗也坑在里面战死了,使得当时的浙中大震!

    事后,当时还是七品芝麻官的给事中夏言就上疏奏言倭祸起于市舶,请求朝廷裁撤仅剩的市舶司,最后在经过一系列的利益博弈之后,朝廷裁撤了福建,浙江市舶司,独留广东一处。

    至此大明朝数千里的海岸线也就只剩下了广东一处官方认真的进出海口,至于其他的地方自然也因为朝廷力量的缺失,变成了走私者的后花园。

    但是走私之人只图眼前之利,并不能像朝廷那样建立起制度以及维护制度的暴力执法队伍,所以渐渐的浙闽地区除了走私不断之外,就是数不尽的海盗,以及杀不绝的倭寇。

    现在东南渐渐因为朝廷海事的荒废,以福建商人李光头与徽州商人许栋四兄弟开始掌握双屿港一带开始走私贸易,并建立秩序,使得双屿港逐渐成为东亚最大的走私贸易港,盛极一时。

    不过这些信息还不是高拱现在能知道的,他给朱载坖讲的海上故事,也就是从太祖实行禁海,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以及英宗时期罢下西洋事,和嘉靖二年发生的“争贡之役”。

    但是听了这些故事之后,朱载坖对大明禁海的历史也算是有了一個大致的脉络。

    朱载坖叹息道:“我大明沿海数千里,如今只剩下广东一处市舶司,岂能管理好这数千里的海岸线?说不定现在的海上已经群盗密集,相争其利。朝廷若是不能好好的重新审视海政之策,弄不好在不久的将来在东南的海上就会出现一个南面称孤的大盗!”

    “而且如果不能好好的安抚处理这个大海盗,说不定也就导致群盗肆虐,侵害我东南沿海之百姓呀。”

    朱载坖的这声叹息听在高拱的耳中,也像是一道惊雷,他万万没想到生在深宫之中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大明亲王,竟然还有如此见底。难道这就是天赐神慧吗?

    高拱轻声道:“王爷为何会这般认为?”

    朱载坖无所谓道:“这世间的道理不就是这样吗?当你的力量退出了某个地方的时候,这个地方自然也就会有新的力量入侵。如果这个新的力量不够安稳的话,那它就会变成最坏的隐患。到时候大明东南可能就没有安定日子可过咯。”

    “朝廷不仅要面对北边俺达的侵扰,还要收拾东南的乱局。想想都让人头疼。不过这事也不是先生和我能够操心的,陛下和内阁的阁老们,他们应该自有对策吧。”

    朱载坖的话让高拱的心情顿时也沉重了起来,皇帝沉迷于修玄问道,内阁皆是尸位素餐的自私自利之徒,又岂可会看到这样浅显的道理?

    想到这里高拱也不由羞愧起来,若不是朱载坖这番话,他到现在也不可能会看透这些问题。

    所以在这一刻,高拱是多么希望皇帝能放下“二龙不相见”的心结,和裕王爷好好的聊聊朝廷的事情,说不定这一切的危局,也就有了破局的方法。

    可惜这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