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江山 » 第十一章 小小儒生

第十一章 小小儒生

    “衮服一事未公子尽管放心,我会亲自监督,一定不负所望。”

    二人商议好了一切事宜,未为这就打算离开,而王亥则是随同送行。

    “这都三天了,太子殿下还没解出来。”

    二人来到亥世宫外,却见街对面的言华堂外围拢了数百人。

    其中一人领头,呆滞在一道横幅面前,久久不散。

    “王亥,这是……?”

    未为对眼前的景象十分不解。

    “那位是明国太子,朱元。”

    “据说这言华堂是一位儒教大家创办,广布教义,颇得民心,说来也巧。”

    “她也和我一样,遇上了明王整改国风的机遇,得以顺势,这几年言华堂在明国也是风生水起。”

    “而这位儒教大家不但做派高雅,其学识亦是不浅,甚至连修为都已经达到了知命巅峰之境界,在修行界也是翘楚之辈。”

    “太子元见其有惊世之才,便欲招贤,以国师待之。”

    “然未得见也。”

    王亥将自己知道的告诉了未为。

    “这位儒教大家敢将明国太子拒之门外,难道是不愿入朝为官?”未为又问。

    王亥又轻蔑的笑了笑,像是在笑话那位儒教大家一样,转而又回答了未为的问题:“儒教之人,各个自命不凡,拒太子,不就是为了博名声嘛。”

    王亥最是喜欢攀附有权有势的人,虽然这很不光彩,但比起他眼中的儒教之人来说,已经是活的很坦荡了。

    言语中也是将这位儒教大家的目的给说了出来,当然,这只是王亥的猜测。

    “太子连续两天前来拜访未果,第三天时,言华堂门口便专门为太子准备了一道横幅,声称只要太子解了横幅上的谜底,便能和言华堂的主人见面。”王亥又将其中细节说与未为。

    这是在自己门前的大事,王亥自然是一清二楚。

    听了王亥的说辞,未为却是摇了摇头,并不认同。

    “既然已经做到了一国盛名,又怎会是这等虚伪之人呢?”

    未为对儒教之人多有了解,似王亥口中那般的伪君子,确实占了大半儒生,但不是绝对。

    光是听了王亥的描述,未为似乎已经猜到了这位儒生真正目的。

    出于好奇,未为走了过去。

    横幅有字,云:“泱泱九州,兴衰无常;诸子百家,不尽风流;佼佼言华,何以久安?”

    今日已经是第四天了,太子元还是希望言华堂这位儒生能够被自己招安为官。

    他知道横幅上是什么意思,也知道问题的答案,但他并不想按照言华堂堂主的意愿告诉她想要的答案。

    这里是明国,而他是明国太子,亲自前来招安,已经是给足了面子。

    招安言华堂堂主为明国国师,这是明王的意思。

    所以太子元才会屈身前来,不成想,这小小儒生不但行事高调莫测,就连志向也是如此狂妄。

    “烦请通传你家主子,本太子受王命前来招安。”

    太子元有些不耐烦的重复着相同的话语,这是他最后一次忍辱。

    围观的百姓还以为是太子元解不出横幅的谜底,而太子元此刻心中所想,是让言华堂主如何死。

    待明王猝,太子元要杀的第一个人,就是她。

    “荣辱之名,为天下式;朴中有儒,常儒乃足,大制不割也。”

    未为来到言华堂外的太子元身旁,与之并排而立。

    也是给出了横幅的答案。

    说荣辱之争,乃是天下生民一生之所求,是一定式,以朴比作自然,而自然诞生了儒学,以儒学来衡量和整治这一定式,足以永恒延续。

    未为作为道门弟子,当然是信奉自然和天道,天道既然诞生了儒学,那么儒学就一定有其存在的道理,只要顺道而行,找到儒学真正适合的地方,那儒学就一定可以永恒延续。

    广布儒学的言华堂自然也能在天下立足。

    言华堂方才有一门生在此恭迎太子元,太子元命其传话后,他便就此离开。

    所以未为即便是说出了,也没有言华堂的人听到。

    只不过那言华堂顶楼一处雅间内,一只纤纤玉手停止了书写。

    放下聿笔,嘴角轻扬,喜上眉梢,款款道:“言淑,请这位公子到河中亭一叙。”

    “是。”陪伴在一旁的书童点头领命。

    身为立心境界,她自然知道主人口中说的公子,究竟是何人。

    作为修行者,五感超常,即使言华堂外的街道距离此处相隔甚远,她们也能将其听得清清楚楚。

    门生刚去替太子元传话,转而书童便已经来到了言华堂外。

    “这位公子,家主有请。”言淑来到未为面前,举止谦和款款,并向未为行礼。

    全身上下都透着一股儒生的味道。

    未为欣然接受。

    不是他游手好闲,喜欢与人结交。

    而是看破了言华堂堂主的目的,想要与之共赢。

    一位知命巅峰的儒教大家,若为未为所用,必能助其大业。

    一个想要夺取天下的人,手中没有几颗足以影响天下格局的棋子,那又凭什么去争夺天下呢?

    而那位太子元的处境就显得异常尴尬。

    被当众拒绝四次不说,还被当场冷落,实在是奇耻大辱。

    一位是夏国大公子,一位是明国太子。

    二人在言华堂外相遇,却没有相识相知,太子元只是用眼角的余光随意将未为看了个大概。

    “堂堂太子,竟被一介儒生给拒之门外,真是笑话。”

    身后的百姓讥笑声不绝于耳,他们好像巴不得将这位太子殿下给激怒,然后看着他利用权势狠狠教训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儒生。

    这场好戏百姓可是迫不及待。

    对于他们来说,此等大戏一生少见,才不管什么是非黑白。

    但太子元并没有恼怒,甚至面色无漪。

    被当众羞辱,心境也没有掀起丝毫波澜。

    就当这件事没有发生过一样。

    言淑当众冷落了他,就说明这是言华堂堂主的意思,知道自己的请求被无声回绝,太子元转身就走。

    言华堂内,小河穿院而过,在河面较宽的一处水域,一座平整的石桥浮水而出。

    在和中央,有凉亭一座,古筝弦动。

    其内有一美人兮,玉指拨弦,一曲英雄醉玲玲奏响。

    重如江海浪涛,奔流不息,轻如仙风浮尘,渺茫淡薄。

    弹指间河水惊涟,鱼跃平桥,鸟语声声。

    周遭生灵如迎仙乐一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与之共舞。

    动听的琴声渐渐停息,几声轻乐巧妙的续完终章。

    待琴声逝去,河水无漪,鱼鸟如常,未为也在言淑的带领下来到了河中亭。

    “音如意,可与天地齐鸣,人如仙,可美山河秀野。”

    “南海有释圣,名观音者也,其音有形,可斩万物,有音圣之称。”

    “今日见你,区区知命境界,竟能以乐之音沟通天地,真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佼佼圣名,实为次之。”

    未为听了言华堂主的琴声,见到了言华堂堂主的真容,就说她的乐可与天地齐鸣,如同将意念融入一般。

    她的美,超脱凡俗,有天仙之姿,可以给最美的山河秀野增添一分美。

    南海有一位释教圣人,叫做观音,其以音成圣,更有音圣之称,还是及不上言华堂主。

    “小生言华,见过道门圣人。言华一介小生,怎敢与音圣相比,圣人谬赞了。”

    言华起身恭迎,表露谦卑之举。

    极致的谦卑挡不住那出尘非凡的绝美容颜,盖不住那份与生俱来的野望。

    人间最美不过山河自然,比自然还美的,只能是传说中的仙了。

    言华之美,不似人间能有。

    其貌宛若天成,隐约间可见芳华流转,乍似梨花纯而不艳,又变清流温婉轻柔。

    几番欣赏,不可定起貌,不可存其美。

    好似乐声般,飘忽不定,妙不可言,实在是百看不厌。

    不多客套,二人与凉亭对坐,借茶相谈。

    “圣人言:‘大制不割’,若儒学为制,荣辱为式,二者何以不割?”言华虽然听到了未为的答案,但并不是很明白其中的道理。

    “我名未为,姑娘直乎我名便可。”

    “姑娘曾言,诸子百家,不尽风流;未为可叫百家无圣,诸门无后。”

    “唯儒独尊。”

    “绝先古之学,荣儒之治,可叫九州万世兴儒。”

    未为说,清除掉先古的所有文学典籍和诸子百家的文人书生,让天下人独尊儒学。

    那么世人便只能学儒,后世也只有儒学。

    儒学自然可以万古长存,流芳百世。

    九州无疑会变成儒教的天下。

    言华知道了未为的名字,自然也就知道了他王室的身份。

    敢许言华九州兴儒,愿绝先古之学,要做到这些,必然要有统治九州的权利。

    所以她明白了未为为何会来见自己。

    这和明王的目的一样。

    明王要言华入明国为官,而未为则是要言华为其所用,二者不过一丘之貉。

    “言华承孔圣之志,愿为天下大同,但自己不过一介女子,不敢见太子元,也不愿做未公子争权夺势的棋子,只求苟全此处,做个卑微儒生。”

    言华当场拒绝未为的提议。

    并说出她拒绝太子元的原因,便是她只是一名女子。

    若是明国生民知道言华堂的主人是一个女子,那么举国所兴的儒学便会被视作笑话。

    同样的,明国王室又怎会让一个女子委任一国之师。

    明王想要整改国风,所改不过是三教九流之尊卑,并未触及男女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