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开局自曝穿越者,文化入侵异世界 » 第二十一章 千古第一渠

第二十一章 千古第一渠

    “目前确实还在使用,虽说给当地带来的实际效益远不及当年,但不可否认,郑国渠仍然在发挥着余热。”林易道。

    “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仅靠一条郑国渠,怕是无法满足社会需要吧。”

    “封建社会大一统之后,人口肯定会迎来大规模的增长,再加上可能会有天灾战乱等不可控因素,郑国渠怎么撑得过两千多年。”

    赵院士问出了自己的疑问,他在等林易印证自己的猜想。

    “赵院士不愧是世界级的水利专家,如您所说,郑国渠修成,只是开始。”

    林易顿了顿,继续说道:

    “郑国渠全长约126千米,灌溉农田约115万亩,关中平原自此便成为华夏历史上农业发展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又因交通便利,四周有山河之险,先后有秦、汉、隋、唐等十代王朝建都于关中平原腹地,历时两千多年。”

    “史书有云:关中之地,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

    “除了灌溉的作用,郑国渠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具有淤灌性质。”

    “郑国渠所引的之水为泥沙浑水,汉代曾有歌谣唱道:“泾水一石,其泥数斗。”

    “这种从陇东高原带下来含有机质的泥沙,随水一起输送到低洼沼泽盐碱地区,具有淤高地面、冲刷盐碱、改沼泽盐卤为沃野良田的功效。”

    “郑国渠淤灌之地是未垦殖的沼泽盐碱地,非农耕地,土质多带卤性,是盐碱严重之区,非有河流冲刷碱卤不能种植。”

    “郑国渠的开凿,人为大规模引来浑水淤灌,迅速将盐碱地淤成良田厚土。”

    “也就是说,郑国渠浇灌农田不过是常规作用,主要在于引浑淤地,改良低洼盐碱,扩大耕地面积,使关中地带低洼平原得到基本开发,贫瘠干旱的关中自此遍地沃野。”

    说到这里,赵院士插上一句:“我猜此后围绕郑国渠建造了一系列水利网络。”

    林易不由得伸出大拇指称赞道:“赵院士果然是水利第一人,您说的没错。”

    “此后历朝历代,均在郑国渠的基础上加以维护或增设新渠。”

    “汉代,由于河床下切,在郑国渠的基础上修建白渠,并开有支渠,初步形成了关中水利网络。”

    “白渠灌区成为供应大汉国都长安城数十万人口衣食所需的重要基地。”

    “当时流传的歌谣唱道:“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净是,亿万之口。”

    “唐代,引泾灌溉达到鼎盛时期,在白渠之上,又修建彭城堰、三限闸两大分水枢纽,三渠路线基本固定下来,奠定了后续王朝乃至今日的渠线布局。”

    “到了近代,在现代水利建设技术的支持下,又在郑国渠基础上兴建了大型灌溉工程泾惠渠,使千年的郑国渠得以延续至今。”

    “秦因郑国渠而统一六国,汉因白渠而富甲天下,唐因郑白渠而四海臣服。”

    “郑国渠,当之无愧的华夏千古第一渠。”

    林易依靠系统快穿,现成的专家总结论证直接出现在脑海之中。

    说完,全场起立鼓掌,不只是被他慷慨激昂的陈词所感动,更是为两千多年前,水工郑国不惜冒着杀头的风险,也要为后世修渠的精神所感动。

    直播间此刻已是满屏溢满之词。

    【秦始皇大气。】

    【我,秦始皇,给你打钱修渠。】

    【看看郑国人,比起韩国人强的可不是一星半点。】

    【大国工匠!大国工匠!】

    【韩国可真是苟啊,活该被灭。】

    赵院士听完林易的讲述,心中已经完全了解,自己的所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现在就差最后一件事。

    “林易,我想求你一件事。”赵院士站起身来,郑重其事地说道。

    “我想求一份郑国渠及后世所有干渠的设计图。”

    这下,不止现场所有人一愣,直播间也是瞬间爆炸。

    【我擦,院士亲自开口,公开求人,这是什么排面。】

    【节目组这么厉害么,我不信这是托儿。】

    【不愧是赵院士,到了这个位置还能拉下脸亲自求人。】

    这一出林易到时没想到。

    “赵院士哪里的话,求就不必了,都是华夏人,为国为民是我辈应尽的义务。”

    “设计图可能不太好搞,不过我可以带您去看历代是如何修渠的。”

    赵院士没搞懂林易的意思,但他似乎也不太期望能真的有图纸流传下来,听完林易的话,迅速与其他几个院士围作一圈商量了起来。

    不多时,几人便讨论完毕,赵院士说道:

    “没问题,视频也是完全可以的,甚至是历代鸟瞰图都行,我们几个老家伙都研究大半辈子了,完全可以看图索骥,做出一套完善方案。”

    “不瞒你说,国家早在上个世纪大旱灾的时候,就想过在关中修渠,一直没有实施的原因主要是,不论我们如何设计,都无法完美解决河床下切带来的溃堤问题。

    “而且大渠除了灌溉、灌淤之外,还必须承担泄洪的功能。一旦渭水、泾河发生洪涝灾害,关中一望无际的平原会瞬间被洪水淹没,农田被毁,百姓受灾。”

    “最终修渠的支出与收效不能对等,远不如群众迁出来的实际。”

    “现在我们完全可以参照你的修渠视频,即便没有设计图,我们也能对比现有的方案,还原整个关中平原的水利网络。”

    赵院士说到这,话语之中有掩饰不住的激动,更有老水利人骨子里的自信。

    “没问题,赵院士,只是节目中还是不要公开了。”

    有了上次的前车之鉴,林易谨慎了许多。

    一群院士在这里,再公开,指不定还有其他重量级的大佬下场。

    “没问题,我们几个可以等你节目结束。”

    几个院士现在已经得偿所愿,完全不在乎其他的。

    “那几位老师还有其他问题吗?我们这是个求真类节目,我是穿越者,各位评委要找出我的漏洞,揭穿我。”

    “我信你是穿越者。”

    “没错,我也信!”

    “你说什么我们都支持。”

    还没等林易说完,几个院士就瞬间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