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尚宴 » 第三十二章:百家争鸣(上)

第三十二章:百家争鸣(上)

    这天晌午,卫昭正要出门逛逛,却被一身着皮甲的卫士挡了去路。

    “卫将军,我家少君邀您一起吃个饭。”

    卫昭见到他皮甲上的图腾,知道他是姬文仲派来的。

    “在内城么?”

    “没有,就在外城,康乐坊。”

    门口还停着专门来接他的马车,到也不好再推辞,便起身随他们去了。

    本以为姬文仲只是无聊了才想到喊他一起吃点酒,不过刚进了小楼就看到了伏家和苏家的仆人也在,不仅有卫士,还有一些管事的。这让卫昭有些诧异,出来游玩需要带这么多人么?卫士好理解,这些个管事怎么也带着?

    这个酒家是姬家的生意,姬文仲挑了个独栋小楼宴请他们,卫昭上了二楼,见到正有说有笑的三人。

    “卫兄,怎么才来啊,就等你了。”

    “是出了什么事情么?怎么……”

    卫昭朝楼下方向指了指。

    姬文仲看他一脸茫然的样子,笑道:“没什么事,听说康乐坊今日要有辩论会,天下各地的饱学之士汇聚一堂。这是各大家族选材的好机会,也是那些人选择东家最好的机会。邀你一起去,正好你也缺个幕僚,可以物色一下。”

    卫昭有些不以为然:“卫家的幕僚挺多的,我没必要在去找。”

    “可你现在需要自己的幕僚了。”

    姬文仲的这句话就是在告诉卫昭,你现在已经不是原本的卫家人了,需要自己的班底。

    这种辩论会其实并不是什么官方的组织。没有固定的时间,也没有固定的场地。通常都是有一个大财主租下场地,然后向天下散布消息,吸引天下有才学之人前来参加,并承包他们在帝都中的吃住。

    当然,这种巨大的开销,并不单纯的只是主办者爱才。只要是参加了这一届的学者,在此期间遇到良主,作为引荐人,待他日飞黄腾达,都会回报这一届的主办方。

    这次主办方倒是大气,承包了外城最大的一座单体建筑,一座大型的戏曲院,共有三层,二三楼是一些单间雅间,一楼就是巨大的舞台以及观赏席。此地甚至可容纳近千人同堂。

    亏得姬家在许久之前便订好了一个雅间,不然今天他们就得跟别人一样在一楼挤一挤了。

    此次辩论的主题便是“何以治”。

    这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却也十分具有争议。因为话题很尖锐,也是各方势力聘请幕僚最关键的需求点。因此在此次参与辩论的三百多人,从入场后简短的寒暄,便开始了学术上的争论,各方论点层出不穷,甚至到了相互指责学术弊端的地步。

    “一个人的强壮,不在于身体,而在于本心。只有坚韧的本心以及高尚的品德观念,才能获得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而通过强壮的身体彰显无力的人,在他病衰之际,曾经受他裹胁的人就会站出来反对他。对于人来说是这样,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也是这样……”

    “此言差矣!国与国之间并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无法以个人情感来概括。自古强权即为天理,两国的君主即便是情同手足,也会因为本国的利益而发生争斗。武力下的强权虽不能长久,但没有武力的国,只配任人宰割。你们学说的宽仁礼遇,只能建立在一个强权统治下的形式,只是一个道德审判的标准。但没有一个强大的军队,这一切形式也不过是弱者对自己的一种安慰。”

    这是兵家学者对礼教学者的一种反驳。礼教致力于教导世人,将一种克己私欲的礼仪,以及道德观念沁进骨子里。当天下人都懂的知廉耻,有了统一的是非观之后,天下便能安定,诸侯之间亦能和睦相处。

    而兵家就很简单,大国吞并小国,强者掠夺弱者,这是常态。兵家要做的便是如果运用战术上的先进,以弱胜强,以强凌弱。在兵家的世界里只有成王败寇,毕竟这是多少年一直如此。

    比起兵家对礼教的反驳,法家可谓是与礼教的理念针锋相对。

    法家的学者讲述了,没有一个体制是完美的。随着时间的变迁,曾经再好的制度也会在岁月中变得腐朽、腌臜。想要政权经久不衰,百姓的教化以及军队的发展倒是其次,就像一个强壮的人,一个有先进思想的人,他还是得要吃饭不不是?法家主张的便是应变与王权。只有不断的革新弊政才能使得国家的政治充满活力,而强大的王权才能维持革新的顺利运行。

    其实法家的学说很笼统,革新是涉及到方方面面,当然是要应当前局势而变。但有三点是法家学说的基石,那便是:王权、典刑、愚民。权力要绝对的掌握在君王手里,刑不明典就会令人心生畏惧而不敢触及法律,愚化小民使其只作为生产工具和战争的储备。这样便能将一个国家转化为庞大的战争机器,被愚化的小民,给予他们唯一的上升通道,他们便会更加为自己的君主卖力而不生出其他想法。

    每次的辩论会,无论是参加的人数,还是辩论的激烈程度,往往都是这三家最甚。因为这三家都是各国的主流思想,教化、军队、政治制度,各地的诸侯士卿的家臣们也多是出自这三门学说者。

    而其他学派的学说,要么十分神秘,叫人难以理解,比如道门学者的学说,听着好似修炼者的修炼方式,又有点像巫卜之类的鬼神说,亦或者是玄乎其玄的顺其自然。乍是一听,很有道理,可是越想越迷糊,别人甚至都怀疑他们自己都没搞懂自己的学说,更别提什么论据。

    又或者一些学派宏图很美好,并且有详细的论序,却难以用于实践。比如明家的博爱、至简。提倡天下人不分老幼,不分地域,相互敬爱犹如亲人;团结一致去帮助弱者对付强者;食之果腹即满,衣则御寒即足。这样平等友爱的场面时很美好,却完全忽略了生物的本性。怎么会有人爱别人的孩子胜过爱自己的孩子呢?怎么会有人仅满足于果脯避寒的生活呢?人总是会有偏向性的,也总是会憧憬更美好的物质生活。这种去人性的学说,也只能存在于少部分群体中,其余也不过只剩个理论罢了。

    卫昭对他们的学派的评价便是:一群可敬的人,一种幻想中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