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从太孙到皇帝 » 第五十四章 决定

第五十四章 决定

    这话一出,朱英迅速停下了脚步。

    他一转身,笑呵呵的黄子澄说道:“黄大人,你这主意改变的比翻书还快啊!”

    黄子澄捂着心口,装模作样的说道:“哎,这是咱的风水宝地,咱一想到要卖地,咱着心口就拔凉拔凉的。”

    “可是本官的命却如纸一样薄,实在是无福消受这样的好东西,也就只能是忍痛割爱了!”

    “三万就三万吧,既然贤侄说了,那就权当破财消灾吧!”

    朱英撇撇嘴,这货还真能装,卖一块荒山也跟大姑娘出嫁似得,搞得有走心没收心。

    朱英也是爽快人,为了避免夜长梦多,他便让老方掏出宝钞道:“说好了,咱们就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黄大人,画押吧!”

    “好好好,签字,画押!”

    黄子澄红光满面的看着手里的宝钞,嘴都已经咧到而旁边了,他生平还从来都没有拿到过这么多数目的钱。

    这可是白花花的银子啊,一座光秃秃的荒山竟然能换来三万两银子,这下自己终于有底气去教坊司了。

    朱英这孩子,终究是患有脑疾的人,在大事大非面前就知道败家,我看他就是天下第一冤大头!

    黄子澄得意的看着手里的宝钞,心花怒放,这可是他不费吹灰之力就得来的银两,简直比大风刮来的都要爽快。

    顿了一下,黄子澄眯着眼,一副得意忘形的样子,走到朱英身边道:“朱公子,哦不,贤侄啊,本官这里尚且还有几亩荒山,哦,不,风水宝地,要要不都卖去算了吧!”

    “这价格嘛,咱们一回生二回熟,好说!”

    黄子澄一副巴结朱英的样子,想从他这里多套些钱来。

    谁知朱英根本不领他的情,只是摆摆手道:“不了,告辞!”

    说完,便让老方拿着地契,直接转身走出黄府。

    出了门,朱英也没有急着上车,而是先大摇大摆的在黄子澄府周边转悠了一圈,才慢慢对老方说道:“传话给老头子,就说是铁矿的地契已经弄到手了,直接叫人开采就成!”

    “是,少爷!”

    ......

    皇宫谨身殿内。

    蒋桓捧着一份奏报火速入宫,一见到朱元璋,登时拜倒于地。

    “陛下,那边传来消息。”

    “说,你是等朕问你不成?”

    “经工部核验,那块荒山上确实有铁,矿脉之大,乃整个应天府第一!”

    朱元璋听完,浑身一颤,惊讶的问道:“真的有铁矿?还是应天府第一?”

    “英儿这孩子,真是绝了!”

    朱元璋站起身来,背着手在大殿里来回踱步了一阵,开口道:“来人,去将六部左右侍郎以上的官员全部给朕叫来!”

    “遵旨!”

    一盏茶的功夫,众文武大臣全部齐聚谨身殿。

    朱元璋直接把蒋桓送来的奏报让陈洪传下去,所有大臣都一一过目了一遍。

    众人争先恐后的看完,一个个却都傻眼了,这座矿山竟然在应天府,而且好多年谁都没有发现过。

    “这,这铁矿竟然是真的?”

    “这是应天府第一铁矿啊!”

    “有了此矿,咱大明不但可以让那些闲散流民去这里炼铁,而且还可以提高铁质的产量,生产更多的兵器,到时候咱对付北元余孽不就轻而易举了吗?”

    “是啊!是啊!”

    一众大臣一个个喜极而泣,纷纷跪倒在玉阶下面,口呼叫“陛下圣明!”

    朱元璋却摇摇头道:“这都不是咱的功劳,这一切都是咱大孙的功劳!”

    “朕现在就开门见山的告诉你们,这是朕的大孙子发现的,而且他还给提出了良好的发展策略,咱大明朝以后就不会在却铁器!”

    “陛下,请问是哪位太孙发现的此矿?”

    “朱允炆还是朱允熥?”

    朝堂上,竟然有大臣不关心铁矿怎么开采,反而问起这是谁发现的?

    朱元璋却摇摇头,他不愿透露给这些大臣们,他知道这些人一旦打听到是发现的铁矿,后面将会有很多的麻烦事。

    “这不是你们所要考虑的事情,你们要考虑的是替朕草拟一份如何开采铁矿的章程,然手交给工部,让他们赶紧去执行,朕要在年关之时,见到你们开采的铁!”

    “另外,命令工部加紧对兵器大打造,尤其是铸炮技术!”

    “臣等遵旨!”

    众人跪拜完朱元璋,还有等候朱元璋的发话,他却摆摆手道:“你们下去各自行事,不得越俎代庖,各自按计划办事就行!”

    “行了,刘三吾留下,其他人都回去吧!”

    “是,陛下!”

    众人纷纷告退!

    刘三吾独自一人待在谨身殿里,一脸的迷茫,他不知道陛下单独留下他有何用意?

    他只是翰林院的一个侍郎,说白了其实就是跟黄子澄是一个级别的人。

    但是他早年交过太子朱标,是太子朱标的授业恩师吗,在整个东宫地位相对其他翰林要高些。

    此时,朱元璋眼神闪烁。

    他一直认为朱英自从从棺材中爬出来之后,就一直没有接受过正统的教育,但是人家的脑瓜子确实聪明,没读过书都这么厉害,要是有一个大儒能教教他,那他将来的前途将会不可限量。

    “刘爱卿!”

    “臣在!”

    刘三吾很恭敬的对朱元璋弯腰鞠躬,这种大儒一般都非常尊敬人,这叫做学的一身本领,最后卖与帝王之家。

    “你是翰林学士,咱的一众贤孙都是你的学生,咱问问你,在你教授过得所有贤孙之中,你最满意的是哪一个?”

    这一问,刘三吾顿时有些蒙蔽了,其实在他的心目中,所有的学生都是差不多的,他从来都不会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

    陛下问这个问题是啥意思?平白无故的,难道要立储君不成?

    只见刘三吾脸色变幻了几下,缓缓说道:“陛下,臣教导皇子皇孙多年,要说这么多皇子皇孙之中,最具有天赋,最聪明,也最令人满意的就要属大太孙朱雄英了。”

    “只可惜...”

    刘三吾长长的的叹了口气,继续说道:“只可惜天妒英才,要不然那孩子以后的发展定会惊为天人!”

    “臣记得当年,在与众皇子皇孙争论灭蒙元之策论时,他引经据典,不到半刻钟的时间就驳的众人哑口无言。”

    “最为主要的,他所说的在以后全部都一一应验,要知道那时候的皇孙才八岁!”

    “一个八岁的孩童,竟然有如此超人的智慧,简直让人不敢相信。”

    “只是,可惜了...”

    说完,刘三吾就闭口不在说话,整个大殿之中安静的落针可闻。

    朱元璋也知道接下来他要说什么了,他很能理解刘三吾此时的心情,痛失爱徒,对于任何一个做学问的人来说,都无疑是一个沉痛的打击。

    就像你辛辛苦苦栽培的幼苗,好不容易长成参天大树了,却被人连根拔起,这不是做学问上最大的痛苦吗?

    一瞬间,刘三吾想起去世的朱雄英,泪眼婆娑,像是被朱元璋勾起了很多遥远的往事。

    刘三吾稍微缓和了一下情绪,继续对朱元璋说道:“陛下,除了皇长孙朱雄英外,臣以为这些皇子皇孙之中,便是朱允炆最成才,只是...”

    朱元璋摆摆手道:“咱还没有老糊涂到是非不分的地步,你继续往下说吧!”

    刘三吾叹了口气,继续说道:“陛下,皇孙朱允炆现在已经被束缚了孩子的天性,变得循规蹈矩,很多事儿都不懂得变通,而且很多书都读的比较死。”

    朱元璋听完,重重的点点头。

    前几日他献出的大量刊印银票的计策,要不是被朱英阻止,差点酿成大祸。

    朱元璋听完,点点头道:“既然你这样说,那你就陪朕微服出巡一趟,朕让你去见一个人,看看你能否将他培养成才?”

    “你记住,是跟朕微服出巡,定不能说出朕的身份,你只是去看看此苗子,是否可以培养,不可泄露了天机!”

    “臣遵旨!”

    刘三吾当然懂得朱元璋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