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谋之演义 » 第二百四十六章 太乙宫期许 风起云涌

第二百四十六章 太乙宫期许 风起云涌

    皇上一时的清醒,竟引得两个老臣在自己的面前撞柱而亡,一时的怒火中烧,竟让朝堂受到重创。

    皇上脸上一会儿红,一会儿白,半天都说不出话来,瞪大了双眼,手指着两具尸体,剧烈颤抖,不能自抑。

    快,快,护送皇上移驾!

    呼啦上来几个人,又是搀扶,又是护送,将皇上半拖着,逃离这事非之地。

    一场大病,让里里外外乱了套,王爷,司徒意外身亡,已是尽人皆知,传的神乎其神,可谁都不敢提。足足七天,皇上才有所缓和,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颁下口谕,栾心殿永久封闭,胆敢擅闯者,格死勿论,第二道旨意,八王爷贺,司徒周宗一党,逆天违命,勾结外敌,图谋篡位,死有余辜,追夺八王爷贺一切爵位,废为庶人,家产悉数充公,削周宗司徒职,降为衙司,刻奸臣碑,以警示百官,遭万世唾骂。

    皇上对这两人真是恨之如骨了,何止是恨,更是怕呀,死了还要于恶梦中索他皇上的命。不仅如此,当今之皇后,也受了牵连,本来如胶似漆,形影不离,这时也成了来历不明,一夜间美色全无,诗赋皆消,皇上旨意下,夺皇后印,逐出紫禁城,于华阳宫削发为妮,成了景空太师。

    建康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汴梁,朝野上下无不瞠目结舌,也不乏幸灾乐祸。这么一个唐,几番折腾,忠臣,能臣,本已凤毛鳞解,这下好了,最后的两个宝贝也给连根拔了,忠臣变奸佞,还钉在了耻辱柱上,谁还敢再忠,与逼良为娼已无异,唐,走到头了,正是兵下江南,吞并建康的好时机啊。

    也或者,汴梁加重贡岁,既要金银美人,又要城池州县,惹恼了唐主,故而拿太后的娘家开刀,唆使臣下罗织罪状,下手之狠,实属罕见。

    有人已经摩拳擦掌,要拟一份招讨檄文,要给这个不知天高地厚之唐主一点颜色看看。

    可坤乾宫却迟迟没有动静,莲儿更是胆战心惊,皇太后的心平气和与沉默不语,让莲儿忧心忡忡,一刻也不敢怠慢。王爷是皇太后的父亲,视皇太后为掌上明珠,王爷也是她莲儿的主子,王妃更视她为亲人,这是何等的痛苦,撕心裂肺啊,可皇太后的反应,让莲儿也只能强忍泪水,悉心守护。

    在莲儿看来,皇太后不仅仅是荣阳公主,如今更是一国之主,个人感情当服务于国之安危,不是打击报复,更要心系天下黎民,难哪。

    屡屡想说,却欲言又止。

    皇太后再次来到了太乙宫,先拜玉皇大帝,再拜八仙子,最后停留在了何仙姑像前,久久不愿起身。

    一直陪伴在旁的太乙宫主持昆仑邱,身穿道袍,手持拂尘,心如刀割,痛失义父,手足之情,让人肝肠寸断,恨不能手持长剑,将那些个妖魔铲除殆尽。而现在他最担心的,是眼前的皇太后,看着她的样子,焦急万分。

    “太后当以国事为重,玉体要紧。”

    “苦尽甘来,却是孤苦伶仃,做女儿的错,做太后的错啊!”

    皇太后转过身,看着大殿正中的八卦图,和那里映出的门外景致,长叹一声,缓步向前。

    “太后不要太过自责,分明是那唐主昏聩无道,才使王爷遭此不幸,太后乃上苍所寄托,万民所仰仗,还有赵大人等众臣戮力同心,仇可报,大事可成也。”

    “了无牵挂,这样一个唐,没有也罢。”

    “太后是说……“

    “不知道嫂夫人和孩子,是否安好啊。“

    昆仑邱正了正身子。

    “昆仑邱已是闲云野鹤,一心追索道家之真谛,但我相信王爷生前对此早有安排,太后可放宽心。“

    “相信如此,哀家现在就你这么一个亲人了,旦夕祸福,唯有道长你可以依靠了。“

    昆仑邱拂尘一抖。

    “我已无我,只有道!“

    皇太后自顾自地去了,莲儿紧随其后。

    昆仑邱现在知道,皇太后为什么执意要在宫里建太乙宫并由他来坐镇的真正原因了。

    回到住处,昆仑邱拿出他的那把剑,寒光一闪,剑出鞘,气贯长虹,猛如虎,气陈丹前,定乾坤,一时间风雨雷电,又时时碧空如洗,一时风扫落叶,又一时山花烂漫,呼风唤雨般一日如四季的变化,整个汴梁诚惶诚恐,不知该喜还是忧,是瑞还是吉,只说是天宫嬉戏,一或玉帝悲啼。

    有人甚至将其与建康的事件联系到了一起。

    “臣有本奏。”

    罢朝三日之后,左仆射董大人出班,递上折子,慷慨陈词。

    “建康之唐,我朝皇恩普照,体恤百姓黎民,念及匍匐之请,不忍兵戎相见,允其臣属,偏治一方,而其唐主非旦不闭门思过,感念皇恩,反而利令智昏,听谗言,匡美色,杀忠良,备甲兵,抗天旨,乱纲常,建康沉渣泛起,江南生灵涂炭,天怒而人怨,我朝当顺民意,兵发江南,振天威,剿灭乱贼!“

    此事件的发生,这会儿应该没人再说皇太后与建康内外勾结,要改名换姓了,但唐主弑杀一国太后的家人,至亲,绝对是胆大包天,根本没把太后放在眼里,把堂堂大周当回事啊,更何况人家现在可是周之主政,这不是欺我周皇年幼,挑衅周之天威吗。

    皇太后掠了一眼折子,轻轻地放下,面无表情。

    “戡乱初定,新皇刚刚登基,尚且年幼,本该休养生息才是,至亲亡故,乃是哀家之家事,以哀家之私,而举国家之力,兴师动众,恐怕不妥吧。“

    门下侍郎柴大人出班。

    “太后,既是太后之亲,也是国家之戚,臣属之国,本该尽为臣之责,护我国体,佑我至亲,此番荒唐行径,罪恶诏诏,天理难容,杀的是我至亲,毁的是我天威,如不讨伐,换以颜色,岂不有恃无恐,其他臣属如群起而效之,天下必乱,臣请太后早做决断,速速讨之。”

    柴大人说的的确有道理,如此嚣张跋扈,再不收拾,吴越、西蜀等藩属还不趁火打劫啊,烽烟四起,那可就大事不好了。

    左右丞,参政,谏官,诸臣纷纷出班响应。

    “太后,臣愿领命出征,荡平贼寇。“

    殿前检点司赵匡胤也挺身而出。

    “赵爱卿,你可有本要奏?“

    作为朝之首辅,赵普,却一直不动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