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谋之演义 » 第二百五十五章 飞书传京城 当头一棒

第二百五十五章 飞书传京城 当头一棒

    赵匡胤并没有急于昭告天下,而是将其视作一种飞言,任其恣意横行。

    如果京城无内应,兵戎相见,那北辽势必会趁虚而入,节外生枝,他这个被强推上来的皇上能坐几天,可就难说了。

    同平章事赵普是什么态度,是否会倒戈,就变得非常重要了,而他赵匡胤要想有所作为,实至名归,此人不可或缺啊。

    于是赵匡胤派了弟弟赵光义,带着他的亲笔信,以快马,领几个亲随,秘密赶回汴梁。

    太原的消息犹如当头一棒,拿着赵匡胤的亲笔信,赵普左右为难。

    “吾弟子修,自唐末以来,群雄并起,五胡乱花,中原混战,生灵涂炭,天下苦民久矣,今上天诏命,瑞龙呈祥,地之嘱托,民心所向,将士拥戴,我不敢逆天命而负苍生,望弟审时度势,顺天应人,与我同舟共济,共赴国难,先朝之贵胄我当推恩而布泽,能人贤士,我当各归其位,吾弟之贤能无人可代,吾弟之位坚不可摧,治国安邦,吾弟天下无二,肯望吾弟外抚黎民,内抚朝臣,授三弟光义以天机,勿阋墙而流血,兵戈而生乱,如此天下幸甚,百姓幸甚。“

    哎呀,一边是新欢,一边是旧主,难上之难啊。

    要说这太后的心思,他赵普,早有预料,这闲言碎语的,也不是空穴来风,从权臣张宝昌,到乱贼张德培,再有皇上御驾亲征而陨于流箭,这前前后后的攒起来,可不就是昭然若揭吗?

    纳贡于朝,将计就计,后宫风云,以已骨肉争皇上之幸,驾驭皇上,以退为进,美人计,离间张氏父子,开科举,培植亲信,这不是要做第二个武皇吗?

    就连他赵普,擢升来汴梁,也是为了结三教九流,察官场云雨,听从太后召唤,是太后埋在白虎将军身边的一颗暗子啊,就连他与赵匡胤哥俩结为金兰,又何尝不是响应太后呢?

    本是为救唐,但现在看来,是要灭周啊。太后之谋略,着实让赵普佩服的五体投地。

    但现在形势发展的如此之快,已经让赵普穷尽想象,理不出个头绪来。

    誓于太后同进退,一日为仆,终身为用,一日为臣,死而后已,可遍寻天下,这一路路的节度使,一个个的虞侯,又有多少忠于朝廷,有多少不是他赵匡胤的旧部,就是他的亲随?

    赵匡胤每一次的凯歌高奏都伴随着御史、参政、谏官的非议,弹劾,广结党羽,私授军衔,以朝廷之名行揽权之私,现在看来并非嫉贤妒能,子虚乌有。

    就是这朝堂上,又有多少文臣甘愿唯太后马首是瞻,更不要说为了一个野心勃勃之女流?

    乱世啊,乱世,谁掌握了天下兵马,谁就是天下,谁就是真龙天子。这赵匡胤隐藏的可够深的,他赵普怎么一点都没想到呢?

    “哥哥,你还犹豫什么,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周气数已尽,为赵的坐天下,乃是天意,还请哥哥速速决断,来个里应外合,逼那太后让位,大哥过于仁慈,非要兵不血刃,要换了我,竟带兵杀进城来,二哥!”

    赵光义已经不耐烦了。

    “大哥说的对,杀来杀去,如何得民心,如何让百官甘愿俯首,如何让各握有兵权之节度使响应,休得莽撞,待我细细想来。“

    赵普正颜厉色,不是环顾四周。

    “太后圣谕!“

    府门处传来一声高喊。

    “快,快,三弟,快躲起来!“

    “躲什么,躲?”

    “擅离职守,还有你活的,不要坏了大事,快!”

    赵普不由分说,让几个仆人推搡着赵光义,进了里间,自己整了整衣冠,紧走几步,出门跪迎。

    韦公公亲自出马。

    “传太后旨,同平章事赵普即刻进宫见驾!“

    韦公公说完,一扶赵普。

    “赵大人,跟咱家走吧,太后那里可眼巴巴候着呢。“

    赵普连朝服都没换,跟着韦公公就出了门,上了轿,一边走,一边问。

    “韦公公可知是什么事,如此着急?“

    韦公公神色凝重。

    “这么大的事,你赵大人还不知道,都要炸祸了,那赵匡胤造反了。“

    啊,赵普不敢再问,谣言如骤雨,来的可真快。

    “你可都听说了?“

    太后正襟危坐,昆仑邱一旁手持拂尘,背上一把长剑,特别扎眼。

    “臣,有所耳闻。”

    赵普此时惜字如金。

    “那你且说,这真真假假,究竟有几成?”

    太后之威严,这会儿如芒在背。

    “臣以为,太原节度使,一直以来,尽忠职守,为人谦逊,不恃功,不贪财,不恋官,也未有结党之嫌,太原刚刚收复,节度使与各同僚下属,戮力同心,兴利除弊,强兵戍边,广布圣恩,此时纷纷扬扬,恐是有人嫉贤妒能,而节度使出身武将,言行举止,难免百密而一疏,结下恩怨,孰是孰非,还需甄别才是。”

    赵普垂手而立,太后未如往常一样,让人看座。

    “可我得到的奏报,说那赵匡胤已经黄袍加身,又怎讲?”

    赵普这心里就是咯噔一下。

    “会否,那赵匡胤被别有用心之人挟持了,太原之局势复杂,太后不可不察。”

    应该说,整个太原已经失控了。

    “哼,如何察,派去之人,恐怕是有去无回,当此之时,宁可信其有,而不可信其无。”

    太后断言。

    赵普赶忙跪下。

    “臣有罪!”

    太后冷眼相看。

    “你有何罪?”

    “臣老眼昏花,利令智昏,失察之罪,叩请太后责罚,以儆百官。”

    太后站了起来。

    “文武百官,哀家信得过的,可堪大任的凤毛麟角,问罪你这个首辅,岂不是乱上加乱,起来吧,当前的情势,当如何处置?”

    “臣以为,当前之要务,太后统揽全局,应举重若轻,以稳朝堂,言传之事,无论是真是假,都要派可信之臣,授钦差大臣,持尚方宝剑,前往太原,面宣太后旨,召太原节度使回京面圣,另有任命,如子虚乌有,节度使自然领旨回京,如有二心,钦差大臣可见机行事,先斩后奏,即便不成,节度使为聚拢人心,也不能把受命大臣怎么样,臣斗胆,愿领命前往。”

    赵普说的不是没有道理。

    但太后拒绝了赵普的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