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蛊子 » 序章三 初遇

序章三 初遇

    “如何布置?”

    “中式简约。”

    “约一分钟,稍等。”

    来到这座城市的第一晚,我突发奇想,放弃了用交互器来安排即将下榻的房间。

    我使用了面对面的人机对话,并且天真的以为,有更多“人”的因素的加入,会让房内的气象变得不一样。在略显漫长的一分钟内,我于是幻想着,一些以前从未见过的玩意儿,从四面八方沿着地下交通管道,到达这里。然后被有条不紊的被布置在房间里。

    一切期待终止于开门之后。我看到了和之前几座城市里,几乎一模一样的房间。甚至桌上香炉摆放的位置,摆件的数量,都分毫不差。我原本高涨的情绪瞬间跌落谷底,这种巨大的落差感,直到现在仍记忆犹新。

    这种无聊的试探,其实是我的一种明知故犯。绝对的标准化,几乎是这个时代深入骨髓的特征。故而我即使自以为是加入再多的变量,也无法改变什么。整个基于机械运作的世界仍然在一丝不苟的运行着。

    当我那一晚胡思乱想这些的时候,突然就想明白了。既然这世界有着整齐划一的步调,那又何必要刻意创造不同呢?我回忆起自己在此之前,到达的每一座城市,都是如出一辙的浅尝辄止——去到当地图文馆查询资料,自认为目标达成后,便匆匆离开。我自以为是的想打乱这所谓的智械世界的节奏,却没想到自己先活成了机械的模样。

    对于这个世界,我的认知其实还远远不够。那一晚之后,我决定改变自己原定的计划,打破自己的固有的行事风格。从这座中央之城开始,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从地图上来看,北域昆仑是一个奇迹般的存在,在一片曾经的苦寒高原,拔地而起一座拥有如此庞大规模的城市,实在是令人叹服。了解它的第一站,我选择了位于城南的二进制塔。

    这是世界岛中央地区的数据中继平台,也是中央之城的重要地标。全塔高度为一千零二十四米,这数字显然是有意而为之的。后来我也在本市的大图文馆中了解到,当年的设计者计划用十周落成这座建筑,全塔设计高度也定为了二的十次方。最后却只用了十天,而当我来到通汇坊①,在街道上仰望这座高耸入云的建筑物,我实在无法想象,要拥有何等恐怖的生产力,才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

    当我登上观光层时,我已经离开这座城市表面超过一千米。在观光平台,我看到了令我叹为观止的画面,至今想来,仍然不减心中的震撼。

    街道与建筑,在我向下注视的一瞬间,排山倒海般扑面而来。北域昆仑是棋盘式城市的极致案例,尤其在这样的高度,我更能真切的感受这一点。街道横平竖直切分出一个个坊市,坊市内一座座建筑,错落有致的排列着。好似在观赏一件精密构造的机器,又好像在看一张韵律和谐的乐谱。在前人的名言中,建筑既是一种生活机器,又是凝固的音乐②。我一直很难理解这句话,看着生活中的一幢幢楼宇,始终很难与之共情,直到这一刻,才彻底领悟其所表达的含义。

    将视角转向远方,连绵的昆仑山脉,似乎和我一样,也在注视着这座中央之城。山顶冰雪为其平添一分神圣的气息,和高峻山体本身的庄严肃穆相辅相成,成为这座城市天然的神圣加持。

    这是我第二次遇见昆仑山,此前是在西海岸边的小昆仑城③,只不过那时是在低处的仰望,而并非是身居高处的平视。也能看到雪线、山冈,却缺少那种巨大的视觉冲击感。想到这里,我不禁觉得自己是如此幸运,在第一昆仑匆匆一瞥未能体验的感受,却在第二昆仑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从那高塔下来之后,我便造访了南部的山区。这是中央之城的穷尽之所,却并非是空无一人的地方。在山脚下,我遇到了几个和我差不多岁数的年轻人。他们分别是地质学、动物学和植物学的爱好者。三个女生分别来自天府、江汉④,两个男生则全是本地人。他们沿着山麓结伴而行,收获颇丰,获得不少一手的数据与信息。当几位了解到我是一位历史学爱好者,瞬间流露出了一种惊诧而又好奇的语气,他们问这问那,并邀请我一同探索,我婉言谢绝了。

    于我而言,在第一自然中或许更能感受大千世界的真谛。然而,人类波澜壮阔的历史是一首勇气的赞歌,她更值得我去到访一座座城市,去叩街问巷,去查看资料。重续我们曾经辉煌无比,如今却散落凋零的文明脉络。

    正因为我始终怀揣着这样的想法,在山脚下短暂的停留之后,我再次返回城中。

    我的第三站定在了千星台。全球几乎所有城市的航天站都坐落于郊区,千星台也是其中之一。这是一个大型建筑群,由南向北占据了整整九个坊市。这是本市人口流动较大的区域之一。只要进入这片区域,就能听到航天器起落时产生的轰鸣声。由于隔音系统的存在,这九个坊市之外我便听不到丝毫的声响。千星台就像一座城中之城,只不过使其与外界隔离的是人工音障而非实体城墙。休宿区的隔音效果同样良好。那一晚,抵达千星台时已经是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洁白高大的航站楼外,航天器如同山间飞鸟,或归或离,极富诗意。

    我选择了一次短途旅行,在同步轨道⑤的周合空间站度过了一晚,透过观光窗,我又一次见到这颗星球。看着那熟悉的大陆轮廓、山脉、河流。我忽然想起来了什么,从莫比乌斯环⑥中拽出了一幅全息地球全图。对照实物我才明白在那场战争⑦末期,长久的地质运动与自然灾害对于这颗星球的整体面貌产生了何其巨大的变化。许多岛屿、低洼之地被淹没,山脉易势,河流改道。我瞬间生出了一股子沧桑之感,自然之力的磅礴,令我叹为观止。我又看向世界岛中央的北域昆仑,那黑暗中的光点竟显得如此渺小。

    回到城里,我又陆续逛了城北和城西的几个坊市,也和许多本地人进行了交谈,了解了许多关于本城的掌故。只是,我已经没有了那时在二进制塔上时的激动心情了。最终我也仅仅在城内游走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又回归老本行打算去逛图书馆了。

    那是叩时坊的一个再寻常不过的清晨。之所以来得这么早,是因为我之前预约了大剧院的一场多元剧⑧《终焉之谷》,改编自與反同名小说。作为原著党,我认为这部剧非同凡响,其在充分尊重原作内容的同时,又大胆创新,尤其是最后一幕,在蛊子说出那句几乎是无数人说过无数遍的四个字:“我,即万物。”之后,就迅速消隐于无尽的黑暗之中,台词与舞台效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直到谢幕后所有观众都离场后,我还沉醉于那个演员最后的一个眼神之中,犹如一对深不可测的黑洞,却又给人一种空无一物的感觉。

    走出大剧院,我步行前往中央博物馆。不得不说,中央之城确有其世界岛中心的地位。博物馆海量的藏品令人目不暇接,又爱不释手⑨。在此之前,我只去过淮口的城市博物馆,这一次的博物馆之行,我摸到了数量更多,种类更为丰富的藏品。除了看到了五花八门的手机,还用一台略显笨重的计算机写了几行代码。由于“地大物博”,我只好在馆内过夜。晚饭时又惊喜的发现了不少相当古早的美食。当我对着那只叫花鸡束手无策时,忽然看见标签上的磁息条⑩。在观看了教程之后,我才好奇的敲开了这个泥土包,开始这顿晚餐。之前在同步轨道的失落情绪,又因为博物馆中的奇妙经历而有所消退了。

    于是,在五月的一个清晨,我终于来到了自己的最后一站。

    中央图文馆。

    听许多人说过,大图文馆的“大”,是只有实地造访才能感受得到的。因为在地图上看到的长条型建筑,根本无法体现其真实的模样。而在我看来,中央图文馆完全配得上“高大”二字。一百二十米的标高因为建筑本身几公里的周长而不显山露水,更何况是在市中心一众超高建筑的簇拥下。然后,其本身又并非是一个巨大苯重的城市立方体。相反,单从外立面来看,它相当精巧,银色的人造金属结构柱与合成透光晶体在这巨大的建筑表面有序组合穿插,给人以立体生动的浮雕质感。在未进入馆内阅览馆藏之前,我先被其精美繁复如刺绣般的外观征服了。

    如若在馆外我感受到的,是建筑的秩序之美,那么在馆内,我所感受到的就是人类浩瀚历史的文明之美了。相比于这颗星球上大部分的地方图文馆,中央馆拥有数量规模更大的原件资料。大图文馆的别称也正是来源于此,不然,我也不可能在此地逗留三个月之久。

    行笔至此,耳边又响起了交互器平静清晰的声音:“本日新入档一万七千四百二十一卷。”三个月来,这声音已经在我耳边响过无数遍。除了每日的入档报告,还有对于我提问的回复。

    “自然终结,是什么意思?”看着这言出法随式的回复,我关闭了交互器。因为它给我的回复让产生了更多的问题。我于是起身,前往七楼的近代档案区。

    看向窗外,此时已近黄昏,斜阳透过窗户投射在光洁的地板上。在一排排立柜间,我快速的穿梭检索着。

    在最后一排立柜后,我听到了一些特别的声响,听着似乎是光脚在地面上行走的声响。

    我好奇的绕到立柜之后,然后怔住了。

    我看到的,是一张苍白的,略泛灰色的面孔。此人一袭银白色及腰长发,在夕阳的包裹中,略泛光亮。一身黑色装束,衣服很宽松,洁白的手臂插在裤兜中。浅灰色的腰带显出此人细瘦的身材,带上挂着一块洁白的玉玦,和一杆精致的银白色烟枪。长裤在脚踝处收口,并且,如我所料,赤裸着双脚。

    此人面容清丽,应该是典型的男生女相,如果他的脖子未被颈圈遮住,或许我能准确的判断出性别。

    我快速的打量着这少年的所有细节,直到我与他四目对视,我是目光才停止徘徊。

    那一双眼睛好似空无一物,却又让人隐隐觉得深不可测。

    我将刚刚检索后收录的所有资料在莫比乌斯环中打包。比起这些,我隐约觉得,面前之人更有吸引力。

    ①通汇坊,北域昆仑中心城区南部坊市,世界岛重要通信基地所在地。

    ②此处有所谬误,流动的音乐应指的是雕塑,但考虑全文,未作删改。

    ③此处指东域昆仑,世界岛中央东部城市,下文第二昆仑指北域昆仑,第一昆仑即指东域昆仑。

    ④二者都是世界岛东域城市,天府位于昆仑东麓的盆地之中,江汉则是大江沿岸城市。

    ⑤此处指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⑥莫比乌斯环,遗寻的时代,一种智能设备,植入于人体之中,并非是真正的手环。

    ⑦指第三次世界大战,其持续时间与烈度远超前两次之和。

    ⑧多元剧,周合二世纪早期诞生的一种结合多重设备与媒介一同呈现的艺术形式。

    ⑨早于遗寻时代的二百年,人类的博物馆就已经对于藏品实现了可触摸式的保护处理,旨在让大众近距离感受历史。

    ⑩磁息条,一种便捷信息载体,一般分文字,图片,视频,全息可触投影等等。磁息技术是周合一世纪末期发明的一种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