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吴砦传说之拯救秦腔 » 第三章 严师出高徒

第三章 严师出高徒

    俗话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不,几个熊孩子干的坏事,第二天一大早就被李春登给知道了!

    恼羞成怒的李老师,就像一头咆哮的狮子,在秦腔小学的院子里,对着一群像小绵羊一样的学生拳打脚踢。

    当了十几年的民办教师,李春登最奉行的就是“严师出高徒”这句话。因此,只要学生犯了错他就用手中的那根教鞭狠狠地打他们。不,准确地说,应该是教育,教育不是打,打和教育是有区别的。尤其是像张宝民这样冥顽不灵的学生,但凡抓住机会就得好好教育教育。

    上课不认真听讲,教育!家庭作业完不成,教育!欺负同学,往死里教育!然而,张宝民就是属于那种好了伤疤忘了疼,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人。最重要的是,身为五保户的张宝民的爸爸张大拿特别支持李老师的这种教育方式,因为在家里谁也管不了他,就得交给老师好好教育教育。

    有道是“人不学,不知义;玉不琢,不成器。”在李春登心里早把张宝民当成了反面教材,认定张宝民不学无术,这辈子大概率不会有什么出息了。

    怎么说呢,别的孩子十三岁已经到镇上去念初中了,这小子还在三年级留级呢!三年级读了四年,就语文和数学两门课,每次考试还是不及格,怎么能让他去初中念书呢!到了初中,每次考试倒数第一,别人问起来,这是谁教的学生,是哪所小学毕业的,哪个村的?你说丟不丢人!这不仅是打他的脸,而且会毁了秦腔小学和秦家村的声誉!

    所以,他宁可把张宝民教育到退学,也绝对不会再给他升级了。《三字经》上有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对于张宝民就得严加管教。

    然而,李春登的严加管教非但没有教育好张宝民反而让他怀恨在心,最终做出了这种为人不齿的事情。

    咱们姑且不说这件事如何收场,却说秦家村小学为啥叫秦腔小学?

    为啥,就因为这里是秦人的发源地,这里的人都是从小听着秦腔,唱着秦腔长大的,有个叫贾平凹的文学家说过,秦腔故事是他们道德启蒙的第一课,秦腔让平凡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秦腔承载着大家的精神寄托,是人们互相交流情感的一种方式,充分体现了它的历史性和现实功能,千百年来秦家村人热爱秦腔已经深入骨髓,索性就给村小取名叫“秦腔小学”了!

    秦腔小学建在半山腰,两座宽敞高大的土瓦房面对面站着,西边教室里是一、三两个年级,东边教室里是二、四、五三个年级,全校加起来总共就几十个学生,上初中要去十几里外的镇上。

    学校不知建于何年何月,据说之前是在窑洞里学习的,窗户没有玻璃只有窗棱,到了冬天就贴上硬纸板或报纸挡寒;屋顶的瓦则多有破损,一到夏天就漏雨。

    秦腔小学仅有两名老师,都是村里农民兼职的民办教师,一个姓赵,一个姓李,皆是四十不惑的年纪,讲着极不标准的普通话。

    学校专门为他俩腾出来一间十多平米的小房子当批改作业的办公室,另外还有一间柴房,是专门给大家烧水用的,水在山脚下的沟渠里,每天都要派一个班的学生去抬水。

    张宝民因为挨了李春登老师的教鞭,怀恨在心,便冒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风险,给他们的李春登老师撒了一泡尿,并眼看着几个女生把烧好的水送进了办公室,而那天赵老师正好有事请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