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1980,我的文娱黄金时代 » 第10章 编辑震惊

第10章 编辑震惊

    南京。

    小雪飘飞,还原出故时金陵的美貌。

    《钟山》杂志社收到了一份厚厚的稿件。

    编辑刘琴想着明天都要放假了,拿到这么多的文稿,脑袋就大了。翻看了一下,大体确定了是军旅题材,名字叫做《亮剑》。她打算先看个几章,其他等着年后再审阅吧。

    刘琴快速翻阅稿件,本想看看这又是书写着怎样的英雄气概,却直接被开篇震惊到了。

    她微微皱起了眉毛。

    这李云龙咋老骂人呢?含“娘”量着实有点高啊。作者恨不得让李云龙的每一句话里都充斥着“粗鄙不堪”的言语。

    她好歹也是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姑娘,男人的一句句“娘”把刘琴这个刚工作不久的女孩子看得面红耳赤。

    其实刘琴的第一反应便是,这简直在损害军人的形象。

    可是开篇的战役就把刘琴深深吸引住了,看得她热血沸腾,完全忘记了时间的存在。

    待到有同事喊她吃午饭,刘琴才发现居然已经看了两个小时了。

    “你们先去吃食堂吃吧,我不饿。”

    同事张涛看到刘琴废寝忘食的样子,一反常态,于是对这稿子也有些感兴趣了。

    打趣道:

    “什么稿件能让你连饭都不吃了啊?”

    张涛又看了一下稿子最外侧的封面,“《亮剑》?武侠小说吗?倚天剑屠龙刀那种?这人写得还挺多,稿子怪厚嘛!”

    刘琴连头都舍不得抬起来,一边快速浏览稿子,一边回答:

    “军旅题材,写打仗的,特精彩!”

    “呦!我还真的很喜欢看打仗的小说,小时候就听父母讲过《红日》《林海雪原》,长大后就开始自己阅读了。你先看着,等我吃完饭也来观摩一下。”

    于是到了下午,张涛开始饶有兴趣地拿起《亮剑》初章,谁知越往后看,越是激动。最后干脆直接拍起了大腿!

    “嘿!真带劲儿!”

    看着编辑部两位最年轻的编辑被投稿小说迷得如痴如醉,资历老点的同事便围了上来,想着来给他们俩掌掌舵……

    于是,人是越围越多,就连编辑社主编丁君走来了,加入了阅稿大军。本就是年前最后一天上班,大家也都没什么非完成不可的任务了,索性都来看这部引人入胜的小说。

    直到下班时间,都没有人离开。

    仿若忘记要放假了。

    感性的刘琴此时已经哭废了一卷卫生纸。还没看到后面内容的编辑还挺好奇,这是又是哪位小战士牺牲了,让刘琴同志哭得这样撕心裂肺。

    而张涛阅读进度紧跟刘琴后面,脸色是越看越难看,他偷偷将目光投向主编丁君,也有了自己的担心。

    “这么吸引人的小说,万一主编不让刊登怎么办?”

    抽泣的刘琴初生牛犊不怕虎,她已经把稿件全部看完,便很真诚地问丁君:

    “主编,你说这部小说好看不?”

    正看到抗美援朝部分的丁君被这么一问,放下了手上的稿件,有些疑惑:

    “好看啊,怎么这样问?”

    “那咱们杂志社能刊登吗?”

    丁君喝了一口茶缸里的雨花茶,津津乐道起来:

    “目前来看,当然可以啊!这么新鲜的军旅题材,不容易见到啊!特别是出现了一批与此前不同的‘新军人’形象。开头几笔就把李云龙活灵活现的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骂个娘,爱喝酒,这些爷们要有的标签并不仅仅是他真正的男儿本色,还有八路军的英雄那点侠客的秉性也不是他的专利。他就是他李云龙,幸运智慧狡黠于一身,拥有着那种独特的日渐消逝了的、真正的男人的性感!”

    听到主编给了那么高的评价,其他编辑也纷纷发表看法。

    “丁主编说得很到位。就算单独看这个题材便很新颖,突破了以往军人受到审美束缚的完美形象。”

    “《亮剑》做到了‘去英雄化’和‘凡俗化’,这个作者特别注意军人内心世界的探索。就连鲁迅先生都说过,战士的日常生活,是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无不和可歌可泣之部相关联,这才是实际上的战士!”

    “作者一方面沿袭着此前军旅题材的范式,写出了咱们军人所特有的那种英雄气概和高尚品质。但又悄悄地不是把他们一个个当作‘英雄’来描写,而是从所谓的‘人’出发,在‘人’身上凿刻出英雄的形象。”

    “是的,我看到了作者在尽情地撒开视野,摘下人物身上的光圈,写出他们‘去英雄化’之后的一血一肉,并认为这样的描写,才是更加深刻的现实主义,才找到了一支神笔来活画出军人的灵魂。这样的写法所欲达到的效果是,让读者看这些人物,不觉得高不可攀,而好象就是身边活生生的战友和邻居。”

    张涛看到大家讨论得热烈,也加入了其中:

    “可不是嘛!在看到和尚牺牲后那段,我一个大男人都哭了。这个作者深谙人性啊!李云龙为和尚报仇后,在收拾行李时,喊着:‘和尚,和尚,去把老子那个...’还没说完他定住了,默默坐回炕上。无论看几遍,我还是为这段流泪。”

    丁君突然对《亮剑》的作者很感兴趣。

    “刘琴,作者是有什么军人家庭背景吗?怎么能写出这么深入人心的军旅故事?”

    刘琴无奈地谈了摊手,撇了撇嘴:

    “还真没有,根据信封可以看到作者在淮省彭县,叫王波。”

    丁君听后也有些遗憾,现在整个编辑部看这小说也大半了,却对作者毫无了解。在以往的文学批评中,还是要深入了解一下作者的生活背景,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

    “笔法很老练啊,应该是位很有阅历的老者了,他写的很多场景,仿若身临其境般。如果有机会,真想去拜访一下。”

    刘琴突然有个想法:

    “也许王波先生就是一位团长呢!”

    说罢,编辑部哄堂大笑起来。

    丁君则更是好奇这小说后面写了什么,于是提出建议:

    “我觉得大家既然那么喜欢这小说,不如一鼓作气看完。咱们就在年前一起决定要不要刊登《亮剑》。”

    其实在说这话的时候,他心里就已经做好了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