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1980,我的文娱黄金时代 » 第22章 报社采访(求收藏追读)

第22章 报社采访(求收藏追读)

    在张涛诧异的眼光下,王波将他请到了屋内。

    还好陈秋月带着福娃出去晒太阳了,家里只剩下两个小女娃,否则会显得房子太过拥挤。

    张涛观察到王波的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简陋的环境与新铺的水泥地、崭新的洗衣机格格不入,看来第一笔稿费已经落到实处了。

    在张涛看来,王波的日子虽然过得艰苦,但是两个女娃娃却收拾得很干净。

    王波招呼张涛坐下,并且用茶缸倒了一杯水端了过去。

    “张编辑,请喝水。家中简陋,招待不周。”

    张涛许久不见女主人,便觉得王波一个人辛苦拉扯着两个孩子着实不易。

    “你这是一个人带着两个娃娃?”

    “不是,我媳妇带着小儿子出去玩了,估计得晚些回来。”

    张涛在心底感叹王波这么年轻就儿女双全,自己还比对方大两岁,却一直单着:

    “你实在是太年轻了!我们编辑社都以为是一位有着很多人生阅历的老者,才能写出那样精彩绝伦的故事。”

    说着从自己的斜挎包里翻出了《钟山》的下一期样刊。

    张涛一直都有将新一期的样刊带上出差的习惯,所以这次也不例外,也就是说,他现在手里拥有着很多文学爱好者渴求的故事《亮剑(下)》,但却又阴差阳错地将这本样刊带到了原作者的面前。

    此时,这好似成为了他们俩之间的小秘密。

    张涛被压抑许久的情感,终于在原作者面前爆发:

    “不过我们还是觉得小说下半部分写得更加深刻。每次读到后面这段,我都‘热血沸腾’。虽然在我看来后半部分才是文学的精华,但是你也许猜到,当时为了发表,你的责编,也就是我的同事刘琴可是使了大劲儿的。也是她拜托我来看看你,看你是什么样的人,可以写出这么精彩的故事。”

    王波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笑,只希望下一期发表时,一切顺利就好。他想过会有人喜欢这部《亮剑》,但没想过会如此受欢迎,厂里的传达室跟南京的杂志社都塞满了他的信件,如今,就连《钟山》的编辑都亲自上门探望。

    “张编辑谬赞了,也感谢刘琴编辑,如果以后有机会,我一定当面感谢她。其实,我只是把我想表达的用文字叙述了出来,我知道这个小说的前后近乎两种画风,我也不惧别人的看法,毕竟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是是非对错,都由后人来说罢了。”

    张涛惊讶于眼前年轻的男人竟然能说出这么一番老成的话,想想也是,他都能可以把《亮剑》写成那么可歌可泣,思想又怎么可能不成熟呢?

    “所以你下一篇想好写什么了吗?”

    王波被这么突然一问,就有点懵,这第二期还没刊登,就来催稿了吗?

    现在杂志社都这么凶残了吗?

    “还没有。但是应该还会写军旅题材。”

    张涛一听,眼睛亮了,他真的不知道眼前的这个年轻人要写出怎样的故事去超越《亮剑》。

    “我很好奇,你为什么对军旅题材那么感兴趣?”

    “大部分的男人都很感兴趣吧,只是我恰好把它写了下来。”

    王波心想,还能为什么,21世纪在各种黄金档上映的电视剧,因为量大,所以有时候质量不能保证,水平也就参差不齐,让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而他,要从80年代开始拔高军旅故事的门槛。

    以示后人。

    因为这类小说内容新颖,作品会大卖。王波想因此名声大噪,赚得盆满钵满。他希望自己的小说被各大杂志社会争相约稿,甚至各大知名导演也可能看到这一块的市场,纷纷前来合作。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当时的军旅影视作品太过写实,内容比较单一,这与现代的“神剧”简直截然相反。而王波的小说却加深了对战争的思考,增加了更为广阔的视角来看见战争、倡导和平。

    张涛现在就很期待了,若不是绑架犯法,他恨不得此时就把王波按压在桌前,再用绳子固定住,让他赶紧写出下一个故事来:

    “你如果想好了写什么,可以打电话给我,我把杂志社的电话号码留给你。另外,听机械厂传达室的老大爷说,你被调走了,如果新单位有电话,是否方便也留一个给我。”

    王波也很感谢《钟山》这样的高质量杂志给自己的“第一次”发刊机会,于是很爽快地跟张涛互换了电话号码后,又寒暄了很久,直到最后张涛恋恋不舍地被送出家门。

    第二天,彭县的晨报记者也来到家中,请求做一期采访。

    80年代的文学热,对新生作家的各种采访是很合时宜的。

    王波在大学读过那么多文学的作品,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更何况这可是文学的黄金时代1980年啊!如果王波把古今中外那些成名之作在这里发表,不仅可以轰动全国,还可以拿到丰厚的稿费养活一家老小。

    80年代,这是一个重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相较于之前的时期,停刊的刊物陆续恢复出版,普通日报和各类专业报纸都设立专栏用于刊发文学创作和评论文章。

    不仅如此,除了一般的文学期刊外,还新增了多种大型刊物,可用于发表中、长篇小说,数量由之前的仅有一种《收获》增加至近二十种。而王波对《收获》这本杂志简直如数家珍,有太多的名作家在上面发表过小说,如果自己写的东西也可以在上面登刊就好了。

    晨报记者小李见到王波后激动不已,上下打量再三,想伸手握住,又觉得太过亲近,最后只剩下灿烂的笑容:

    “没想到您那么年轻,却写出如此激动人心的故事,这段时间彭县的读者都为之疯狂了。”

    王波只是笑笑,喝了一口茶:

    “现在有很多青年文学爱好者,以后也将会更多。时代需要文学,就跟老鼠爱上大米。”

    “你这个比喻倒是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