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带着心事去旅行 » 南浔古镇:这里的“土豪”可是一点都不土

南浔古镇:这里的“土豪”可是一点都不土

    接上期游记:

    游览南浔古镇的过程,是一个长见识的过程,带领我们的导游甚至用了一个看似开玩笑其实(后来听了南浔巨富们的故事才发现)也不算太夸张的比拟:这里的(仅存的几处)豪宅,间间都是博物馆,随便一条桌子腿儿扯下来,背后的故事都能唠上个三天三夜。

    不知道大家前阵子有没有关注德云社出品的综艺节目《德云斗笑社》,其第三期的“剧本杀”将时代的背景沉浸在了抗日战争时期,郭德纲的众位知名弟子携手演绎了一出为国捐躯的悲壮故事。其中,孟鹤堂就扮演了一个卧底于上流社会的富豪角色:洋行买办。

    这个职业,南浔也有。

    清代,南浔所出众多富豪——确切地说是“巨富”们——有一个统一的特点:他们不约而同地从兢兢业业生产制造、批发销售湖丝为核心的实业家成功转型为将“资本”把玩于股掌之中的投资人和“掮客”。他们与洋人交往颇多,从中赚取灰色差价。

    用钱生钱赚钱更快是全球通用的财富密码,而南浔人轻松找到了“解码器”。

    事实上,“买办”这个名字产生于中国近代,是“帮助西方与中国进行双边贸易的中国商人”、类似于外商经纪人的这么一个角色。单从它的释义上看,并没有那么强的贬义,而研究其历史渊源,其实也并非上个世纪的专属。

    史料记载,在鸦片战争(1840年)之前,广州海关的商埠上就已经有相关的买办人员从事着协助外商采购日用、食品等货物的生意了。再往后就出现了专为商馆服务的“大买办”。在我的理解中,这有点类似于“代运营”的意思,只不过,他们属于“高端理财”那一波的操作。就像孟鹤堂在“剧”中所说:大买办与“所有的高官、富商以及社会名流都很熟”。

    这样的职位在当时受到清政府的严格控制,不是一般人能做得了的,在社会上的地位也是比较高的。如:南浔的庞家曾经捣腾过军火,其后代有名仕与孙中山先生是朋友,并在辛亥革命中出钱出力,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张家的后人中出现过(在当时)比蒋介石更负盛名的政界精英;南浔巨富的女儿们名媛众多,不乏杜月笙社交晚宴的座上宾……人常称有钱人是“土豪”,不过南浔的富豪可是一点都不土,他们有钱又有才情,有时候还挺“文艺”:

    小莲庄巴洛克风格的石门,嘉业堂里珍贵的绝版书籍,藏书楼里当年震惊全县的电灯与下水引水装置,张石铭家族法式建筑中的西式舞池、舞池中铺就于百年前且至今不减姿色的进口瓷砖以及制作工艺已经失传的海外定制的单面“不沾灰”玻璃……南浔古镇曾有26座园林,那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让中外游客无不连连称奇。

    走在南浔古镇的街上,虽然的确能够感受到很多翻修过的新气象——这里在2000年左右才开始规划景区——但是它的城区框架相当齐整,各类基础设施也非常完备:

    桥梁之间的距离、河岸两侧的夹街、顺埠而下的石梯、邻水排列的民居……白墙黑瓦间,500年前的明清建筑轮廓清晰可见,江南水乡遗韵藏在连片的完整民居楼群中,如诗如画,相当典型且极其难得。

    话说回来,南浔的古建遗存大都源自于“富二代”们的贡献,最早那批“富一代”可没有这么“洋气”,他们大多吃苦耐劳起家,只是说,其中一部分人的经历与特殊的历史环境起到了巧妙的“化学作用”。听完他们的故事,不得不感叹一句天道酬勤,造化弄人啊……

    有道是“小财靠勤,大财靠命”,稍后的游记中我会挑两个最富的南浔巨富来讲讲他们家的故事。故事太长,动辄万字,今天不展开了,这里先几句介绍他们的发家之材:湖丝。

    南浔的特产辑里湖丝能够在清朝就远销海内外,天时、地利、人和之因素缺一不可。

    我们在之前的游记中提到过,在江南发展史上,所有拥有过辉煌故事的古镇,如新市古镇、塘栖古镇,包括今日赫赫有名的乌镇在内,都与京杭大运河的繁荣有着剪不断的联系。

    元朝南北运河贯通,靠着水路,江南各地人民的来往频繁起来,隔壁的苏州丝商就发现,南浔的丝绸原料质地极好,于是开始源源不断地从南浔往出进货。不久,隔壁的杭州人也了解到这一状况,开始加大湖丝原材料的收买。

    到了明朝,南浔的“丝市”已逐渐形成规模,投资商们深知自己家乡的蚕丝细致、圆润、纯净、坚韧,实属“江南一宝”,于是,很多家族开始走企业化的路线,整合家乡的特产寻找更广的销路。南浔的巨富们,无一不是丝商起家。这个事情教给人们一个道理:其实老天爷给每个人都赏了饭吃,每个人身边都有三种以上的信手拈来的财富资源,只不过:

    有的人卖着卖着湖丝就卖了一辈子湖丝;

    有的人卖着卖着,就做起了房产、倒腾起了古玩、经营起了跨国公司、成了金融大鳄;

    有的人,卖着卖着就不卖了,摇身一变超级政客,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抱负深远名存史册……

    与唯利是图的土豪劣绅不同的是,南浔的有钱人们并没有忘本,他们懂得“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做了很多造福后代的事,哪儿有个天灾人祸的他们会站出来支援,国家有难他们也会慷慨捐款。

    比如:南浔的顾家在做了大买办之后,家族生意所涉及的领域甚广、产业颇多,但他们世世代代都热衷于公益事业。顾家其后代还以祖上名义设立奖学金,专门资助贫寒的学生。

    这反映出,南浔富商很重视培养人才,也重视后代的教育。所以:

    纵观这个古镇的“起落史”,南浔巨富们的兜儿里是满的,但心术还是正的。

    老天似乎也格外厚待这一处“风水宝地”,在数百年的时间中,南浔镇所出高官、富豪、文学家、艺术家众多,南浔人的群体实力一度强大到不可思议的地步,牵一发动全身。

    古往今来,人们为了寻找顺风顺水的地盘而费尽心机,殊不知,品德才是最好的风水:南浔商人懂得合作的重要性,自发形成集团;南浔人个体之间丝丝缕缕地关联到金融、地产、盐业等领域;金字塔尖儿上的人从来看重门当户对,这使得南浔的豪门联姻呈“圈子”态势辐射,强强结合,富可敌国……到了19世纪中后期,富甲一方的南浔商人几乎“控制”了整个江南的文化氛围,并间接影响着清朝的经济。

    历史终会走远,潮流造弄无非一场云烟,钱总有花完的时候,人也大多活不过百年。因近代历史的种种变迁和外来文化的侵蚀,湖丝贸易在上世纪中期到来之前便迅速萧条没落,再也不复当年盛景。一如昙花一现的南浔“四大家族”,除了一座座旧屋和一段段往事,终究也是众鸟高飞,孤云独去,绝塞无雁,不见夜灯。

    入21世纪,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在湖州各方力量的努力下,湖丝以非遗的面貌“起死回生”。还是那句话,老天给每个人都赏了饭吃,“丝绸之府”根仍在,天干饿不死手艺人。其实江南的丝事从未远离:前次去乌镇,还见有不少游客在一僻静处的作坊里“高端定制”蚕丝被,显得那么小众,价格倒是相当亲民。还有南浔,如今人们可以一件纯棉成衣的价格购得此地所产的真丝制品在身,不得不说是一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