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带着心事去旅行 » 临海岭根草编:旅行路上捡来的“非遗”故事

临海岭根草编:旅行路上捡来的“非遗”故事

    1

    路过这里的时候,我原本并没有想要走进去看一看的打算,但恰巧当时一位客人正在和这里的老板攀谈。

    客人拿起这把扇子问:多少钱?

    50元。

    这么贵?能便宜吗?20吧。

    不可以的,一分钱都能不少,你买的这不是把扇子,还是个艺术品。

    ……

    客人是一个旅游团的大叔,皮肤光洁,衣冠端整,带着红色的棒球帽,帽子上印着某旅行社的logo。他看了看这个莫名清高的女老板,脸上露出了很好笑的表情。

    女老板手里的活计并没有停,也没有再抬头。

    客人把扇子往那里一扔,走了。

    我又站在门口观察了一会儿,才走进去。

    2

    ZJ省临海市紫阳街105号,岭根草编。

    这是一家不议价的店铺,任何一位客人在质疑这些“艺术品”价格的时候,那位穿着中式旗袍和绣花鞋、气质沉稳的短发中年女老板,都不会做过多解释,但是她的表情里面却藏着很多的“话”,仿佛在说:我卖这个价格是有原因的,你不买没关系,我等着识货的人。

    我跟她聊天。

    她最初只是淡淡地回应,7岁学艺,10岁学成,做草编已有40多年,半辈子了,没干过别的。

    她叫郑仙红,是ZJ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岭根草编”的第四代传承人。

    提到“非遗”,她突然热情了起来,与先前判若两人。

    3

    我说:你的名字很好听。

    她笑了笑说:我妈妈起的,我妈妈也是草编手艺人,在我们村儿,和我差不多年纪的人都会编。

    岭根是临海的一个村子,这个村子里流行着一种源自南宋时期的草编工艺。村子里的姑娘们会把一种用来做灯芯的草,编织成帽子和扇子,维持生计。

    灯心草生长于田间地头,起初人们会把它当成杂草除掉,后来偶然有一户姓王的人家发现,这种草不仅结实耐用,而且清凉宜人,顺手编成一个什么小玩意儿,居然还蛮好看的,于是,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草编织的帽子和扇子等家居用品,就成了当地人在农田中劳作时的生活必备品。

    更有手巧的村妇,编出了花样,簸箩、置物筐、小花瓶……

    建国前,岭根草编一度非常繁荣,是这个村子里的百姓们最最主要的生活收入来源。

    建国之后,人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物质和文化的飞速发展和繁荣,仅仅几十年的光景,我们身边很多的传统手工艺技术,都已被冰冷的机器制造和规模庞大的流水线作业所替代。

    年轻人纷纷离开了村子,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老人们也无需再靠着日以继夜的手工来维持生计,温饱有余,更何况如今,很少有人再戴这种草编的帽子了。

    灯心草在田间疯长,长长了之后,被当成杂草割下来扔掉;房前屋檐下,再也看不到女人们聚在一起笑语声声地做活计的画面……

    岭根草编,面临失传。

    4

    郑老师拿起一把扇子,跟我说:我们的草编除了好看,它还有“精气神”。

    万事万物都是有“骨头”的,人有,动物有,扇子也有。

    你看这扇子上的三根“骨头”,就是它的气节,当你把它拿在手上的时候,生出的风都是带骨气的。

    这样的扇子和机器编出来的不一样。手作,是可以保存百年的。

    她拿起一只“非卖品”给我看。

    这是一个小小的钵箩,乍看没有什么特别,可是它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目前除了颜色有一点点黯淡之外,依然很结实、很耐用,捏起来也很劲道。

    低调、隐忍、持之以恒、有耐力,这就是老一辈人通过这种收益传承给我们的精神力量——郑老师这么说。

    “老祖宗的手艺不能丢。”

    5

    郑老师他们也知道,草编这一门手艺,如果想要传承下去,仅仅“实用”是不够的,如今的物质生活太过于丰富,人们大多已不再注重手工产出的实用了,仅仅有“温度”是不够的,还要有颜值,还要与众不同,有设计感。

    所以郑老师他们对草编工艺进行了有艺术感的设计和颠覆传统手法的改良。除了做草帽和扇子以外,她还会大胆地尝试着做包包、花瓶、挂饰,和各种各样的工艺品。

    郑老师做的草编小蜻蜓,活灵活现。但是他说这只蜻蜓还不够好,看后面还要再给它加一些元素,让它“活”起来、“飞”起来。

    在交谈的过程中,郑老师说得最多的,就是希望这一门从祖辈学到的手艺可以得到保护。

    “靠着草编赚钱,现在是赚不到什么钱啦,所以大家就都不做了呀,可是总要有人坚持下去,大家都不做这门手艺不就失传了嘛!”

    这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使命,郑仙红老师的话里没有漂亮的语言,简简单单、实实在在,却掷地有声。

    6

    如今,学习和传承这门手艺的女孩子里也有90后的年轻人了,郑老师说,有了这年轻的第五代传承人,就等于看到了希望,老手艺可以得到有利的保护,付出的心血都值得。

    从这门手艺成为“非遗”到现在,她坚持了十年。到今年,终于看到一点点眉目了,她很欣慰。

    在紫阳街上,还有更多的“非遗”技艺,这些手艺人都非常低调。他们有着这一方水土养出来的淡然不张扬的气质,很知足,并不断上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