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带着心事去旅行 » 温州:初游刘基故里

温州:初游刘基故里

    开篇提示:本文较早期写作,文笔不精。请忽略华彩,关注攻略即可。

    文成县在温州下辖的6个县中算是比较“年轻”的一个了,上世纪40年代,温州周围的瑞安、泰顺、青田三个地方各“让出”了一部分土地,组成了文成县,这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8个镇,好巧不巧,以“刘伯温故里”著称的南田镇就在其中,文成县也就顺理成章地“沾”了这位辅佐朱元璋平天下的大政治家的“光”。

    “文成”这两个字是刘伯温的谥号,也是文成县得以命名的直接原因,后人评赞“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这背后的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引起了我和小伙伴们的浓厚兴趣。

    刘基故里景区

    到了文成,怎么能不去看看刘基故里。虽然不止一次听到“故居这样的地方又小又破有什么好看的”类似抱怨,但还是不遗余力地推荐这些博物馆、展览馆、历史纪念馆……

    其实这样的地方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听”的。

    先来介绍主人公:

    刘基,字伯温,1311年生于ZJ省WZ市文成县南田山武阳村的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当时是一位光荣的人民教师,后来入了仕途,当过校长、教育局局长。刘基父亲一共生了三个儿子,刘伯温是第二个儿子。这个二儿子比其他的几个儿子都聪明,他从小就特别爱看书,什么书都看,记忆力很强,甚至过目不忘。

    1324年,14岁的刘基已经看过诸子百家、天文兵法等等很多的书,由于他的领悟力强,一学就会,所以他的老师特别喜欢他,甚至跟他父亲说:你一定是祖上积了大德,你家这个儿子啊,将来一定会成大器的。

    刘伯温18岁已经开始写书,20出头中了举人,26岁就去JX省高安县做公安局长了。在他任职期间也是恪尽职守,视民如儿,受到老百姓的一致爱戴。

    在之后的这些年里,刘基虽然没有高升,但仕途也算平坦。只是由于他为人比较耿直,所以有时候会与幕僚不和,于是“动不动就辞职”就成了他人生中的“家常便饭”。

    刘基这个脾气啊,这一辈子是没有改的了。当然,人的性格会跟随一生,不是说改就能改的,48岁的时候,刘基干脆弃了官回家写诗去了。

    但是朱元璋可不舍得刘基就这么“安度晚年”。到了1360年,也就是刘伯温50岁这一年,朱元璋又把他聘回了朝廷,开始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军师生涯。此后格局大变,任凭他如何辞官,朱元璋都不放他去了。

    直到61岁,刘伯温告老归田。

    起初朱元璋还是会来“烦”他,问问天象事,参谋一下时局,但刘伯温隐居之心已定,之后不久便再也不问江湖之事,在青田镇老家悠然渡过了一段舒心的日子。可事不随人愿,没过两年,刘伯温遭到朝中人构陷,在人生的这最后几年里,刘伯温又颇是动荡了一番。

    直至65岁那年辞世,终于,远离了他想要离开的这一切。

    刘伯温是辅佐朱元璋平天下的明朝太师级人物,后人时常拿他和诸葛亮相比,诸葛亮运筹帷幄而协助“三分了天下”,而这一位是神机妙算相辅佐“一统了江山”。

    刘基故里位于浙江温州文成县南田镇武阳村,这村子画风很是清丽,又不失古朴,门口巨大的荷花池是武阳全年免费的荷花养殖基地,只是天凉了,几株秋荷摇曳,算是给盛夏留一点念想。

    大门口所立的旗杆数量,代表房子主人的地位,据说古代媒婆很懂这个事儿,门口旗杆数量越多,这家的门越难进。

    和很多讲究的大户一样,刘基家的宅子也有很多故事。进门先是一道影壁墙,但别人家的屏风是用来挡走“煞气”,而刘伯温家的这道影壁是用来挡福气,头一次听说福气太多了对主人不好。满则溢、盈则亏,人要知足,不可贪得无厌。

    很多旧居园子里都有这样的大水缸,一个角落放一个,看着很“悬乎”,其实它是个消防栓。木头房子极易着火,弄几缸水,先备着。这个东西BJ故宫里也有。

    刘基的生活还是很简朴的。那个床有点儿喜欢,是个“二进”的床,里面一道用来睡人,外面一道放洗手盆、夜壶、零食、咖啡机、电视、iPad什么的,还怪实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