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带着心事去旅行 » 南浔古镇:刘家富二代的故事(三)

南浔古镇:刘家富二代的故事(三)

    本文目的地:浙江湖州南浔古镇。

    写南浔古镇的游记,咱得从清朝末年开始说。19世纪末期,甲午战争之后,那会儿慈禧太后专政,民生凋敝。特殊的时代背景给了商人们机会获利,也制造了水蛇火热的时局。在南浔,就有这么一群社会人士,他们在继承祖上富商衣钵的同时,为当时的文化、教育以及民族工业贡献了不小的力量。譬如我们本文的主人公:南浔古镇“第一富二代”刘锦藻。

    之所以将其称为“第一富二代”,是因为刘锦藻的父亲刘镛是南浔的首富。

    刘镛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靠着从南浔往上海运送特产辑里湖丝通过海关出口海外而发迹,后又抓住时机成为了曾国藩招商时期的盐业巨头,此间仅仅数年的时间,一跃积累了数千万(大约几十亿人民币这样子)的家产,此时刘镛36岁。而在他37岁的时候,刘锦藻出生。

    刘锦藻的成长过程,那就属于另一种时代背景了。

    首先作为巨富刘家的次子(长子早逝),他一出生这个人生道路就已经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了:读书——考功名——当官——然后……回家继承家产。在外人眼里,往往在这种“压抑”而缺乏自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易生忤逆甚至愤世嫉俗,但好在这些刘锦藻都没有。

    刘镛治家有方,并非采用耳提面命式的棍棒教子法,而是以身作则:为父虽富,但一生勤俭,任由外界之音如何礼敬有加,永远都要记住自己只是一个平常人,保持平常的心态,所以你辈不可骄矜行事,丢了我刘家的颜面……同时他又教导刘锦藻说“无思无算第一穷”,且常言均由至理,汝其毋忽。

    就是在这样“平平常常”性情熏陶之下,刘锦藻成长为一个平实、厚德之人。他先是稳稳地拿了个“博士”学位,考取了功名后顺便“打通”了官府,结交的都是对国家有用的朋友:先是一个状元朋友张謇,通过张謇又认识了著名的“布衣都督”汤寿潜。

    汤寿潜当时一个主张上层民族资产阶级参政的立宪派领导人,对时局颇为焦虑,他认为当时能拯救国家(满清政府)的只有实业,所以不求名利而兴办了一大堆的企业,包括轮船公司、铁路公司,修桥、修路、修管道……总之做的都是利国利民的大事——这桩桩件件,刘锦藻都有参与,出钱出力以造福乡莘。有句话说的是一个人在成长的路上交到什么样的挚友,大概率就会成为相似的人,所以在刘锦藻的前半生中,他这几个政治家朋友的思想和格局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刘锦藻比他们更为卓越的一点在于:他不仅文化水平颇高、有忧国忧民的意识,还很会做生意。父亲一手打造的盐业、房地产、码头和当铺等产业都由他一手打理。45岁那一年,刘锦藻等人发起了浙江第一家商业银行,将刘家的资产推向一个峰值的顶点,再创家业辉煌。

    刘锦藻也十分乐忠于投资教育事业:

    百日维新失败之后,刘锦藻在家乡城里了一个浔溪书院,刚好这会儿汤寿潜回浙江老家避难,就留在这个书院讲了一阵子课,当上了院长……

    此外,刘锦藻还创办了一个杭州高等工业学堂,类似于“技术学院”这样子,培养的都是各个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