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寒门之子 » 第六十五章 三个人终究各奔了东西

第六十五章 三个人终究各奔了东西

    拿到合同的当天,林溪鸣被突然告知,一个小时后,老余要接见他。虽然在各种视频和海报中见过余之江,知道他是个瘦黑的小个子,但真正和他面对面,林溪鸣还是感到有些意外。余之江比想象中还要瘦还要黑,他鼻梁上的黑色边框眼镜占据了他脸的三分之一面积,颜色和肤色融为一体。余之江的办公室不算特别大,大概有四十平米,到处是书,摆放也比较凌乱。林溪鸣进门时,余之江身着公司统一配发的白色POLO衫,半躺在沙发上闭目养神,面显疲惫。听到敲门声,他睁开眼,说一声:“进来。”

    “余总,您好!我是林溪鸣。”林溪鸣鞠躬问好。

    “叫我老余就行。随便坐,不用这么客气。”余之江边摘下眼镜边用手揉了揉眼睛,说。

    “谢谢余总!”林溪鸣在余之江对面的沙发坐下来。他腰背挺直,双腿分开与肩齐宽,两手轻放在在膝盖上。

    “怎么这么拘谨?沙发就是用来躺的,随意点,随便躺。”余之江说完像是给林溪鸣示范一样,上半身往后一仰,靠在了沙发上。林溪鸣笑了笑,身体往后移了移,后背触及到沙发靠背,双脚往前伸了伸,双手不再放在膝盖上,交叉放在腹部。

    “在BJ多久了?”老余问。

    “本科四年,研究生三年,这是第七年了。”

    “喜欢BJ这个城市吗?”

    “不是很喜欢。雾霾越来越严重。”林溪鸣如实说。

    老余笑了笑,看了林溪鸣一眼,问:“不喜欢BJ,为啥不选择去其他城市的分校?比如杭州就不错。”

    “六座城市,除了广州去过一次外,都没有去过,不熟悉。BJ我生活了7年,相对比较熟悉。”

    “本次留下来的这9个小伙伴,你会给他们各自一个什么样的评价?”老余问。

    “我们平等相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我自认为我没有资格评价他们。我感谢晨星教育给予的机会,培训的每一个阶段对我来说,都是一段难忘的成长经历。在这一年的培训时间里,我学到了不少在大学里没有学过的知识和技能。”

    “如果不安排你当高中语文组老师,而是其他工作,你愿意吗?”老余问。

    “我服从公司安排。”

    “我想听你内心真实想法。”老余看着林溪鸣问。

    “那要看具体是什么工作。若是我能胜任的,对人对己都有利的工作,我非常愿意。”林溪鸣回答。

    “你的梦想是什么?”

    老余这个问题有些突然,林溪鸣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愣在那里。

    “我换个问法,你最想要什么?”老余说。

    林溪鸣咳嗽一声,咬了咬嘴唇,说:“很小的时候,我想要的是每顿都吃白米饭,能穿不打补丁的衣服,读书时不欠学费,能在开学第一天就拿到新课本。上初中后,我最大的愿望是不再睡大通铺,不再每个星期都吃冷冰冰的酸菜咸菜,不挨饿。高中获得全额奖学金进入私立学校,学校公开把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享受着不同的资源。那时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是激烈的,生存和发展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只有优秀的人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反之惨遭淘汰。那时,我最想要的,是高考成为全省文科状元。同时,高中三年,我也见识和亲身体验了优渥的物质条件,带给人身心的舒适。有了好的物质条件作为支撑,就不会为生计发愁,可以专心读书,在学习上努力提升自己,还可以课余时间培养和拓展个人爱好。我用奖学金买了价值近6000元的小提琴,学会了演奏世界小提琴名曲,懂得欣赏美妙的音乐艺术。因此,那时我想要的除了全省文科状元,还有钱。我在心里告诉自己,拼命读书,自始至终保持优秀,走出大山,读大学,将来赚很多钱,为自己,为家人,为将来的孩子,创造好的物质条件。进了北大,我在学术上表现不错,导师也喜欢我,希望我走学术之路,我也想过听从导师的建议,跟着他走上一条学术道路,但我心里那个声音一直在呼喊:‘拼命读书,自始至终保持优秀,走出大山,读大学,将来赚很多钱,为自己,为家人,为将来的孩子,创造好的物质条件。’独处时我常常问自己,难道除了钱,我就没有别的追求了吗?不!我有。我想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名为社会、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人民教师。我自己能走到今天,也是多位人民教师用心用情、无私奉献甚至牺牲自我培养的结果。我对他们心存感恩,也希望成为他们那样的人。但是,他们之间都有一个共同点——不富裕——物质条件不好——起码不是我期待的样子。我不想北大研究生毕业了,每个月只能拿到几千块钱,成为一个生活拮据的教书匠。我想要二者兼得。所以,我没有选择考取体制内的教师,选择来到晨星教育。”

    “如果你有很多钱,你想干什么?”老余问。

    “我不知道。”林溪鸣顿了顿,继续说,“当年考上北大,我拿到8万元人民币奖学金,在当时的我眼里,那是很多钱,我用它完成了大学本科四年研究生三年的学业,买了把自己想要的小提琴,给了当时的女朋友一部分供她复读。如今来看,8万元人民币算不得很多钱。如果我现在有很多钱,也许,我会在老家建工厂,招录当地人在厂里上班,这样他们就不用背井离乡去珠三角和长三角打工了。他们的孩子就不成为留守儿童,放养长大,荒废学业,不会像我的很多同村同龄人一样高中未读或初中未读甚至小学没有读完就外出打工,成为农民工二代。父母在本地上班,陪伴孩子成长,督促孩子学习,让孩子大部分时间专注于读书求学,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孩子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多了,劳动力素质整体就会提高,贵州的经济发展一定比现在更好。那样,我们就有机会从劳务输出大省慢慢转变为经济发展大省。不过,这也只是现在的想法,真的有钱了,我也不知道那时我还会不会这样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