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秦:失明三年,被祖龙偷听心声 » 第九十七章 将军李信!

第九十七章 将军李信!

    上官梅还是发现了这样的异样来源,显然正是在赵辰提出来让李信将军担任新增的这一场比试的武官。

    她并不是很了解这方面的事情,只能够说在发觉这个情况以后,及时地将其告知给赵辰。

    这样的话,就算是有什么事情,那也是能够尽早提供帮助。

    赵辰听到上官梅的提醒,并没有直接进行回答,他记得上官梅的义父就是曾经楚国一位士大夫之后。

    这么算起来的话,倒是有些渊源。

    当然,对于上官梅来讲的话,倒是没有多少关系。

    对方的出身很明晰,并不是上官家族的后人。

    假如没有什么意外的情况发生的话,那么上官梅就没有必要考虑身世背景之类的了。

    “李信将军,曾经在平定燕齐的战场上,立下来了卓远战功,并且擅长率领骑兵,打先锋战,屡立奇功。在这样新增的比试之中,显然是更加适合同蒙恬将军进行比试的。”

    赵辰并没有将李信伐楚兵败的事情说出来,甚至都没有提到楚国,只是述说了李信在对敌燕国和齐国的这两场大的战事上。

    在这方面的话,李信倒是没有什么令人诟病的问题。

    尤其是在攻伐燕国这一块,那真是令得当时还是秦王的嬴政扬眉吐气。

    任谁被这么一刺杀,那也是很闹心的。

    李信能够将嬴政心头之恨除掉,将首级递到秦国来,显然是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这大概也是后面伐楚兵败之事出现以后,嬴政并没有重罚,乃至于剥夺对方兵权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为什么,他们是这样的反应,真奇怪。”

    上官梅听到赵辰的回答,那更加的感到疑惑起来,这样立下大功的将军,怎么说也应该是受到这些大臣赞赏的吧。

    至少,不会像是这样的反应。

    除了大臣,就连端坐在龙椅之上的始皇帝嬴政,似乎也不太对劲。

    上官梅暗暗摇了摇头,暂时也只能够这样了,以赵辰的话语,那应该不会有什么麻烦事儿出现才对。

    这样的话,那就等待着大秦始皇帝表态好了。

    殊不知,此刻的始皇帝嬴政神情有些凝滞起来,他想到了一些令得自己心里郁闷的事情。

    提到李信将军,再加上朝堂之上这些文武百官的反应,所带来的古怪氛围,自然是让他无法避免的脑海之中,会浮现出来相关的事情。

    不得不说,在已经冷静了以后,对于李信兵败之事,早就已经是有了决断。

    嬴政倒是有些愧疚,当初自己那么重视的李信将军,竟是在自己的一次决策失误下,遭遇了那么大的失败,对于其而言,也是很难受的。

    没有昌平君的叛乱之事,何以使得在伐楚之战中,一路凯歌的李信之军,面对前后夹击的攻伐中,遭遇大败,损失惨重呢。

    以至于,需要嬴政跑去频阳请告老还乡的王翦出山,来收拾后续的烂摊子。

    而昌平君的出现,还是嬴政的决策失误。

    这是无法否定的事情,他很清楚李信将军实际上是给他这位王上背了黑锅,以至于很多人不知情,以为对方轻敌冒进,而少许人知道内情,也不敢多加言语,恐惹火上身。

    嬴政轻叹了一口气,换个人在自己的面前,提出来让李信将军和蒙恬将军一起比试,较量一番的话,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拒绝。

    只是,这是赵辰提出来的啊。

    再怎么样,嬴政还不至于对赵辰心有不满。

    且他对于李信也是有着亏欠,没有兵败之事,那么果断勇猛的对方肯定是能够更进一步,至少能够接上王翦的位置。

    王翦言需六十万兵力,但没有发生昌平君叛乱之事的话,李信只需要二十万兵力,即可踏平楚国。

    可想而知,到时候李信在大军中的威望,将会有着什么样的变化。

    嬴政当初本就是想着王翦年纪其实有些偏大了,肯定是需要有更多的年轻将领,能够担任王翦那样的统帅位置。

    王贲、李信、蒙恬,还有其余的将领,都是嬴政的考虑范围。

    要说最看重的,自然是李信。

    但……

    现在事情已经是过去了多年,李信因那场伐楚兵败之事,肯定是没有办法达到王翦的高度,更没有办法接替对方的位置。

    在没有将真相公布出来之前,那么李信身上有着这么大的败绩,肯定是无法震慑其余的将士。

    而公布真相的话,倒是能够使得李信头上扣着的轻敌冒进的帽子摘下来,还对方一个清白。

    只是,那他这位始皇帝嬴政的颜面,还要不要了?

    尤其是现在秦国已经是将其余六国吞并,建立了大一统的大秦帝国,以皇帝制度来更加集中权力,那么何必于做这种丢颜面的事情呢。

    现在嬴政的威望,堪称是继位以来最高,需要很加多的威名,使得他更加深入人心,以令得大秦境内,无人敢以反抗。

    反抗,必定遭到最沉痛的镇压!

    言归正传,始皇帝嬴政也清楚,自己现在还没有表态,多少会传递出来一些不太好的信号,以令得这些心思繁多的大臣们揣摩过度。

    对于他来讲,这倒不会是一件坏事。

    最好,他这位始皇帝的心思难以被琢磨,这才能够给予更多的震慑,使得绝大多数人不敢胆大妄为,对他这位始皇帝产生足够的敬畏与崇拜。

    当然,还是需要一些玲珑心窍的大臣,来领会他的一些话。

    这倒是不用嬴政担心,不乏如此人才的出现,就像是廷尉李斯,多有琢磨清楚的时候,不至于在一些情况下,使得他这位始皇帝陛下挂不住颜面。

    嬴政觉得应该差不多了,提出来李信将军作为比试双方人选之一的赵辰,现在感受到这样的古怪氛围,心里应该是挺打鼓的吧。

    他想到这里,心里有些愉悦,开口说道:

    “赵爱卿,你确定是认为李信将军更加适合这场比试吗?”

    在此话一出以后,诸位大臣顿时松了一口气。

    显然,此刻的始皇帝嬴政,并没有怪罪赵辰提出李信将军作为蒙恬将军比试的对手的建议,而是想要问情况。

    只要赵辰不胡乱说些没有合理性的话语,那么就没有太大的问题。

    嗯,按照以往的经验,便是如此。

    再加上,赵辰崭露头角,进入了始皇帝嬴政的视野,不犯原则性的大错误,基本上不会有什么。

    “回禀陛下,臣的态度就是如此。虽然臣并没有参与相关的攻伐六国之战,但是也有所耳闻前线传回来的一些战况消息,其中也是知道在李信将军平定燕国的时候,是有率领一支三千人的轻装骑兵,将当时的燕军大败,迫使燕太子丹坚守燕国都城,不敢轻易出城,将先锋之军的作用大大发挥了出来,为后面燕国的覆灭,燕太子丹付出应有的代价,立下了汗马功劳。”

    赵辰不卑不亢地继续说道:

    “在这里的重点,则是李信将军在统率骑兵方面有着经验和卓越的战功,那么正好符合新增比试的这个条件。有李信将军与蒙恬将军对弈的话,会方便许多,在参考性方面也是绝佳。臣,很难想出另一位比李信将军更适合的人选了。”

    赵辰的理由很是充分,根本给不了其他人反驳的可能。

    正如他所言,在这么多场战斗之中,也就是李信将军率领的轻装骑兵,立下的军功最大。

    在与全是擅长骑射的匈奴人而言,李信将军率领的骑兵,一定程度上是代表着现有大秦帝国在这方面的战力。

    假如按照赵辰和王离之间的这个比试要求来进行的话,那么不管是给予蒙恬所率之军的压力,还是检验现有大秦骑兵与匈奴骑兵之间战力差距,都是有着非常大的作用效果。

    这样的话,似乎真的是如此。

    哪怕是王翦之子的通武侯王贲,在这方面肯定是没有李信将军更加适合了啊。

    诸位大臣目光闪烁,纷纷将视线落在了赵辰的身上。

    以往的那一次朝堂会晤,都是激烈不断,各执己见,无论是谁,似乎都有崭露头角的机会。

    但是这一次的朝会,很明显是有了极大的不同。

    认真的梳理出来,就会发现其实都是赵辰的独秀时刻。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在始皇帝嬴政点名让赵辰发表意见的时候开始,无论是讨论的什么,几乎都是以赵辰为中心在进行的。

    许多的人不免有些羡慕赵辰的运气和福气,以至于在第一次站在这朝堂之上,便是能够有这样的待遇。

    绝大多数的议郎,有着建言献策的责任和义务在,但基本上不可能指望这些人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以至于很多时候,都是在朝会快要结束的时候,给这些人一些发挥的空间,看看有没有足够的潜力和能力。

    有的话,那么接下来多注意一番,就择机进行提拔。

    现在大秦帝国完成大一统,需要大量的值得信任的官员,那么赵辰这个时候崭露头角的话,显然是为以后的提拔,奠定了极大的基础。

    到时候,很多人也并不会有什么反对的意见。

    回到正题上来,群臣对于赵辰有理有据的回答,倒是挺满意的。

    以这样的情况,赵辰肯定不会有任何的问题,加官进爵基本上算是板上钉钉了。

    最迟的时候,也只是在赵辰和王离比试结果出来以后,不会更迟。

    之所以会这么说,主要是还有事情,并没有得到验证。

    等到像是高桥鞍和马镫之类的得到印证以后,确定没有什么问题,那么可以说是加官进爵都是轻而易举的。

    并不是说,只有军功才能够加官进爵。

    像是文官这边有着自己的标准,像是提出来相应的策略,亦或者是其他有建设性和重要性的意见,那么肯定是有功就赏,别无二话。

    “哦?”

    始皇帝嬴政听到这些解释,眉头微挑,若说赵辰不了解这些事情的话,何以至此连当时李信所率轻装骑兵数量三千都知晓,而不知道伐楚兵败的事情呢。

    这个赵辰,应该是故意只说燕国和齐国的战事,刻意回避了楚国之事。

    一方面是李信兵败,昌平君反叛。另一方面的话,他没有猜错的话,应该是有考虑到身边上官梅的情绪。

    虽然上官梅的身世没有追究的必要,对方也并没有上官家族的血脉,但是多少是和上官泽这个曾经的楚国贵族,有着这么深的瓜葛。

    赵辰应该是有考虑到这一点,方才没有说出来的。

    “按照赵爱卿的意思,朕是有些明白了。”

    嬴政略微思付一番,继续说道:“诸位爱卿,你们认为赵爱卿所言如何?是否可行,亦或者是否有其他更适合的人选。”

    他在这方面的话,倒是没有必要独自拍板了。

    以赵辰刚才说完话以后,群臣的反应,想来也是支持的多。

    “陛下,臣认为李信将军可以担任此人选。”

    廷尉李斯率先出列,表明自己的态度。

    在他看来,始皇帝嬴政已经是打算让李信将军来担任这场比试的人选,成为蒙恬将军的对手。

    再加上,他也认为李信将军来的话,确实是要合适很多。

    以李信和蒙恬在攻伐楚国之时的配合,想来这场比试也是很有看头。

    有时候,李斯都在想,这外族人匈奴若是知道此刻大秦帝国正在准备对付他们的话,会是什么样的表情。

    而且,并不是仓促之下,命令哪一位将军率兵出征。

    反而,极为重视,务求能够斩尽杀绝,以达到数十年边境安稳的局面。

    哪怕是在灭掉六国的时候,也是很少有这样的准备战事出现。

    可以说,匈奴人有些长脸了,竟是能够得到大秦帝国的重视。

    对于廷尉李斯的表态支持,众人倒是没有太多的惊讶。

    以李斯之前和赵辰表现出来的些许关系,就可以知道对方在这样的事情面洽,所表达的态度,会是什么样子。

    基本上,蒙恬将军比试的对手,就是李信将军了。

    “陛下,老臣附议。”

    丞相王绾也并没有什么意见,干脆地附和道。

    其余的大臣见此,纷纷赞同起来。

    始皇帝嬴政见此,有了心数,这才沉声说道:

    “既然绝大多数的爱卿,都表示赞同。那么,朕也不好推辞,就按照赵爱卿所言,让李信将军来担任蒙恬将军比试的对手,务必要体现出来此次比试的重要性!此令传至李信将军处!”

    “诺!”

    在嬴政身侧的赵高闻言,连忙应声。

    他本来是想要趁着赵辰初次站在这朝堂之上的好机会,来刁难对方的。

    但是,没有想到自己还没有来得及出手,赵辰就已经是崭露头角,初显峥嵘。

    这让他很是不爽,可也无可奈何啊。

    有始皇帝嬴政在这里,他怎么能够正大光明地去刁难呢。

    那就只能够在这传达诏令给李信将军的时候,做一些无伤大雅的准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