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神帝传之月净佛 » 第37章修炼功法

第37章修炼功法

    妙境、法境、莲境、华境、经境,所有的细节,都是让神人感到激动。精灵曰:“等持。”

    梵语三摩地,汉译等持,平等持心之意。

    此通摄一切有心位中“心一境性”,亦通散位定,如欲界定。

    有关三摩地(等持),《瑜伽》卷十二中说有十种,略解如下:(一)三三摩地:即空、无相、无愿三种等持。

    解有二种:1.行境别相。

    空三摩地——于远离有情、命者及养育者、数取趣等,即空离蕴“我”,而心住一缘。

    空性略有四种:一观察空,谓观察诸法空、无常、无我、无我所;

    二彼果空,谓不动心解脱,空无贪等一切烦恼;

    三内空,谓于自身空,无计我我所及我慢等一切僻执;

    四外空,谓于五欲空无欲爱。

    初观察空是有学圣者所修,后三空是无学圣人所行。

    无愿三摩地——于五取蕴思维无常、苦,无所愿欲,心住一缘。

    无相三摩地——于五蕴灭思维寂静,心住一缘。

    2.行别境同相,即依一真如观,而具三义:空性三摩地——即于此处无有彼物,由此道理,观之为空。

    无愿三摩地——即所观空,无所希愿。

    无相三摩地——观此远离一切行相。

    (二)有寻有伺等三摩地:1.有寻有伺三摩地,即三摩地寻伺相应者,如初禅。

    2.无寻唯伺三摩地,即三摩地唯伺相应者,如中间禅(初禅以上,二禅之近分定)。

    3.无寻无伺三摩地,即三摩地寻伺二种俱不相应,于寻伺心生弃舍,唯由一味于内所缘而作观想,又唯一味平等显现。

    此如二禅至有顶(非想非非想处定),唯除无漏诸三摩地。

    (三)大、小、无量三摩地:小三摩地者,或由观少色故小,或由思维的范围狭小,如小信、小欲、观想的区域狭小,此属于欲界定。

    大三摩地者,由观多色名大,但所观色又非无边无际;

    或由上信、上欲及想诸天光明而令显现等,此属色界定。

    无量三摩地者,由于无量无边无际观诸色等而名无量定;

    或由无量无边信、欲等名无量定,如四无量心。

    (四)四无量三摩地:即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为所缘之定。

    四无量心,解释分二:建立所依及行相:有情有三种,即不苦不乐者、有苦者、有乐者。

    于不苦不乐者思维与乐——慈,于有苦者思维拔苦——悲,于有乐者思维其乐不相离而生随喜——喜,又即于前三欲与乐等,思维令不坚执、不染污(离贪或嗔)——舍。

    又于一切众生无怨(离恶念头)即慈,无敌(离现乖争)即悲,无恼即喜,不害(离不饶益)即舍。

    无量之义:指慈相应等心,即欲利益、安乐之饶益相,一切无量之所显示:所缘广大,利益安乐思维最殊胜,极为纯熟,且能得无量果。

    要之,以强盛之心力,于所观慈等相令圆满、普遍、清白,而且专注,即四无量心。

    又圣者修四无量心达至极境相应之定:修慈者,极于遍净(第三禅);

    忆念空无边处,修习悲心最为第一;

    修喜定者,以识无边处为最胜;

    修舍定者,以无所有处为最胜(因无所有处是无漏心地最为后边故)。

    (五)喜、乐、舍俱三摩地:喜俱者,是初、二禅;乐俱者,是第三禅;

    舍俱者,是第四禅以上诸定。

    (六)四种修定:(1)为得四现法乐住(即四根本禅)修定。

    即为得四根本定故,修近分定(近于根本定之定),或为令根本定清净圆满之所修习。

    (2)为得智见(天眼)修定。

    以四根本定修天眼,所以修四根本定及前加行、无间道(即将证根本定之无间断惑之道)所有修定皆属之。

    修者应先于光明相殷勤恳切审谛而取。

    修成后于诸色境能照能观,即见;能知天等诸趣名字、种类等,名智。

    (3)生分别慧修定。

    见道前诸心或四无碍解(于法、义、辞、乐说四种无碍智),名分别慧。

    即为得见道修诸加行道或为得无碍解修四禅,皆属于此。

    “(4)为尽诸漏修定,即是为证阿罗汉所修金刚喻定及加行道。”

    月净佛道:“(七)五圣智三摩地。”

    “1.自体智:即法智,在见道前断除烦恼,令定清净,是圣(善、无漏)、无染、无执。”

    “2.补特伽罗智:即类智,是见道入无相位所得圣定。”

    “3.清净智:即尽智,是一来、不还圣者所得之定,能损减贪等烦恼,断尽欲界诸惑。”

    “此非世间道(欣上厌下)、寂静(烦恼寂静)、微妙(于自地烦恼不生爱味)。”

    “4.果智:是无生智,通不还及阿罗汉所得之定。”

    “此得安隐道(所得之道无退转),证心一趣(已得无寻无伺地),现安乐(能得现法乐住),后乐异熟(能引无余涅盘)。”

    “5.入出定相智:即道智,唯在无学位,常处无相心。”

    是正念而入(善取能入定相无忘失),正念而出(善取能出定相无忘失)。

    此五种定,其体是一,而行相分五,故说五行相智。

    又唯善、无漏,名五圣智。

    (八)圣五支三摩地:即四根本禅中所有圣贤心一境性及安立审谛观察,名圣三摩地。

    四根本定立为四支,依审谛观察法并为断除余结缚,立第五支。

    鸠摩罗什译《成实论》中所立圣五支三摩地又与上不同:初、二禅之喜乐合为一,第三禅离喜之乐别为一,第四禅中清净心为第三,依前三支能生明相、观相为二。

    后观相、明相为因能坏裂五阴。

    观五阴空,名为观相。

    能证涅盘,说名为圣。

    (九)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指八正道中,前七道支能与圣正三摩地为因、为具。

    定因者,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与正三摩地为前导次第。

    次第义者,是说先了知世间实有阿罗汉圣者,便于出离深生希求,获得正见;

    次当思维如何出离居家迫迮等;

    从出家后,受学尸罗(正语、正业),修治净命(正命)。

    定具者,正见、正精进、正念能为正三摩地作资具。

    依正见等五,配合闻、思、修,如实了知正见、邪见,乃至正命、邪命。

    为欲断除邪见等,及为圆满正见等,发勤精进。

    若由精进,能断所治,集能治法(正见等)令其圆满,即是正念。

    此正念也即是正三摩地部分。

    此三摩地因为是善、是无漏,所以名圣。

    舍邪见等令得不生,修正见等令得圆满,因此名正。

    (十)金刚喻定:断除有顶(非想非非想处)惑,最后加行道生,最细惑之观行、种子已灭。

    最后无间道生,最细随眠(烦恼种子)已灭,总此二名金刚喻定。

    此定是定中之尊,因为能断惑集善,成办无学之果,于有学圣者之修道行中是最尊最胜;

    “又极坚牢,上无烦恼能摧伏之,而能摧伏一切烦恼,犹如金刚,能摧坏一切,而不为其所摧坏,由此得金刚之名。”

    精灵曰:“等至。梵语三摩钵底,译为等至,是等引(指胜定地,离昏沉、掉举等,平等能引诸功德)之果,故名等至。”

    “此通指一切有心、无心诸定位中所有定体,包括了五现见等至、八胜处、十遍处、四无色定(此三已如前说)、二无心定(无想定和灭尽定)等。”

    “这里侧重说明五现见等至和二无心定。”

    “(一)五现见等至:是见道以上的圣者修习五种观行,能亲所见、明了见,故名现见等至。”

    “圣者于修道所断烦恼,制伏对治有二:初不净观,为令贪欲不生现行,以四念住(身、受、心、法四种念住)为依止,观察内身种种不净,即内身中毛、发、爪、齿,乃至泪、汗、屎、尿等,属内身污秽不净,此即是初现见等至。”

    “第二不净观,也以四念住为依止,观察外身(即死后)青瘀、脓烂等,是外身污秽不净。”

    “或观彩画、木、石、泥等所作骨锁(骨人之相),令诸贪欲不起现行,这便是第二现见等至。”

    “圣者又于烦恼修断灭对治,也分二:或观生身展转相续,谓粗观察行缘识等(即十二缘起),这是第三现见等至。”

    “或观刹那心识生灭不断、展转相续,谓细观察有贪心、离贪心等种种心识异生、异灭,迅速流变。”

    “即是第四现见等至。若观察圣者由断烦恼之深浅所得住于世间的情况,即是第五现见等至。”

    “观察初二果人,兼住此世、他世(欲界人、天);不还果人,唯住他世(上界色、无色处);阿罗汉都无所住。”

    “(二)无想等至:即无想定,指已离遍净(第三禅)欲,未离上欲(第四禅),永出离想思惟为先,诸心心法灭。”

    修者观“想”如病、如痈、如箭,入第四静虑,修背想思维,于所生起种种想中厌背而住,唯谓“无想”寂静、微妙。

    于无想中持心而住,如是渐离诸所缘,心便寂灭。

    于此生中,可入可出;

    若生无想天者,唯入不出,“想”若生起,即从无想天中死没。

    (三)灭尽等至:即灭尽定,谓离无所有处欲,暂安住想思维为先,诸心心法灭。

    若诸圣者,已离无所有处欲,或依非想非非想处相而入于定:先于下地粗想及与无想深生厌舍,尔时唯微细想缘,无相境转,依于彼处思维为先,心求上进,求上所缘,竟无所得;

    因无所得,灭而不转,心便寂灭。

    或依灭尽相而入于定:即依无相定(于一切相不作思维),依此为依进趣所缘,因皆灭尽,心便寂灭。

    入灭定时,次第灭三种行:即身行(出入息)、语行(寻、伺)、意行(受、想)。

    于初禅时,有寻有伺,至第二禅,无寻伺,名灭语行;

    第四禅无出入息,名灭身行;

    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心求上进,竟无所得,因无受想,名灭意行。

    出灭定时,触三种触。

    触为受因,出灭定时,受想当生,故说触三种触。

    此三种触,由三境生:由有所缘以为境界,名由有境;

    于此境中无有我慢扰动其心,故说触不动触。

    由唯有事以为所缘,名由境境;

    于此境中无贪所有、无嗔所有、无痴所有,因此说为触无所有触。

    由无相界以为所缘,名由灭境;

    于此境中不思惟一切相,故说触无相触。

    “以上四大类型的禅定,其中四静虑是最基本的,它遍通于有漏无漏、大乘小乘,又是其它三类禅定的基础,其它禅定有些是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如八解脱等),或依于它则容易成功(如三三摩地、四无量三摩地等),所以习禅者应先以四禅为初课而次第修习之。”

    月净佛道:“四禅定。佛教语。色界初禅天至四禅天的四种禅定。人于欲界中修习禅定时,忽觉身心凝然,遍身毛孔,气息徐徐出入,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是为初禅天定;然此禅定中,尚有觉观之相,更摄心在定,觉观即灭,乃发静定之喜,是为二禅天定;然以喜心涌动,定力尚不坚固,因摄心谛观,喜心即谢,于是泯然入定,绵绵之乐,从内以发,此为三禅天定;然乐能扰心,犹未彻底清净,更加功不已,出入息断,绝诸妄想,正念坚固,此为四禅天定。”

    参见“四禅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