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成长1986至2006 » 第三十二章 难忘第一次探家

第三十二章 难忘第一次探家

    一转眼,十天的军训结束了,我们迎来了第一次探家的日子。

    离开家已有半个来月了,能回家看望父母,对于住宿生,尤其是我们这群刚刚迈入寄宿生活的新生来说,是异常的兴奋与激动。

    许多人头一天晚上就已经将回家需要携带的物品收拾好了,只等着放学的那一刻,以最快速度跑回宿舍,取了背包就能飞奔出校园,奔向自己的家了。

    第二天中午放学后,我们宿舍的女生回来取了东西,就陆续离开了学校。在我即将转身走出宿舍时,我看到同学彩娣默默地坐在床边发呆。

    “嘿,等谁呢,怎么不快走啊?”我问。

    “没等谁,你们走吧。我不回去了。”她语气平和地答,似乎这是她早就做好的计划,此刻只是执行而已。

    “为什么不回去啊?你不想家?这两天整个宿舍楼里几乎没人,你不害怕吗?”我追问。

    “没事,那不还有宿管阿姨呢吗。”她说。

    “彩娣,到底怎么回事啊?你和我说,看我能帮忙吗。”我说。

    “哎,头一回出来,我有点找不好长途车站,我怕走丢了。”她答。

    原来是这样,她家在唐海县区,她长这么大没离开过自己的村子,头一回只身一人来这么远的市区,的确是有些为难。“走吧,跟我走,去我家,这个周末在我家过。”我说着,一把将她拉起来。

    “不,不用,我自己在这没事儿。”她还想继续说什么,但已被我牢牢地夹住了胳膊动弹不得,见我执意邀请,也只好随我离开了宿舍。

    学校外面是一条八百米长的小路,当时还没有通公交车。

    我和彩娣一人一手提着一个背包,疾步朝公交车站走去。我恨不得一步就迈回家,那心情像是一位多年旅居海外的游子即将踏上还乡之路,归心似箭的心情当时在我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到了家,我感觉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好像真的离家很久了似的。我和母亲说明了将同学带来和我们一起过周末,母亲热情地欢迎她,并要为我们准备午饭。

    但彩娣却坐立不安,执意不想在我家久留。她还是想自己的家了,想与自己的家人团圆了。在母亲好说劝慰后,她还是不愿意留下来,并且眼里闪着泪花了。母亲也只好放下手里的活,带彩娣去了长途汽车站,将她送上了开往唐海的车。

    当晚,父亲见我回来了,很是高兴。父母操持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像是以款待宾客的方式迎接了我。饭后,我不停地向父母介绍着住宿的生活和学校里发生的新鲜趣闻。父母见我生活得如此开心,也跟着好一阵兴奋。

    还没有在家待够,两天的周末时光就过去了,我要返校了。母亲为我带了一些吃的和生活用品,将我送到了宿舍。在照看了一番,又嘱咐了一些事情后,便准备离开学校。

    我将母亲送到了学校大门口,望着母亲转过身去,她步子却迈得极慢,有几次母亲停下来,转过身来,朝我望着,我们互相挥挥手,她再转过身继续走。而我却不舍得挪步,我不肯转身离去,我就那么痴痴地望着母亲,直到母亲走远了,我看不到她的身影了,才怀着些许的感伤,迈着不情愿的步子朝宿舍走去。

    许多次我与母亲分别的场景,在寄宿生活期间算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它让我体会到离开父母时心里空落落的感觉,也真切地体会到亲情的难舍难分。

    虽然当时半月里不返家的那个周末,是允许父母来宿舍探望学生的。但在宿舍与母亲团聚的感觉怎么也和在家里不一样。

    几乎不返家的每个周末,母亲都会像其他家长一样,提着大包小包的吃的用的来学校看望我。每次母亲都是变着花样地为我做可口的饭菜,西蓝花烧虾仁、宫保鸡丁、糖醋排骨和糖醋鲤鱼等等。每次母亲来探望我,看着我狼吞虎咽地吃光母亲带来的饭菜,她脸上都会洋溢出欣慰且骄傲的神情。

    等从宿舍离开时,母亲手里不光拎着空保温桶,还多了几件换下来需要清洗的大件外衣。于是,在学校的大门口,就又会上演母亲一步一回头的,我们母女俩彼此深切凝望挥手道别的一幕。

    这一幕,在我三年的寄宿生活里,大概上演了一百来次。而几乎每一次母亲往返学校,都是徒步行走,不管她肩上背着多么重的东西。只有赶上风雨天气,她才舍得花一元钱乘坐公交车。

    那时,父亲打工每月工资有两千元,母亲的月工资依然很少,母亲在自己的各项开支上都是能省则省的。三年里,不知母亲用双脚丈量了多少里路程。她凭着勤俭持家的优良作风供我读着贵族中学,我曾想,母亲的行为算是开创了打工族支付高额费用读贵族学校的奇迹。

    在母亲的感召下,我在接下来返家的途中也几乎是步行回家。学校到家步行需要一个多小时,每次当我中午放学步行回到家时,已是下午一点多了。但考虑能省下一两元钱,三年算下来也能省下不少钱。所以,我坚持并乐意那么做。

    当然,我坚持这么做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我受到了同学彩娣的感染。

    彩娣的父母靠务农支持她和弟弟读书,家里的日子不富裕。她的母亲是下了大决心要培养她的,所以不惜重金将她送到这里求知。彩娣深知这一点,她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更体会父母的不容易。

    几乎每天早晨,当我们结伴去食堂用餐时,她都是自己在宿舍里将一袋方便面分成两顿早餐来吃。午餐也从不与我们一同用餐,当我们买一份米饭,两个热菜做午饭时,彩娣经常花一元钱买两个馒头,用开水泡了,就着家里带来的红咸菜吃。

    偶尔天气不好,我们将饭菜打回宿舍吃。见她又在凑活,就会主动给她夹一些炒菜。往往这时,她都格外得不好意思,使劲地眨着眼睛说一句“谢谢”。我们也曾劝过她不要这样凑活,别伤害了自己的身体,但她从不听。有一位家庭比较富裕的女生还曾让她与自己一同用餐,但也被彩娣委婉地谢绝了。

    彩娣在用餐上极其节俭,也从不见她买水果吃,偶尔吃的水果也是她的母亲从家里带来的,都是一些长得不那么漂亮的或是个头很小的苹果、鸭梨、甜瓜等。就连她使用卫生纸也是格外节约,每次都是只拿一小块。

    这样想来,每到半个月探家的日子,她都坚持不返家,并不是她不认得车站,怕自己走丢了,而是故意在节省往返的路费。

    我看着她这样节俭的行为,想想我家与她家的经济条件都不算好,她却是更加节俭朴素,这令我对她格外尊敬,似乎也多了一丝同情。她泛黄的脸上常挂着淳朴的笑,也常对我们腼腆地说“谢谢”,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更深刻的自然还是她对生活的那份节俭,与对父母的深深体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