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成长1986至2006 » 第三十七章 为志愿焦头烂额

第三十七章 为志愿焦头烂额

    没几天,高考成绩可以查询了。由于我在此前没有接触过网络,家里也没有电脑,我只能通过热线电话方式查询成绩。拨打热线电话查询成绩的费用比较高,大概是普通话费的两倍,而且程序比较复杂。在这之前我和母亲都没有拨打热线的经历,对这一套繁琐的程序自然是不太明白的。

    我心里十分忐忑,心怦怦跳个不停,对于那个我心里确定不理想的分数,当时实在是没有勇气亲自查询。我只好向母亲寻求帮助,请她替我查询成绩。

    母亲将我的准考证和一张纸、一支笔放在了右手边,左手拿起电话听筒,开始拨号操作。在反复操作了两遍后,电话另一端终于传来了报分的声音,母亲便迅速在纸上做着记录。

    三十秒后,电话另一端语音播报完毕,母亲也记下了我高考各科成绩及总成绩。我的高考总分是四百一十四分。

    对于这个成绩,我认为只能算是发挥了正常水平,但分数确实太低了。母亲却不那么认为,她对我这个成绩表示理解,并且感到已经算是不容易了。

    当远在沈阳的父亲听到我的高考成绩后,并没有表示什么,他对高考及报志愿的事情不是太清楚。当然,他也了解我的学习情况,并不想给我增加心里压力,只表示看接下来是复读还是考走了。

    我本心是不打算复读的,除非所有投递志愿落空才会选择复读。对于我的想法,母亲也表示认同并支持。

    三天后,我返校领取高中毕业证。走进教室,见里面的桌椅完全不在原有位置上了,像是被强盗打劫了似的,有的翻倒着,有的倾斜着。再看看地上,全是被撕碎了的高中课本和习题试卷。听说,高考结束的那个晚上,很多男生回到教室一阵狂欢和发泄情绪,将教室里搞成了满目狼藉的样子。

    我看着眼前的景象,想象着自己也许从此彻底告别了校园生活,也许从此再也没有机会走进教室了。一时看着熟悉的黑板和课桌,回忆着读书生涯的点滴经历,竟然辛酸得差点儿落了泪。

    那天从学校回来,我带回两本书。一本是高考填报志愿指南,里面载有当年的全国高校及招生专业;另一本是高招院校前三年的录取分数线。报志愿是需要使用这两本工具书作为参考的。

    当年,我的高考成绩差二分不到本科三批录取分数线。但是三本院校每年都有降分录取的可能,即使分数不够,但是接近,也是允许报考的。就算不被本科院校录取,也不会影响接下来报考专科院校。

    三本院校的学费大概每年要一万到一万五千元,如果加上住宿费、学杂费及生活费等,那么一年的支出大概需要两万元,甚至更多。想想三年的贵族中学读下来,家里已经为我花费不少了,大学四年如果再给父母增加经济压力,实在令我有点儿不忍心了。并且就算是被本科三批院校录取,大概率是一些坐落在偏远地区生源不足的院校。经过再三考虑,我对报考本科不抱任何希望,也并不是十分希望被三本院校录取。

    老师鼓励我大胆报考本科三批的院校,并且建议我服从调剂。但我在填写志愿单时,刻意没有勾选“服从调剂”那一项。我的想法是,如果去一所不太好的三本院校,或是四年时间生活在一个十分偏僻或是环境恶劣的地区,还不如选择一所好一点儿的大专院校。

    于是,本科志愿我只是随意填写了两个就提交了,结果自然是没有被本科三批院校录取。对此我并不感到失落,我在满心期待着报考一所理想的大专院校。

    八月份,正是暑伏的日子,天气异常的闷热。尽管屋子里所有的窗户敞开着,但进不来一丝凉风;电扇也是白天黑夜转个不停,但丝毫觉不出凉爽,身上总是汗涔涔,黏糊糊的,叫人心情也十分烦躁。

    母亲将一张凉席铺在地上,她戴着花镜坐在凉席上,手里捧着一本参考书看。另一手举着一把扇子,不时摇摇手中的小扇。那些日子里,母亲除了买菜做饭,打理家务,剩下的时间就是坐在凉席上翻看那两本工具书。偶尔,她会将某一页折起来,以便为我提供一些参考。

    我则是全身心投入到报考志愿中,我将自己心仪的学校用笔圈起来,再到另一本书中查询这些院校的历年录取分数线。见没有把握的就直接放弃,有一些把握的就留下来做备选。

    和本科报考程序差不多,专科也是分为三个批次,分阶段按批次逐一审核志愿。当年专科的录取分数线在三百分以上,起初我认为,按我的成绩选择一所好的专科院校是没什么问题的。但细研究,事情却远没有我想得那样乐观。

    首先,一些好的专科院校并不比本科三批录取分数线低,按自己的成绩将有把握的一些院校筛选出来后,很大一部分院校也就不在备选范围内了;其次,在备选院校中,还要看一下有没有自己心仪的专业,毕竟选一个自己喜欢并且有就业前景的专业还是很重要的;再有,还要看一看院校所在的城市环境和交通条件等。这样综合起来考虑,所剩的备选院校就非常有限了。

    在我十九岁的人生中,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面对人生中的选择是那么难。虽然有母亲帮我分析,但大主意还是取决于我自己。我感到左右为难,无从下手,选择了相对好的学校,又没有合适的专业;奔着自己看重的专业选,学校却又没有十足的把握。一时真叫我感到为难,迟迟无法决定最终的志愿。

    距离提交志愿单还剩下三天时间了,越是临近关头就越是焦躁。有几天我和母亲根本没有吃饭的意思,一整天都在研究着如何报志愿,但总是拿不定主意。

    夜里,我躺在床上心乱如麻,辗转反侧无心入睡。每翻一次身,凉席就紧贴着后背随我翻动。有几次,母亲见我实在煎熬,想为我按摩身体放松一下,但也被我生硬地拒绝了。我睁着眼睛望着窗外满天的星星,在心里默默数着,但总是数不到十,脑子里就又浮现出报志愿的事情。

    那个时候,我觉着造成报志愿困难的原因就是自己的高考成绩太低了。但似乎后悔与自我谴责都是多余的,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我只能面对现实,立足于当下,选择一所有把握的专科院校。

    第二天五点多钟天一亮,我立刻坐了起来,赶紧拿起工具书继续研究报志愿的事。心想,今天必须得做出个决定了。我把目标集中在了HEB省内,将省内所有专科院校的录取分查一遍,将没有把握的直接跳过,剩下几所则是比较有把握的院校。

    我在这几所院校里再斟酌专业和它们所在的城市,这时我注意到了被我看了很多遍的保定师范专科学校。我曾多次注意过这所学校,我的分数也超过该校前三年录取分数线。按理说,算是比较有把握的,但为什么一直没决定呢?因为我考虑自己的分数报考这所学校如果富裕太多未免有些可惜,而此时我改变了想法,我要保证有学上才是第一位。

    在反复思考后,我将分别坐落在QHD、保定、天津的三所院校作为专科一、二、三批志愿敲定下来,仔细地将院校及专业代码填在了志愿单上。志愿单交上去了,我心里却是一刻也踏实不下来。等待录取结果的那些日子,我坐立不定,寝食难安,干什么事情都心不在焉,心里完全惦记的就是报志愿那点事儿。

    当时,一些家长也都在关注录取的消息,很多熟人见了面谈话的内容也是围绕着高考分数和志愿情况而展开。

    一天,母亲在市场买菜时,无意间听说《燕赵都市报》设专版刊登了各所高校录取分数线的信息。便赶紧买了一份,还没顾得上买菜,就匆匆跑回了家。

    这时,距离提交志愿单已经过去十天了,专科一批院校的录取分数公布了。

    母亲将那份载有分数线的报纸递给我,我赶紧接过报纸,坐在凉席上,仔细搜索我的专科一批志愿QHD师范学院的录取分数。

    我用手指着一行行密密麻麻的小字,目光终于搜索到了这所学校。我将食指向右平划了一下,看到了一个数字。天呀,我顿时一惊,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揉了揉眼睛又看了一遍,确认没错,四百六十多分,居然超过了本科三批分数线四十分之多!

    看到分数的一刹那,我浑身一阵发冷。虽说我对QHD师范学院没敢报太大希望,但这个录取分简直超乎我的意料。这样看来,专科二批院校的录取分也不会低。想到这,我真像泄了气的皮球似的,浑身要瘫软了。

    我将情况告诉了母亲,母亲拿过报纸又仔细查看了一下。她也感到十分震惊,当时母亲一脸的茫然与失落,却不敢完全表现出来,她怕打击我,只好强装平静。

    我和母亲为接下来的录取结果捏着一把汗,将希望完全寄托在了保定师范专科学校上,因为三批志愿天津职业技术学院的分数可能会更高。也就是说,第二批次如果再不能被录取,我的志愿就完全落空了,只能走复读的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