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重生三国之刘备一统天下 » 38 丰沛之战

38 丰沛之战

    颜良与文丑率领两千精兵,从邺县出发,直奔吕布位于黄河北岸的营寨。

    “阿良,务必杀死吕布,不要活捉。”

    牢记着袁绍的要求,颜良与文丑已经初步讨论出来三种方案。

    而满怀希望的吕布,却站在黄河边,还不死心……

    千里之外的砀山。

    刘备亲自为砀山营送来了一批兵粮。

    “丰沛之战,是砀山营成立之后的第一场战役。我相信你们会是第二个猛虎营!”

    “我期待今年的除夕和你们在沛县度过。”

    听到刘备把砀山营和猛虎营相提并论,杨猛、康德都很高兴。

    猛虎营啊。

    是攻克谯县的猛虎营啊!

    他们这些刚刚归降的将领,最担心的就是主公的不信任。

    他们急着立下战功,也是为了得到主公更多的信任,安身立命。

    丰沛之战,是他们展现自己的舞台。

    也是他们主动争取来的机会。

    如今,刘备亲自过来鼓励,让他们的心里更有底了。

    杨猛、康德在心里定了一个小目标:

    今年的除夕,在沛县过!

    “子义,曹操善于用兵,其在丰沛一线的部署必定棘手。如若形势不利,切不可恋战,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在领地基本稳定的局面之下,年前攻克丰沛二县,也就是锦上添花罢了。

    刘备这样嘱咐,就是担心太史慈立功心切,付出不可挽回的代价。

    与丰沛两城相比,他更在乎太史慈这等良将。

    城是死的,人是活的。

    只要人还在,纵然失败,也能卷土重来。

    平定天下不是请客吃饭,无法一蹴而就,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折损大将。

    听到刘备的嘱咐,太史慈心中一暖。

    行伍之人,战绩是衡量自身价值的唯一标准。

    以至于一提起名将,人们只会对其打了多少胜仗而津津乐道,却很少去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

    战神、兵仙,并不是神仙,而是人,是与天下所有人都一样的人,一样的血肉之躯,一样的悲欢离合……

    “慈谨记主公的嘱托!”

    太史慈率领砀山营悄悄离开下邑,向北越过汲水,渗透进丰县地界。

    “阿猛、阿德,这一战就看你们的了。”

    “请将军放心,拿下丰县沛县,就像杀条狗!”杨猛非常自信。

    “杨兄入丰县,我去沛县,子义将军就等我们的信号,一击必杀!”康德一边检查手里的弓箭,一边说。

    “好,注意隐蔽身份,此战必胜!”

    “此战必胜!!”

    语毕。

    杨猛、康德分别带领五百人,沿着两条不同的路线,各自向丰县、沛县方向运动。

    他们没有穿戴甲胄,而是一副流民打扮。

    他们各自的五百人,也都化整为零,分别散成几十个小队。

    杨猛是沿着泡水行进。

    抵达丰县西面的大泽时,他最后一次把自己的五百人集结起来。

    “兄弟们,前方就是丰县。”

    “我们将分批入城。武器无法全部带进城,找地方藏起来吧。”

    按照太史慈的计划,夺取丰沛二县的第一步,就是杨猛、康德成功潜入城内。

    这是决定成败的最关键一步。

    如果,杨、康二人失败,那就没有然后了,整场战役也会随之破产。

    放眼天下,这种从内部破城的办法其实成功率并不高。

    混进一两个人可以,但要混进成百上千的士兵,很难。

    当过兵的,总会对同行有一种异于常人的敏锐,尤其是久经战场的老兵。

    大批士兵混进敌城并不现实。

    尤其是短时间之内的大批混入。

    另外,对于大城而言,防守力量往往比较强大,即使混进去百十号人,想要突然发难而控制城门,不说几乎不可能,也是希望渺茫。

    刘备知道这一点,知道战争的残酷与残忍。

    上一世,曹豹控制城门,是因为下邳城内有四千丹阳兵!

    四千!

    四千人的丹阳精锐!

    这是什么概念?

    曹操的御用先锋乐进,经常是带兵两三千冲锋在前!

    擅于统兵的于禁统率五千兵马就已经是一支大军!

    那种规模的军队哗变,已经不是能轻易控制的。

    更何况,当年为了阻挡袁术的大军,刘备和关羽还带走了下邳城内的大量部队,留守城池的主力就是那四千丹阳兵。

    所以,张飞丢失下邳,并不是没有压制曹豹的叛变,而是没能拉拢住曹豹以及其麾下的丹阳兵。

    在曹豹与麾下的丹阳兵打算投敌的时候,张飞就注定要失去下邳了。

    如果曹豹手里的丹阳兵不是四千,而是四十、四百,结果怎样,恐怕就很多样了。

    然而,刘备在知道太史慈的战术风险之后,还是同意了丰沛之战的请求。

    因为,与丰沛之战的目标相比,让太史慈和砀山营获得历练更加重要。

    杨猛、康德,都是刚刚投降过来的将领,缺乏足够的归属感,需要给予足够的信任。

    太史慈刚刚接手砀山营,也需要一次更有含金量的战役来树立威严。

    最关键的是,领地之内的沛国、彭城、下邳、广陵比较稳固,能够承受住丰沛之战失败的后果。

    即使太史慈败了,也不会动摇到领地的根基。

    若是太史慈能胜,则不仅收复沛国全境,还能增强太史慈的统帅经验,并且凝聚砀山营的战斗力,使得包括杨猛、康德在内的降将获得更多归属感。

    名将、悍将,就是从一次又一次战役中走出来的。

    刘备丰沛之战看作砀山营的熔炉。

    无论此战最终结果如何,砀山营都将成为真正的砀山营。

    太史慈或许理解到了刘备的良苦用心。

    但是杨猛、康德,则完全把这场战役当作了安身立命之本。

    他们倾尽了全力。

    与刘备比较悲观的看法不同,他们对丰沛之战相当有信心!

    这大概是因为他们活跃在砀山区域很多年。

    杨猛在关键时刻,被砀山县推举为首领,自然有其过人之处。

    康德就更不用说了,本身就是下邑城主。

    他们不是那种局限在自己区域的人,在天下乱起来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开始为这一天而准备了。

    杨猛曾经多次出没于丰县、沛县,以及梁国境内,对这些地方的守卫风格、潜规则非常熟悉。

    如果只是混进城的话,对他完全没有难度,唯一的麻烦是,不能全员带着武器进城。

    果不其然。

    只用了不到两天时间,杨猛就把他的五百人全部带进了城。

    外面负责联络的斥候立即把这个情况汇报了太史慈。

    而在沛县方向,康德也开始组织手下们入城。

    丰沛之战的第一步看来是没有问题了。

    但这也仅仅是开了个头而已。

    接下来,杨猛和康德如何在各自的城内发挥战斗力,才是最引人注目的。

    城外的太史慈,以及大后方的刘备,不约而同地紧张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