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云暮谣 » 随笔12·慕艾

随笔12·慕艾

    “少年慕色而思艾”,这句话,最初是在易子七的《君临三千世界》中看到的。对这句话,我很喜欢。当然,或许用认同来说要更合适一些。

    易子七的《君临三千世界》,这部小说我极为喜欢,至于原因,不是因为《吞噬星空》《雪鹰领主》《完美世界》《遮天》这样的经典,也不是因为《宠魅》《神秘之旅》这样的惊艳,而是因为,这部小说将一些我一直想写的东西写出了十之一二。我一直想写一篇文章来专门说一下这部小说,却始终没有动笔。这里,也不再多说。

    “少年慕色而思艾”出自《孟子·万章上》中的这段话:“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知好色,则慕少艾”的意思,就是知道男女之情后,就恋慕年轻貌美的人了。这所说的,就是少年时血气方刚的冲动。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一位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展获,展子禽(一字季)。这个展获,也就是大家口中广为流传的柳下惠,坐怀不乱柳下惠。展获,因封地在柳下,谥号为惠,故后人称其为柳下惠。最初听说这个名字,我还以为是个日本人。

    展获其人,孔子和孟子都对他有很高的评价,孔子评价他是“被遗落的贤人“,孟子尊称其为“和圣“。

    坐怀不乱的典故,最早出现在《荀子·大略》中:“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版本也很多,有的版本说是在酒宴上,有的则说是破庙中,还有“坐怀(槐)不乱”的说法。不过相同的一点就是,他对美色毫不动摇,甚至心中不生邪念。

    老实说,心中不生邪念这点……我真的也怀疑他存在和梁惠王一样的生理问题了,毕竟,食色性也,孔子也是认同的,故而诗三百篇,第一篇就是《关雎》。不过,一个被孔子称贤,孟子成圣的人,现在的声明却是这般,岂不悲哉?大抵是当今时代的人,因为自身的不堪,就以自身去揣度他人,怀疑别人也如此吧。

    关于柳下惠,就说到这里。再回到最开始说的“少年慕色而思艾”。

    “少年慕色而思艾”,或许可以换成这个通俗一点的句子来说:“一见钟情,明明是见色起意;日久生情,不过是权衡利弊;连白头到老,都只是习惯使然。”

    这段话,出自安逸《这咬人的爱》。

    当然,想比安逸的这段文字,我更喜欢学姐的这段:“哪来的什么一见钟情,全都是见色起意;哪来的什么情深义重,全都是一时兴起。”

    这段,也是我最开始看到的那个版本。当然,到了我这里,就成了“哪有什么一见钟情,不过是见色起意。”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表白墙上的表白信息,其中一种就是“海底捞”,所谓“海底捞”,不是吃的那个海底捞,而是取海底捞针之意。被偷拍照片,放在这里的男孩女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颜值高,就是所谓的气质出尘,也离不开姣好的容颜。

    其实很多时候,所谓恋情就是一方慕色思艾,一方不喜欢孤独。

    记得之前有个女孩,在秘密里说,男孩与女孩不一样,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不会被感动,女追男其实是隔层山的。

    这句话,对,也不对。确实,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只要颜值达不到他心中的预期,那就是不喜欢,再怎么努力也没用。当然,女孩的颜值未必就低,也可能,那个男孩心中也有一个目标。说不对,那就是这一句了:“日久生情,不过是权衡利弊”,单身久了,一只猫都眉清目秀,男孩子都觉得可爱了,更何况是货真价实的女孩子。

    作为凭实力单身的我,似乎没什么资格来说这些话,尤其是像韩非子一般,寒眸漫漠,这以赤裸裸地说人性。

    韩非子赤裸裸的揭露了人性自私自利的丑陋一面,比如君王与臣子的关系:“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说君王的卖官的,臣子的卖智的,而不是儒家这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臣子于君,一个“忠”字。

    我有时真怀疑,我就是韩非转世,如韩非一般期期艾艾,与李姓同学一直不对付。当然,还有这对寒眸。

    我没谈过恋爱,没有和女孩交往的经验,这是事实。不过,关于暗恋、表白和被表白,却还是有几分经验的。我曾暗恋一个女孩三年,我曾向一个女孩表白,也曾经被一个女孩表白。

    这一段故事,前几日我才在日记本上回忆,如果有人能静下心来看我写下的这篇随笔,一直看到这里,也算是一种缘分吧。也不再向之前那几篇那样,先设置几日隐私再拿出来,留给会深入挖掘的人看,知道了,也就知道了,能静下心来看这篇开始就是引经据典水字的不怎么吸引人文章,大抵也只有同道中人了吧。

    那一年寒假前的回家,在学校门口那条东西向的道路上,有些木讷的我低着头,伸手接过作为我曾经的同桌的她的那颗糖。那一刻,其实我就知道,我是喜欢面前这个女孩的。回家以后,在那个绿色封面的日记本上,我将这一份喜欢写下。我从未像这个寒假一般,盼着开学,因为开学就可以看到她了。

    那个绿色封面的本子,是得自某个不愿透漏姓名的马姓同学的,仅仅记了几页笔记的本子。马某人,也就是我现在正在写的小说中罗应言的原型,“千骑天御剑无情,一舞倾城万钧霆”中的“千骑天御。不过那个本子,早就不知道放在那里了。因为不久之后,我就专门买了一个柠檬切面图案的本子用来写日记,那个绿色封面的本子则被拿去写小说了。

    那个柠檬切面图案的日记本,我早已写满,在高中时就换成了另一个雪中小镇图案的线圈本。到现在,还是用的那个雪中小镇图案的线圈本,堪堪过半。我把日记变成了周记,又变成了月记,大学两年,每年不过写十余篇。

    “暗恋是一个人的兵荒马乱”,这句话放在我身上,对,也不对。我本就是个沉默寡言不善言语的男孩子,我一次次默默看着她的背影,当她侧脸时,我就下意识地眼神躲闪。

    三年之后,中考结束,隔着屏幕我将这心意诉说,便没有了下文。

    毕业典礼上,我拿出手机,偷偷拍照,想要留下一份她的容颜,却被某人点破。她却是转过身来,摆好姿势,让我光明正大的拍照。

    不过以我当时那部手机的画质,再加上进阶直男拍照技术,拍出来的自然只能是黑照。后来她发了一张照片,我也就如她说的,将这黑照删除。黑色长裙,白色斑点,娃娃脸,嘟着嘴,这张照片,我现在还保存着。有一张她穿着浅紫色长裙的照片,不如这张黑白长裙的可爱,我确实很喜欢,不过那张照片,我没有,连记忆都已经模糊。

    那三年,我慕的是她;又三年,我思的还是她。不过我知道,我很久前就已经知道了,我记忆中的那个素衣少女,其实已经不是她了,而是我心中那个,以她为原型,不断补全的梦中女神,我心中最完美的那个形象。

    她,不是她。

    其实,我又如何是我。日月运行,寒来暑往,以易的道理来说,一切都是在变化中的,《丰卦·彖传》云:“日中则仄,日满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损卦·彖传》亦云:“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成。”

    一个至交好友曾写道“千年殇,万年恨,万年的等待,世界在变,人心在变,你我也在变。”或许有一天,我也会变成那个我最讨厌的人吧,人间惆怅张子暮,自命清高伪君子,或许有一天,这个伪君子,也会变成彻头彻脑的小人吧。而今的我,就已经在说“克己复礼为仁”,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在我关于那部快穿小说的构思中中,狐妖世界的主角就是如此,“天地一剑,王权世家;人间青史,云暮书院”,“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就是作为云暮书院创始者的主角所说,后世还对妖族抱有敌视之心的人物也是因主角的思想。当然,主角的思想,完整的应该是单个人与妖可以成为至交好友,但人与妖整个族群而言,在未解决某些基本问题的情况下是难以接受对方的,这一点,又有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影子了。

    在高考后的那个暑假,那个曾经作为同桌的女孩,告诉我她曾经内心的一抹悸动。在我印象中,这个女孩,是一个很野很疯的丫头,与男生称兄道弟,做事,也有些肆意不羁的意味。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而有些人,有些过客,擦肩之后,却是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就比如,这个女孩。或许我认真去想,或者去列表去查找,我还可以找到这个已经遗忘的名字,不过,我却没有可以去寻找,缘生缘灭,皆在于此,何必执着。

    三年,真的是一个很神奇的时间,我暗恋一个女孩三年,默默慕她三年,而后三年,我思她念她,将那个梦中的完美形象不断补全。第一个三年结束的时候,我告诉了她我在心底埋藏三年的秘密;第二个三年结束的时候,又有一个女孩如是对我说。仿佛一个圈,轮回往复。

    而今又过去了两年多,这两年,我所思所念的,却是一个连名姓都不知道的女孩。我自诩观察者,目光却总是在她身上凝滞,旁的,不过匆匆一眼。南餐最西边的几排,每天放学时刻的出现,仿佛成了一个定律。这第三年的开始,却是再看不到她的身影。未曾有勇气留下那个女孩的身影,只有笔端,容颜恍若心间。记忆所停留的时刻,便是那一袭黑色蕾丝长裙,如茶艺般写意的动作,还有那永远一个人的身影吧。我说是为那出尘的气质所吸引,忍不住去为那风景驻足,却不知有几分为气质,几分是慕色思艾。

    还有一个学姐,我可以确定,我真的只是喜欢她的文字。为什么会如此肯定?因为学姐的容颜,在我心中一直都是模糊的。几次例会留下的身影,还有学姐的自拍,我已经分不清谁是谁。就连学姐真实的姓名,我也带着几分刻意的隐去。

    白羽为裳,白羽为殇。我列表中学姐的备注,便是“某只凶残的学姑”。

    或许,每一个隐去的名字里,都藏着一段不愿回忆的往事吧。比如学姐,比如那个喜欢女装的学弟,还有我。我一直不愿别人叫我真实的姓名,故而刻意的隐去,非是必要,备注永远的张子暮,子暮是我的字,我却将之当作名来使用。还有舍友间的称呼,“三床”“三哥”甚至是“阿三”,都成了我的代名词。

    那一段往事,我从记忆中斩去,连同那些人那些事。却终是如猛虎困于笼中,我企图用的文字,一本本书卷将这猛虎驯服,我却知道,它还在,它一直都默默注视着我,偶尔,它也会跑出。或许有一天,我终于会被这只猛虎吞噬吧。

    故而我常常庆幸,我遇到的,都是好人。正如同那把折扇上的“好人”二字。

    其实我更相信,一啄一饮,自有天数。祸与福,谁又说得通?《易经》中言:“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这句话的就是说,没有见到平地就不会见到高山,没有去就不会有回,在艰苦中坚守纯正,这是没有坏处的。《易经》的卦辞只有四个字,元、亨、利、贞,贞,就是正的意思,“贞者争也”。无咎,也是《易经》中常出现的一个词,没有妨碍,没有害处。“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经提到过尼采的这句话“一切文字,余爱以血书者”,故他对李后主词句的评价极高。

    一切文字,余爱以血书者。我大抵也是如此吧,喜欢那以血书成的文字,所谓血书,便是那在经历过苦难之后,写下的文字,血与泪,皆可说如此。亦如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2019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