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诸葛亮魂穿崇祯 » 第二十六章,百官齐声合,一语书当焚

第二十六章,百官齐声合,一语书当焚

    躬身复读的钱谦益将那遗旨念叨了一遍,居于卧榻上的诸葛亮便已皱起了眉头。

    这遗旨来的不早不晚,偏是在他下派官员收缴江南税务,大刀阔斧之际。

    其中必有猫腻啊!

    只是看那钱谦益笃定的语气,诸葛亮料定若自己一口否决,只怕又要引得朝局震动。

    罢了罢了,不如就看看他们想耍什么花样吧!

    “召群臣入宫商议,领那老农也入宫来。”

    “遵旨。”

    钱谦益一听这话,老脸上露出欣喜,随后又快速收敛,忙向那宫外赶去。

    两个时辰后,群臣基本到齐,诸葛亮也在王承恩的指引下,来到了皇极殿内。

    “让那老农上来,我有话问他。”

    “是,宣老农!”

    随着殿内侍从一阵呼喊,便有一太监领着那老农上了殿来。

    旁人一见,纷纷摇头。

    这老农走也掉土,跪也掉渣,浑身上下没一处地方是干净的。

    刚跪下,又倔强的昂起头来,黑炭似的脸上满是傲气,一开口又差点让文武百官们笑掉大牙。

    “俺奉太祖之命给他的后人传旨,怎么到了大屋里,连口茶水都没喝上几口,就让我来这里?”

    “哎呦呦,我的老祖宗啊,这里是皇极殿,你莫要多言,皇上要问你话呢!快行礼。”

    “皇上,嘿,他得给俺行礼,俺可是奉诏而来!”

    一旁的太监听了这话,真也是被吓得魂飞魄散。

    他见过狂的,没见过如此愣的,这会功夫还跟他倔什么呢!

    而群臣已是笑声不断,都在嗤笑着老农的愚钝。

    还是一礼部给事中好心,箭步上前为那老农解释道。

    “你这庄稼汉,不管奉何等诏书,面天子跪拜那是必行之礼,否则是要杀头的!”

    那老农听了这话,才不情不愿道。

    “俺参见皇上,祝皇上吃好喝好,吃啥都...倍香!”

    又一番笑话说出,这回真引得众人哄堂大笑。

    诸葛亮也露出三分笑意,挥舞着羽扇道。

    “老先生不必多礼,你既是奉太祖诏书前来,我自当礼遇,来人,赐座。”

    这番话一出,真引得不少官员侧目。

    这大殿之上除了皇上,谁敢随意落座?

    除非是一些年事已高,腿脚不便的老臣,得了恩赐才能坐一坐,还得是挨边而坐,方能心安。

    可这老农不仅心安理得,而且坐得还颇为惬意,大大方方靠着背,踱着步,静等着赏赐一般。

    诸葛亮见状,也不恼,耐心问道。

    “老先生,你说你是奉诏前来,可是这诏书你又是从何处得来,又或者乃是家传?”

    “当然是家传啦,俺可没本事抢一卷诏书。”

    “家传,历几代?”

    “俺得算算...俺爷爷,俺太爷爷,俺太太太爷爷...算不清了,怎么也得十几代人了吧!这诏书可是俺家传的宝贝,你一会会还得还给俺,俺还得传给俺未来的儿子呢!”

    老农一番话说完,又引得不少人嗤笑。

    有人听出这话中不对,忙问道。

    “未来的儿子,你这庄稼汉不会现在都没娶妻吧?”

    这番话像是戳中了老农的肺管子一般,急得他跳脚起来,叫骂道。

    “没娶妻怎么了,俺就等着赏赐娶妻嘞!”

    群臣闻言,又是大笑起来。

    这老农少说也有五六十岁,这个年纪还没娶妻,只怕要是用不了这诏书的话,到他便失传咯。

    诸葛亮却不曾理会群臣的喧闹,继续详问道。

    “老先生,你且放宽心,今日过后,自有封赏。只是你祖上是何人,为何能得此诏书?”

    “俺祖上也是庄稼汉,只是有一年家乡闹灾,碰上另外一个要饭的。他说他祖上乃是国公之后,遭逢大难这才家道中落,眼下更是要饿死。所以用那诏书,跟我祖上换了一两银子。”

    老农颇为实诚道,单看这故事,大臣们都要笑疯了。

    这分明是上当受骗了啊!

    要不是这诏书还有点像样,这位老农的祖上只怕就要气死了。

    眼看这老农越说越玄乎,故事也愈发离奇,一直在朝堂上沉默少言的英国公张维贤炸毛了,朗声道。

    “皇上,勿要与此人多言了,分明就是一骗子,拿一假诏书来诓骗我等。应速斩之!”

    可惜,这话才刚落地,钱谦益便赶忙站了出来,呛声道。

    “皇上,万万不可啊!这老农虽然说话错漏连篇,可这诏书却是实打实真的,无论缝合外貌,字迹印章,皆是宫廷规格啊!”

    随着他一开口,一众东林人士纷纷出列,表示附和。

    眼看局势到位,就连那黄立极也领着施凤来同出列,表示赞同道。

    “皇上,此乃太祖遗照,不可不查啊!”

    “臣附首辅之意...”

    有了首辅,次辅两人作保,其他人更没了顾忌。

    只看这朝堂之上,不一会的功夫又成了站队大会。

    大小官吏,甚至有不少勋爵,都附和黄立极之言。

    如此逆流汹涌而来,任凭谁坐于龙台侧位,都要颤上一颤。

    这些个官吏们哪里是在劝诫,分明有几分威逼之势。

    可若是退让了。

    今日太祖遗旨只说是不可擅改宗族祖制,明日说不定就再冒出一个遗旨用来指点江山了。

    这分明就是在用前朝的旨意,威逼今朝的皇上啊!

    此刻就连那位于侧位的王承恩,都感受到了个中压力,额头冷汗直冒,当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啊!

    可他低头一看自家新皇,却已然是神色如常,早有决断的模样。

    甚至于羽扇轻抚,一幅饶有兴趣的样子。

    诸葛亮能有如此底气,自然是有原因的。

    因为那李国普所统领的户部大小官吏,并未有任何的反应。

    纵然有几个官吏想要出头,也被李国普的目光给盯了回去。

    仅这一点,便足让诸葛亮放心。

    这几月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从0到1,虽最为艰难困苦。

    但只要有一人不愿意卷入这党争之中,那就是好事。

    至于那最热闹,最积极的礼部,便是那东林人士聚集之地。

    日后定要好好修理才行。

    只是眼下这一关,还得诸葛亮去解决。

    信还是不信呢?

    这个中答案,他早已经知晓。

    “老先生,你先到侧殿休息,饮些茶水果品,一会自有赏赐送上。”

    诸葛亮轻挥着羽扇道,面对农民,他总是温言细语,不敢怠慢。

    只是这老农看着憨厚,实则精明。

    他怎么也不肯走,还是跪在地上大声道。

    “我不走,那赏赐没到我手上,我坚决不走。”

    “这...”

    太监们也难办了,新皇未曾下令,他们也不敢强拉走啊!

    诸葛亮哑然失笑,真也跟隆中时,那些个老农一样啊。

    他也不强求,宽慰道。

    “老先生,既然如此,那你就在一旁听着吧,赏赐必到你手上。”

    “好嘞。”

    而那老农闻言,也不客气,干脆就应承了下来,同时也挤进了礼部的队伍之中,引得不少东林人士纷纷投来厌恶的目光。

    待得局势安定下来,诸葛亮也很干脆,一指那诏书,直言道。

    “左右何在?”

    “臣在!”

    “将那诏书焚了吧。”

    这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犹如往那油锅中泼水一般,顿引满朝沸腾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