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诸葛亮魂穿崇祯 » 第四十六章,封赏当有功,一燝敢进言

第四十六章,封赏当有功,一燝敢进言

    自赶走周鉴,一心想为郭氏进言那一刻开始,刘一燝就忙得停不下来了。

    他知道周鉴背后皇后外戚,又有勾结兵勇,勋贵之嫌疑。

    面对如此庞大的敌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快,尽快将事情上报给皇帝,尽快将事情夺定,方可对抗他们。

    不仅如此,更要保全好郭氏一家,以及其他被侵吞土地的李家村人。

    所以他自赶走周鉴以后,立马又安排了一批捕快前往郭氏家中护卫,最好能把郭氏全家请进刑部来供着,以防不测。

    除此之外,他还得尽快写好奏章,上报给皇上才行。

    于是这一夜,他终难合眼,一直书写奏章,并把它随身携带,打算今日早朝呈给皇上。

    也幸好当今皇上朝会从不缺席,要是像熹宗那样终年泡在后宫中研习鲁班之术,这份奏章怎么样也交不上去了。

    经过一夜辛劳,奏章已成,刘一燝连墨水都顾不得它干,就匆匆赶往了宫中,参加朝会。

    可是当他看到那巍峨的宫门,大气的紫禁城时,一股后怕冒了出来。

    刘一燝猛然意识到,自己上报的这件事情,其实完完全全就是在打皇家的脸面啊!

    周氏册封皇后还没多久,更是以勤俭节约之名向天下宣扬,可转过头来娘家却出了这样大的丑闻。

    所谓家丑不可外扬,何况帝王家,那更是不能擅传。

    真要把这桩侵田案当众上奏,当众宣读,只怕第一个下不来台的先是皇后,在是皇上。

    那么到了最后,需要牺牲的人,又会是谁呢?

    刘一燝只觉得后怕不已,连忙打消了当众上交奏章,当众将周奎的罪状公布的想法。

    他打算私底下将奏章上交,这样就可以一定程度上保全皇家的脸面。

    就算是新皇私底下惩处国丈,还地于郭氏,那也算是大好事一件。

    所以刘一燝哪怕压着无数事情,也在这次朝会上一言不发。

    他在等朝会结束,自己就可以找个理由留下来,单独面见新皇。

    事情本来是很顺利的,本次早朝尾声来的很快,毕竟昨日鸡血已打,大家都很兴奋,正在疯狂的查漏补缺。

    然而再快,也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本次朝会最为简单。

    好不容易等到王承恩被授意,上前准备宣布退朝时,刘一燝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可就在这节骨眼上,一向不管事的勋贵们出手了。

    那成国公出列请求封赏周奎那一刻时,刘一燝脑袋一嗡,差点昏过去。

    完了完了,大事去矣!

    早知道他就干脆一些,直接在当众上交奏章去了。

    如今棋差一招,真是满盘皆输啊!

    旁人见了刘一燝忽然虚弱的模样,颇为不解。

    只有刘一燝知道,那些勋贵们出这一招,不可谓不毒啊!

    前面说了,此事顾及皇家脸面,新皇不可能明面上训斥国丈,惩罚国丈之子。

    刘一燝料定皇上会低调处理,暗中敲打国丈,私下赔偿郭氏等。

    这是他追求的最好结果。

    如此一来,大家只需要装作看不见,事情也就过去了。

    然而随着成国公进言,请求封赏国丈周奎以后,这个性质就变了。

    新皇封赏国丈,在大明朝可谓一个传统。

    仰赖于太祖之遗旨,皇族之妻多为民间寒门选拔,择优者娶之。

    这也意味着外戚无权无势,稍微封赏一点,他们就会感恩戴德,而朝堂之上往往也不会有多大的异议。

    一点残羹冷炙罢了,影响不了大局。

    可放在当下,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新皇大概率答应封赏周奎,而自己后脚却要告周奎。

    一前一后,打得就不是皇家的脸面,而是皇上的脸面了!

    如此局势之下,就是再贤明的皇帝,为了自己的脸面,也得对国丈姑息,再狠一些的,暗中干脆抹了郭氏一家也不是不可能。

    毕竟皇帝的脸面和一介草民的土地来比较,没有人会选择后者。

    所以刘一燝才暗道大势已去,自己没有魏征之锐,海瑞之胆,真是一步错,步步错啊!

    “皇上,周奎教女有方,应当封赏,我等皆附之。”

    勋贵一方,又走出一位重量级人物,那便是英国公张维贤。

    他的出现,让不少人都倍感意外,就连成国公也讶异不已。

    要知道他们一家颇为低调,又对皇上忠心耿耿,连扳倒魏忠贤都出了大力气,如此人物都开口请封,新皇怎会不答应?

    刘一燝躲在群臣堆中,低头默然,暗暗摇头叹息。

    想我一个刑部尚书都如此难成事,你们又该找何人伸冤呐...

    郭氏一家啊...我对不住你啊,那碗煮鸡蛋,我是怎么也吃不下了。

    这边刘一燝沉默不言之时,龙台之上,诸葛亮已有了决断。

    面对满朝文武请封,他平静道。

    “国丈教女有方,自身勤俭,应当下诏夸赞,却不应随意封赏。”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尽皆哗然。

    刘一燝闻言,更是猛地抬头,难以置信的望着新皇。

    “怎么会...”

    他下意识的说道。

    而台上的诸葛亮发觉众人困惑,遂耐心为众人解释道。

    “品德上佳,当以夸赞回馈。若想要封赏,自然以功业为底。周奎自身勤俭,教女有方,自当下诏赞赏,以慰天下仁人志士之心。然而他一无功名在身,二无军功为底,目前已为南城兵马司副指挥,食俸禄,享便利,本就是殊荣。

    若再无功而赏,岂不是寒了天下将士的进取之心?”

    诸葛亮说完,还觉得不足,遂下了龙台,来到了那开口的成国公面前。

    他用羽扇拍了拍成国公宽大肩膀,叹息道。

    “成国公一等爵位,世袭罔替,可谓殊荣。然此等爵位,并非大风刮来的,乃是你祖上朱能在靖难时舍命取之的!今番若我听取尔等建议,三言两语封赏一人为爵,若被朱能等先辈泉下有知,定要骂我昏庸无能,赏罚难辩,你可知否?”

    那朱纯臣一听,真是吓得魂儿丢了,忙下跪叩头,哆嗦道。

    “臣受教了,往后再不敢胡言乱语了。”

    “我没有训诫你的意思,快快起身。唉,我大明自土木堡之后武德缺失久已,今番我有意重振军备,日后必要仰仗诸位国公出力,再现祖上之荣光啊!”

    诸葛亮说着,诚恳作揖,向勋贵们施礼。

    勋贵们哪里受得起如此大礼,纷纷下跪叩头,连忙道。

    “我等必不负皇上重托。”

    “嗯,甚好。无事便退朝吧。”

    这回事情才算是告了一段落,诸葛亮也才准备跟着王承恩的指引,返回文华殿。

    他不知道,在自己身后,有人早已经红了眼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