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诸葛亮魂穿崇祯 » 第六十二章,临朝议兵制,有意合都府

第六十二章,临朝议兵制,有意合都府

    悲歌抚琴,不过是片刻安宁。青灯书卷,才是文华殿的常态。

    返回文华殿后,诸葛亮又回到了案牍前,继续批注奏章,以及摆在面前的,最紧要的一件事情。

    那就是对卫所的改制。

    侵田案之中,二十多位兵勇打不过九个盗匪,如此夸张的战力差距,让诸葛亮心惊不已。

    大明此时边陲不稳,内部也常有民变发生,正是用兵之时。

    而卫所如此糜烂,真叫人心惊不已。

    要知道他所视察的,还是京畿地区的卫所。

    包括五军都督府所掌控的留守五卫所,镇南卫,甚至就连上直卫,亲卫等都有这种情况。

    府兵制已到了尽头,当全面更改至募兵制。

    再不更改,只怕整个大明就只有会种地的农民,没有能打仗的兵勇了。

    只是此时牵连甚广,诸葛亮亦不敢直接在整个朝堂上说出,他便招来王承恩,让他去召兵部的左右两侍郎前来问话。

    自崔呈秀认罪流放以后,兵部尚书一职就算空闲了下来。

    诸葛亮一时半会也找不出能堪大任的良才,也就不曾额外任命。

    一个时辰后,兵部右侍郎王洽便在太监的引导下,来到了文华殿内。

    他还没走进,在外候着的王承恩便望了过来,心中不由得连连称赞。

    这王洽样貌雄伟,不怒自威,行走在路上,好似那门神一般,叫人见而生畏。

    不仅如此,他作风廉洁,行事缜密,在兵部也是有口皆碑的。

    只是阉党横行之时,像他这样的人物,只能被发配一个小小的兵部主事职位干着,一直熬到新皇重审所有在朝官员的奏章过后,才算是熬出头来,被提拔为兵部右侍郎一职。

    所以这位门神一看到王承恩靠近,忙露出恭敬之色,施礼道。

    “王公公,不知皇上召见我与申大人,所谓何事啊?”

    “两位大人,我也不知啊,只是看皇上忧愁的样子,只怕你们都得小心些讲话了。”

    “得嘞,明白了。”

    王洽遂与兵部左侍郎申用懋一起,入了那文华殿去。

    方入殿中,便看到那位少年天子还在批注奏章,见了两人以后,这才从手边将一份早就写好的纸张递了过来。

    新皇这番动作,看着很是轻松,只是当他开口时,却着实把两位侍郎吓了一跳。

    “各地卫所糜烂,我有心重振卫所,意将大部分以府兵制为主的兵勇解散,充足新军,你们以为如何?”

    王洽和申用樊对视了一眼,各自从对方眼中读出了震撼二字。

    好嘛,难怪独自召他二人入宫,这上来就是一道硬菜啊!

    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听起来很是美好,可以一扫兵勇颓废之气,重振士气。

    然而全国军户人数超百万,虽逃亡许多,可依旧是個庞大的数字。

    想让这么一大批人改业,着实难办。

    申用樊当即施礼,开口道。

    “皇上,改制虽好,然而此时牵连甚广,贸然改动,恐引起大乱,臣以为应当急清退蛀虫,缓改制度,方可妥善处理。”

    一旁的王洽也拱手道。

    “皇上,臣亦如此认为。其实兵部目前一直在核对各地卫所,乃至九边将士之名单,清退吃空饷蛀虫,只是需要时间罢了...”

    两位侍郎说完,自己心里也没底了。

    是了,这些事情都需要时间,可时间不等人啊。

    自新皇登基以来,九边已经多次上报有敌人入侵了,并且由于兵饷不足,宁远有闹事的前兆。

    若非新皇在登基以后便补发了兵饷,只怕现在就要兵变了。

    而听了两人的回答,诸葛亮暗暗点头,这也在意料之中。

    军户制度已经在大明实行百余年,根深蒂固。

    虽有衰败之象,但也是上百万人的衣食所系。

    想要改变,绝非一朝一夕,或是一纸命令的事情。

    就比如现有的军户如何安置的问题,就是足以令人头疼的事情。

    真要一刀切,完全舍弃军户制度,只怕又要大乱。

    诸葛亮在巡视过后,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干脆说道。

    “九边日益告危,陕西更有民变之象,时间不等人,我们必须尽快筹备一支新军。两位大人,你们以为,此法只在这京畿地区暂行,如何?”

    两人一听,亦是眼前一亮。

    只在京畿地区施行?这倒是件好事,若是不行及早退散也可。

    王洽当即说道。

    “回皇上,臣以为此法甚好,既不会引起大规模的军户骚动,也便于管理。”

    不同于王洽的兴奋,申用懋显得更为沉稳,并且考虑的更为深远。

    他掂量了一下语气,试探道。

    “不知皇上想要重整哪些卫所?”

    诸葛亮没有隐瞒,径直说道。

    “当从五军都督府下辖的在京卫所开始重组!”

    那申用懋一听,顿时吓出半身冷汗来。

    新皇可真是够狠,上来就要重组最难啃的骨头。

    五军都督府分中,前,后,左,右五个部门,尽皆统领大明天下兵马。

    说起来是威风凛凛,然而随着土木堡之变以后,大明精锐尽失,特别是大批中流砥柱的军官丧命,导致五军都督府威权不在。

    现在留在都督府内的,尽是些混吃等死,靠着祖上战功当蛀虫的小角色。

    听闻就连兵部的喽啰,都瞧不上那些都督府内的将军嘞。

    新皇想要重振此机构,着实令人敬佩。

    更让两人敬佩的,是诸葛亮的下一句话。

    “不止是卫所,就连五军都督府本身,我也有意合并,成为一部。”

    这下就连王洽也坐不住了,擦着冷汗便劝慰道。

    “皇上,万万不可啊!当初太祖之所以将大都督府一分为五,就是怕将领全力过大,不好控制。臣说句不中听的,若是再出一位蓝玉,那该如何是好啊?”

    一旁的申用懋亦是不住的点头,满是赞同。

    五军都督府一旦合并,威胁到的就是兵部的利益,他说什么也是不会赞同的。

    尽管眼前两人尽是出言反对,诸葛亮却还是决定将此法执行下去。

    俗语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五军都督府掌统训天下兵马,若是从他们这里便丢了斗志,没了士气,又何谈训练一支新军呢?

    不仅如此,将都督府一分为五,固然是让将领无法威胁中央。

    但同样的,也使得兵力分散,管理混乱。

    以至于训练无度,规划不全,更使得有才能的将领无法被选拔出来,才有那萨尔浒之战的惨败。

    至于会不会再出一位蓝玉那样的将领,诸葛亮却不担心。

    因为这五军都督府以后的将领,皆要由他亲自训练选拔,如何能出一位蓝玉呢?

    只是眼前的两位文官,还浑然不知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