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诸葛亮魂穿崇祯 » 第七十一章,技法需规范,连发尚存疑

第七十一章,技法需规范,连发尚存疑

    连发?

    老工匠听了新皇的喃喃自语,不由得暗道一声果然是年轻人,好高骛远。

    目前大明的火铳基本都是单法,就算是三眼,或是四眼火铳,那也不过是多种单发合并在一起,轮流发射罢了,哪里谈得上连发?

    他甚至在心里对火铳是否能够连发,都打个大大的问号。

    可惜这位老工匠的想法是不敢说出来的,只能毕恭毕敬的静候着。

    各色火器发射完毕后,神机营的将士们便随后退去,只留诸葛亮与工匠们。

    诸葛亮则连连点头,对大明的火器威力表达了肯定。

    当年北伐时他若是有这些武器,陈仓早就拿下,说不定拿下长安也是可能的。

    可惜没有如果。

    诸葛亮不再多想,把注意力放到眼前这些工匠身上来。

    他自从踏入这神机营开始,就一直在留心观察。

    从这些工匠的产物来看,的确是合格产品,但他们的制作流程以及方法,诸葛亮不敢苟同。

    因为在他眼中工匠们应该是相互配合的,所产出的物件更应该是有统一标准,且稳定的,就像是自己的八阵图一样,里面所有操练的军士,都应该接受统一的训练。

    而他却发现工匠们在制作这些火器时,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标准,也就导致了产出的火器有的稍大,有的稍小。

    这在诸葛亮看来,是有极大隐患的。

    昔年他命工匠制作连弩之时,就是要求连弩所用配件须得统一规格,以便组装和维修。

    火器威力更大,更应该追求标准配件,这是其一。

    其二是管理火器相对混乱,就诸葛亮观察,整个工坊内有很多环节都可以产生疏漏。

    只要有一位工匠熟悉火器的装载,就可以利用疏漏,将零件一个一個偷出去,再进行组装即可。

    诸葛亮将自己所想之事一一记下,随后招来了此处的管理者,也就是先前接待自己的老工匠,名唤刘工。

    这刘工生得粗糙,面如炭黑,手也污浊,的确是个埋头苦干的好工匠。

    只是越是如此,他心中的傲气越甚,这也是许多工匠的老毛病了。

    诸葛亮将自己写好的归纳经验交予对方,并规劝道。

    “神机营火器较为重要,万不可泄露至民间,你乃是这一工坊的坊主,更应该留心些。这纸张上所写,乃是我个人之总结,你等可依条例整改,必然可保火器不失。”

    这刘工接了纸张,扫了一眼,便有了几分心惊。

    因为那纸张上所述,许多都是自己想到却未曾去做的,不曾想居然被新皇一眼看穿。

    他不由得对眼前这位少年皇帝大为改观,这些经验若非经年累月在工坊工作,断然总结不出。

    可皇上不过少年郎,如何有时间泡在工坊中呢?真是怪哉。

    “回皇上,臣受教了,日后一定严格管理本坊工匠。”

    “嗯...话且说回来,这火器有无办法连发呢?”

    诸葛亮依旧不忘连发,这是发挥武器威力最好的方法。

    在他看来,火铳填充弹药速度太慢,在战场上只有一轮出手的机会,随后就需要其他军士保护才能填充弹药,比弩手都要不灵活。

    若能连发,一次填充便能发射数十次,那这火器必能大展身手。

    哪想到这刘工听了,面容愁容,直言道。

    “皇上,我知您心中所想,然而您总归算是外行人,若真是内行人,定然说不出这样的话来。这火器...”

    只可惜他话才说了一半,一旁的千户便听不下去了。

    这刘工哪都好,就是一谈到火器上来,就会忘记对方的身份,吓得千户连忙呵斥道。

    “大胆,竟然如此同皇上说话,刘工,你要注意自己的身份。”

    “是是...臣一时失语,还请皇上恕罪。”

    刘工后知后觉,忙跪下求饶。

    然而诸葛亮却看上了他这股钻研劲,摆摆手示意对方起身,宽慰道。

    “我们既然是在谈论火器,就没有什么皇帝臣子,只谈技艺。”

    刘工闻言,自然大喜,忙一股脑的将自己的顾虑一一说了出来。

    原来这火器之所以不能连发,重点就在于火器发射过后,会有残余的火药,需要清理过后,才能够发射。

    若是连续发射,火药残余就是一个大问题。

    其次就是如何连续发射,这里也需要特殊的装置,费时费力不说,还可能吃力不讨好。

    最后则是效益问题,连发威力如何暂且不知,单是在火铳上升级这一条,就会花费更多的银子。

    种种顾虑下来,这刘工也就从未想过连发的问题。

    诸葛亮闻言,暗暗点头,这刘工的确考虑周全,想让火器连发,任重而道远。

    但他还不愿死心,反手将一张图纸给拿了出来,交予了刘工。

    “火器连发,应是未来发展之方向,虽有困难,但也应迎难而上。此物名为连弩,乃是皇家珍藏的图纸,它能让弩箭连发,且较为稳定。我希望此图能给你些许灵感,以研制出连发火器。”

    刘工很是诧异,连弩?这世上从来也没听说过什么连弩啊!

    莫非...是传闻中的诸葛连弩?

    也不对啊,那玩意不是失传了吗?是了是了,肯定是民间的仿照版,且先看看吧!

    怀着种种疑虑,他将图纸接过,只一眼便爱上了它,看了一遍还不够,居然想要当场制作起来。

    个中原因,就在这连弩的图纸清晰明了,只消一眼,就给刘工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竟然还有这种方法!?

    他这边正陶醉,浑然忘记了向诸葛亮道谢。

    还好千户眼快手疾,箭步而出,施礼道谢道。

    “谢皇上赏赐,我等必定尽力研究,以求早日突破。”

    如此一来,此事才算是了结。

    诸葛亮不愿多留,他来此已经满足了亲眼见识火器的想法,更对神机营火器管理做出了指导,起码从现在开始,火器应当不会再流失了。

    没了后顾之忧,也应当离开了。

    临走时,他还要了几把火铳返回,打算返回宫中再研究研究。

    而随着皇帝仪仗队一走,这神机营的工坊内就炸开了锅。

    工匠们都很好奇,怎么刘工一看到图纸就走不动道了呢?

    等他们拿到手上详阅,也不由得纷纷惊叹道。

    “这连弩设计巧妙,真是给我们开了新思路。”

    工匠们也看花了眼,当即就要上手试一试。

    于是这神机营的工坊里,又一次热闹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