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诸葛亮魂穿崇祯 » 第一百零二章,花房育甘薯,二扩甘薯地

第一百零二章,花房育甘薯,二扩甘薯地

    三月已至,春日却不见。

    尽管如此,在京城内却仍有盎然春意浮现,那就是在专门育种的温室内!

    早在秦汉时期,便有人发现温度与作物之关系,造出调温房用于育种。

    只可惜王侯将相从来都将此等房屋用于享受,鲜有用于耕作者。

    可在今日,事情却反了过来。

    紫禁城内,大小宫苑之中,早已经接到了命令,所有可调温的房间,尽皆用于甘薯之育种。

    由专门的太监们捧着一袋一袋的甘薯,按照指示,将其种下。

    而指挥太监之人,正是这座宫殿的主人。

    诸葛亮饮了一口水,又揉了揉有些发酸的手腕,心中却不被疲劳所影响,反而颇为欣喜。

    自那一日同徐光启确定好甘薯的种植方法以后,他便已下令,调集京城内所有调温房用于育种。

    到今日,已有半个月的时间,正是初见成效的时刻。

    此时在他的眼前,正有一大片嫩绿叶蓬勃生长,着实令人欣慰。

    “你等须得保持温室内温度,万不可怠慢。所耗燃料不必担忧,皆由内帑专银拨发。另外你等还需不时补充水分,保证甘薯幼苗稳定生长。”

    诸葛亮审视着甘薯幼苗,从容道。

    其余小太监们闻言,莫敢不从,尽皆道了一声遵旨,随后便去一丝不苟的完成任务了。

    哪怕皇帝离开以后,他们也不敢松懈下来。

    因为所有人都清楚,跟着这位皇帝,能升官的途径不在于嘴皮子,而在于手上的功劳。

    锦衣卫总旗,京营两位勇士一步登天的例子,还历历在目呢!

    而一直跟随在诸葛亮身后的徐光启,也忍不住赞叹道。

    “老臣入京前,只听闻皇上处理政务一等一,不曾想管理这些阉人,亦是令行禁止。”

    “不足挂齿。爱卿还是再看看,这调整以后的调温房,哪里还需要改进?”

    诸葛亮不在意那些虚名,只求将事情落实。

    民以食为天,此番扩种甘薯之事极为关键,不能有失。

    徐光启闻言,在观察了这调温房一圈以后,赞叹道。

    “皇上,臣以为此处应当万无一失了,不知是谁布置了此等调温房,竟叫此温度适中,不会烧苗,又能让房间之内四处皆有温度,臣愿相见之。”

    他真诚的发问,可向来知无不言的皇上却没有回答。

    反而是一旁跟随着的王承恩,忍不住的说道。

    “是皇上调整的,皇上说原本的调温房过于在意升温,却不在意通气,所以调整了一下部分通气口,才有此等功效的。”

    徐光启听完,更加惊讶,失语道。

    “皇上,莫非您还精通工程营造?”

    诸葛亮不喜他人夸赞,此刻咳嗽一声,谦逊道。

    “只是粗略读过几本典籍罢了,举手之劳,勿需在意。既然此处花房无恙,爱卿可随我前往皇庄挑选土地,看看是否同爱卿所识土地一样。我不想此物出任何意外!”

    “是,臣遵旨!”

    徐光启闻言,心中激荡不已。

    旁人或许不知,但他却清楚的很。

    作物若想高产,水分,土壤,天气,温度等缺一不可。

    庄稼汉能懂这些,这倒是稀疏平常。

    可眼前的人是谁?那是大明国的天子,万万人之上的存在。

    可他却如此精通农术,心系民生。

    徐光启暗叹一声,我朝何时出现了这么一位心系民生的天子,若能再早出现一些,局势又何至于此啊!

    随后他便跟随着诸葛亮的步伐,赶往皇庄视察土地。

    到了此处,他更能清楚的感受到皇上的亲切。

    这位天子不拘小节,到了土地上,竟也大大方方的入了田亩,与徐光启一起审视土壤。

    并且极为谦逊,一直提问求索,完全不像个皇帝,却像个刚上学的童生。

    徐光启也不敢私藏,尽皆说出自己经验。

    “皇上,这甘薯所用土壤,肥力一定要足,此刻距离开春尚有时日,可遣人收集各类肥料,以作备用。甘薯虽然高产,却...”

    这一老一少便在田间地头,津津有味的谈论起关于甘薯的种植方法来。

    周围一圈的护卫见了此幕,神态不一,但大体上都是敬畏。

    能身体力行,善于学习的天子,这还真是少见。

    待得日薄西山,徐光启已选定一大片专门用于种植甘薯的土地,都是在他看来非常适合种植甘薯的位置。

    而这些位置之中,竟有三分之一不是土壤最为肥沃的土地!

    诸葛亮颇为好奇,反问道。

    “徐爱卿,先前你说,种植甘薯尚需足够肥力,怎么挑选这些土地,却不是最肥沃的?”

    听得皇帝有此一问,徐光启心中一番得意,忙解释道。

    “回皇上,这便是甘薯的妙处了!此物土壤肥沃之处可种,贫瘠之处亦可种,它是小麦,稻米等主粮之补充,能在原本的收成上,再提上起码三成!”

    谈到兴头处,徐光启心下一狠,又一次下跪道。

    “皇上,臣同甘薯打交道多年,知其丰产之性!臣恳求皇上再扩大种植面积,这一回臣不需要京畿地区的沃土,臣只要贫土。”

    诸葛亮闻言,已然心动。

    他已经亲自了解过甘薯,又派遣了锦衣卫急行前往浙江等地调查甘薯真实产量,如此双管齐下,再加上徐光启极力推荐,终于叫他开口道。

    “好!那便再调拨两千亩贫田与你,扩种甘薯。”

    “谢皇上!”

    徐光启心里也激动,他未曾意识到,他居然是第一个使得当今皇上二度更改君令的人。

    也唯有事关民生大事,才能让诸葛亮改变。

    而选择给予田地以后,诸葛亮的脑海中飞快的思索着一切可能的后果,并加以部署道。

    “王承恩。”

    “老奴在。”

    “这两千亩田地只靠徐爱卿,以及先前拨给他的人手,断然是不够用的。先前我驱散宫内太监时,听你等之建议,叫部分太监返回宫中继续当差,这些人大概有多少?”

    “回皇上,实有五百三十一人,其中三十人为老弱,五十人为伤残。”

    “嗯,宫内人员分配,我早有梳理,除开老弱伤残者,这批太监便听从徐光启调遣吧!”

    “是!老奴立马就去通知他们!”

    诸葛亮点头,放了王承恩离去。

    他又向身旁的锦衣卫提点了几句,让他们备好农具,耕牛等,以防止延误农时。

    做完这些,他方才放松下来。

    而一旁的徐光启见了,眼中更是惊讶不已。

    这些事情他才思索清楚,皇上却已经布置完毕了。

    如此处事周全,连他也不能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