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挚友竟是汉高祖 » 第3章 吕后吕雉

第3章 吕后吕雉

    “这……或许未必会到那种程度……”

    刘邦喃喃自语道,想的有些失神了。

    虽说这都只是尚未发生的事情,但已经足够让刘邦开始产生些许动摇之意。

    莫余耸耸肩道:“谁知道呢,毕竟是很多年后的事了。未来会发生什么谁都料不准,我也只是根据目前看到的弊端推测了一番。”

    这话让刘邦回过神来,稍感诧异的打量了莫余一番。

    莫余说得对,这种事情就算发生,也肯定在很多年之后了——换言之,莫余竟如此有远见,眼光能够看得这么远?

    “这么看来,三公九卿确有一定的危害,这也正常,出自暴秦的制度哪可能是尽善尽美的呢?”

    刘邦先是赞同了莫余一句,全然忘记自己刚刚还称三公九卿乃取秦朝精华,随后他又好奇的问道:“那莫非你所编造的大唐,在此方面有着更在其上的好方略?”

    莫余傲然道:“那是自然,不是我自吹自擂,但这大唐的官僚制度了,我往少里说,至少能沿用千年以上!”

    “哦?”刘邦更好奇了,难不成莫余真的想出了什么好点子?

    若是在此之前,刘邦还会当做是莫余的戏言,但现在的话……

    本着听一听也不会损失什么的想法,刘邦配合了一下莫余的吹嘘:“子傲居然如此大才,真不愧号称智比留侯!这千年之计,快说出来让我品鉴一番吧!”

    莫余也不脸红,直接道:“这更在三公九卿之上的制度,名为三省六部制,其中蕴含的智慧之处,便是三天三夜也难以讲完。”

    莫余当然没那个能耐真的给一套尽善尽美的官僚制度,但他是谁?堂堂大汉第一嘴炮王,在拿来主义方面倒是用得尽善尽美。

    所以莫余直接就套取了日后会沿用好几个王朝世代的三省六部制,在这方面他倒是没吹牛,三省六部制真的可以使用千年以上。

    虽说也并非什么很好的制度,但起码比三公九卿制稳定多了,算是三公九卿制的进化版,反正莫余也只想口嗨,自然不会计较三省六部制是不是真的非常优秀。

    刘邦闻言,当即捧哏道:“何为三省六部制呢?”

    莫余对刘邦的配合大为满意,道:“三省六部制是将三公九卿全都打乱重组的改制之法,重新为文臣武将们划分出明确的职权,也因此规避了刚刚我所说的那些职权不明的问题。”

    “这三省六部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组成的三省,和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组成的六部。就和三公九卿一样,三省也是高于六部的中央机构。”

    刘邦疑惑道:“那这么听来,三省与如今的三公又有何区别?”

    莫余解释道:“三省和三公是不一样的,单说三公内的太尉和御史大夫便不在三省的职责内。他们主要负责国家决策和文书处理,比方说中书省掌管机要和发布政令,手握行政大权。”

    “咦?这不就是……”刘邦一怔,“大约等同于现在的丞相吗?”

    “对,但又不完全对,只对了一点点。”莫余点点头,“丞相的一部分职责和中书省很像,但中书省却和丞相不像,他们更像是丞相权力中的一部分。”

    “丞相的所有权力都被细致拆分了出去,比如尚书省事无不总,是全国行政的总汇机构,这在以前乃是丞相做的事情。”

    “还有诸官之任命,虽说本是由皇上直接任免,但天下之官众多,不可能尽由皇上一一任命,那么圣上不亲裁之时,当谁为诸官授职?过去这亦是无人直接负责的灰色地带,往往最终会找到丞相那儿。”

    “而在三省六部制中,这份权利就拆分给了六部中的吏部。简而言之,丞相的各项权力都被拆得零零散散,也让三省六部制全都分工明确不会混乱,可谓是好处多多。”

    莫余讲的口干舌燥,停顿下来轻咳几声,刘邦见状马上递了杯茶水过去给他润润嗓子。

    “好子傲,今日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如此精妙言论,怎可不细细记载下来,让为兄回去细细参悟一番?”

    论起满嘴跑火车的功力,刘邦也是丝毫不逊色于莫余,正因如此两人才能臭味相投,成为一对狐朋狗友。

    此刻听闻刘邦如此不要脸的吹捧,莫余自然是心里舒服,大大的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

    他喝了口茶水,便高声招呼内屋的一个苗条身影。

    “笑笑,取些竹简和笔墨过来。”

    那苗条背影原来是个看上去古灵精怪的少女,是莫余在乱世漂泊时收养的孤儿,取名叫做莫笑笑。她本来正埋头算账,手头正好就有笔墨和竹简,闻言给莫余送了过去。

    莫余大笔一挥,将三省六部制的划分和对应职能等内容都写了下来,随后递给刘邦。

    “老王拿去看吧,若是保存好了,可能过个几十年这东西就能变成传家宝了,不用谢。”

    刘邦接过一看,脸色顿时黑了黑,这字写得是什么玩意,虽称不上歪七八钮,但也比早年被说不学无术的他写得还要更难看。

    好在勉强还能认清楚,刘邦连唐朝是怎么衰落的都忘记询问,当即和莫余告别,匆匆回宫打算研究一番。

    此时的刘邦虽说对太子刘盈的性格略有不满,但还远没到忍不下去的地步,得再过个两年才会升起易储的念头,所以现下他当然会更想帮刘盈扫清以后的障碍。

    今天被莫余说破了三公九卿的弊端,以刘邦的智慧和能力自然知晓他说得没错,这些问题在日后都是很有可能爆发出来的。

    先前的刘邦不过是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才看得没那么清楚,再加上他的个人魅力足以压服一众开国猛人,自是可以当做问题不存在。

    至于刘盈能不能也这样嘛……刘邦只想学着莫余呵呵冷笑。

    刘邦怀着这复杂思绪回到宣室殿,迎面而来的就是个气质冰冷的貌美少妇,隔得老远冷冷的打量着刘邦。

    “盈今日来请安时,说到四处都寻不着你,你去了哪里?”

    纵观整个皇宫,敢这么和刘邦讲话的也只有一人,正是历史上和武则天齐名的大名鼎鼎的吕后吕雉。

    刘邦对吕雉的语气不以为意,道:“不提盈那竖子还好,一提他朕就来气。朕整日为盈忧心忡忡,是故才去宫外散心。我与盈性情大相径庭,他如此优柔寡断,将来恐为群臣所欺,如何治理天下?”

    吕雉挑了挑眉,道:“我见你回来时可不像是忧心忡忡的模样啊,莫不是想到了解决之法?”

    吕雉此言本是暗暗讥讽刘邦一番,哪知刘邦扬了扬手中的竹简,同样发挥了自己好友的拿来主义。

    “那是自然,今日偶有所得,记录在此。”

    吕雉怔了怔,接过竹简展开观看起来,刘邦刚想解释自己是口述让属下记载,吕雉便已开口道:“这狗爬一样的丑字,倒确实是你的风格,还真是你想出来的?”

    刘邦:“……”

    他轻咳了一声,道:“你别管字怎么样,你就说行不行吧,这改制之法到底有没有用吧。”

    刘邦自知自身的才能在于用人之能,若是说到细分领域,那自己是不如很多人的,比如领兵打仗就远远不如韩信。

    同样的,在行政方面的眼光,刘邦也有不如吕雉的自知之明,因此交给吕雉来判断还要更为稳妥。

    吕雉眯起眼睛,仔细的辨认这些丑字在写什么,莫余也没有写得太多太复杂,所以她很快便大致阅览了一遍。

    “这所谓的三省六部制,的确有点意思。三公九卿虽有分权之功,却也显得纷杂混乱,行政效率低下,致使官员贪污受贿。相比起来,这改制之法显得更胜一筹,只不过……”

    改制毕竟非小事,吕雉沉吟片刻后,还是接着说道:“只不过我终究是粗略一览,未能详究其中细节。凡事之有未定者,当从长计议,不可草率妄下判断。”

    “若不谨慎,恐致群臣百官混乱。陛下若欲行此改制,需与群臣协商共议,方得行之有效。最好在朝议之时提及此事,与文武百官共商其利弊,便能决策得当。”

    刘邦挥了挥手道:“朕知晓了,你若是想研究得当,便先拿回椒房殿看吧,朕自会在朝议时与群臣共商此事。”

    刘邦让侍从现场抄录了一份字更好看的版本,吕雉也带着竹简离开了,路上仍望着竹简上的内容有些失神。

    不知为何,她突然想起自己曾有位字很丑的故人,只是多年过去,吕雉早已记不清故人之字究竟有多丑了。